卫生应急物资保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优化储备方案设计

(一) 优化任务方案的设计理念

在药品储备中,高效率、快周转、低成本之间是互相矛盾的,为了恰当地处理好这些矛盾,在储备方案的总体设计中,应认真分析消耗与储备、价格与储备等各方面关系,以期从多因素中找到一最佳平衡点,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和管理学家戴克(H. F. Dickie)分别提出20/80和ABC储备管理法则,其中心内容是:区分主次,分类管理。
在正常医疗工作中,临床用药多是分梯次进行的,药品供应亦应分梯次进行。一线药,即作为一线供应的品种。确定条件的是临床首选,价格便宜,货源充足。这类药应当是必备药品,充足供应。二线药,即作为二线供应的品种。确定条件是临床次选,价格较贵,货源较为紧张的品种。这类药应当重点保障,计划供应。三线药,即作为三线供应的品种。确定条件是特殊药、保健药及价格昂贵、货源奇缺的品种。这类药主要供应特殊病患者或抢救患者使用。根据以上储备管理法则,一线药品种多,但占用经费较少,多储备一些对资金周转影响不大,但可减少采购次数,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三线药,特别是三线药虽然品种少,但占用经费多,应当减少储备,保证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周转率。也就是说,加大一线药品的批采购量,降低总体采购次数,以获得最高的工作效率、最低的采购成本;减小二、三线药品的批采购量,增加采购次数,以获得高频率的资金周转,降低总体储备成本。这样,既可保障药品供应,又可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 储备方案设计

以我国一般规模三级医疗机构为例,常规供应品种约为650种,按ABC分类法,测算出一线药为总品种数的70%,即455种;二线药为20%,即130种;三线药为10%,即65种。再按ABC分类的基本规律,算出一线药占总消耗金额的30%;二线药占20%;三线药占50%。以上述条件为前提设计优化储备方案,储备方案分析见表2-2。
表2-2 医疗机构药品储备轮换周期表
续表
如果所有药品都储备1个月量,那么每种药每年周转12次,650种共周转7800品种次,每月采购650种。如此采购量很大,相对来说采购效率最低,采购成本最高。相反如果每种药品都储备12个月的量,那么,每月采购54种,如此采购量很小,采购效率相对最高,采购成本最低,但每年资金周转1次,资金周转太慢,效益太低。
从上表还可以看出,三线药品种少,对采购效率影响因素最小,而占用资金最多,对资金周转影响最大。因此,对三线药应选择最小储备量、最大的周转率,取储备限额为1个月,也就是每年周转12次,65种药共周转780品种次,每月采购65种。如果选择一、二线药的年周转率品种次和月采购品种数与三线药相当的值,就可以发现,三线药储备1个月量与二线药储备2个月量,一线药储备7个月量是相等的,三类药每月采购65种,共195种。采购品种数相当于供应品种的1/3。
从采购效率角度看:70%的品种要购1.7次,20%的品种采购6次,10%的品种采购12次,平均周转3.6次,应当说是采购频率的优化值。从资金周转的效益来看:50%的资金周转12次,20%的资金周转6次,30%的资金周转1.7次,平均周转7.7次,资金周转是比较优化的。因此,推荐活动性储备一线药7个月量,二线药2个月量,三线药1个月量,可作为储备限额确定的优化值。

(三) 优化储备方案的确定

以上述方法确定的优化储备方案,虽然储备量大,资金周转较慢,但对于现行的先收货后付款的付款方式是比较合适的。如减少药品过期报损、降价造成的损失以及提高资金周转率,可将一线药储备量定为3个月量,以克服该方案储备量大、资金周转较慢的缺点。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药品的购入一般采用先收货后付款的付款方式,货款在货用完后的1至6个月才支付。因此,医疗机构药品周转时间如果小于货款支付时间,在一定(资金)意义上即可以认为零储备。零储备的优点有:①减少因储备量大而占用较多资金的现象;②优化应收与应付账款的结构,加快资金周转速度;③降低储备管理成本;④规避市场变化所带来的产品积压和药品失效的风险,零储备的前提是相对稳定、没有外来突发事件干扰。而一个医疗机构的储备事实上不可能为零,因为:①存在不确定供应、不确定需求和生产连续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②盲目的零储备不但不能把成本降下来,反而会导致管理上的一些漏洞和混乱出现,甚至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