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洞见之十:适度融资
在所有的财务指标中,现金流是企业CEO每天必须首先关注的最重要指标,没有之一。现金流是一个公司的血液,充足的现金流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现金流分为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和筹资性现金流。前两个是企业自身经营和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本篇重点探讨的是筹资性现金流。
金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金融和资本相当于推手和杠杆,用得好能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反之,则会成为创业失败的加速器。
作为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业内人士,笔者深深觉得筹融资是企业重要战略之一,也是一个公司的管理层最为重要的事。反观当下很多企业家,要么是对筹融资的认识还远没有达到战略的高度,认为只要把产品和市场做好就水到渠成了;要么过于激进,过度融资,过度扩张。这二者都是不正确的融资方式,笔者曾亲眼目睹过,很多原本非常有潜力的初创企业,就是折在刚开始的融资环节。因为创业者对资本不熟悉,导致本可冉冉升起的新星却陨落在筹融资这个环节,这些壮志未酬,英雄气短的悲情不断上演,实在让人扼腕长叹。
融资是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融资方式大体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举债,以向债权人在约定的时间内还本付息的方式获得资金,包括民间借贷、银行贷款、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信托理财、商业保理、互联网金融等。对债权融资来说,企业应积极与银行、租赁、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建立良好关系;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准入门槛、融资期限、风险偏好等多个方面存在不同,企业应在满足金融机构各种条件的前提下,与各类债权融资机构开展相应的业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债权融资机构与股权融资机构的风险偏好和根本出发点存在本质的区别,股权投资机构主要是为了分享企业未来成长的超额收益,所以风险偏好较高;债权融资机构不参与分享企业未来发展的收益,只赚取固定的收益,因此风险偏好较低,体现在具体业务上就是:流程相对烦琐、风险控制要求更高、对风险容忍度极低。企业在债权融资的时候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控制财务杠杆和财务费用,二是要做好流动性管理来保障按时的还本付息。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引进新的投资者成为公司股东,即“以股份换资金”。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股权融资通常分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选择一个慧眼识珠的投资人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在规模化和业务上升期间与资本的动机一定要捆绑一致,因为在大规模扩张时,往往需要大规模融资。这时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力也会减弱,公司就可能出现价值观或者决策方向的不一致而导致分裂。这个道理听起来虽然简单,但具体什么样的投资人有可能和公司的诉求产生分歧,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以及不同的金融机构来说,差别会很大。
初创期企业融资策略
对于创业者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成功是偶然的,而失败是必然的,如何成为必然中的偶然,需要创业者们认真斟酌思考。一般而言,由于在创业期公司没有太多可用于抵押或担保的资产,也没有过大可带来业务流水的经营活动,所以可选的只能是通过股东自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方式进行筹融资活动。
1.股东自筹
对于此类型的创业者而言,虽然商业蓝图很美好,但或者由于所处的行业或产品对外部投资人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或者其核心团队的构成不是高精尖人才,抑或其商业模式的竞争壁垒不高等因素,想要吸引口味刁钻、见多识广的天使投资人或VC(风险投资)可能性不高,最具备可行性的就是通过股东自筹或者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筹融资。
需要提醒的是,通过股东自筹或民间借贷方式进行筹融资时,一定要在一开始就设计好合理的股权结构,杜绝形成股东间股权比例接近的平衡股权结构,同时也要预防股权过度集中在某个股东手中。
2.天使投资
此类型的创业者所面临的局面,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若创业团队和所处行业有一定的吸引力,市场空间也足够大,此时最好的筹融资方式就是引入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人作为风险投资家,在面对创业者时,重点考察的是创业者的商业能力与商业潜质,其中包括个人优势(如自信、成熟、理性、务实、责任心强、商业经验丰富等)和项目优势(项目前景、竞争优势、投资回报等)。而考察个人优势和项目优势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项目说明会上演示BP(商业计划书)来作出判断。因此,学会写好一份商业计划书,对于创业者能否成功融资影响重大。这不仅有助于创业者深入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更有助于创业者提高融资成功率。
3.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一般发生在创业中后期、成长早期的企业,此时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商业模式已经探索得比较清晰,创业团队的搭建具备一定规模,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一般需要引入VC进行A轮或B轮股权融资。由于此时的融资规模已经逐步扩大,需要考虑股权和治权的平衡问题,前瞻性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未来的C轮、D轮等进一步的股权融资稀释和优秀人才的股权激励池做好筹划,预防出现公司治理混乱、创业者失去公司控制权、公司出现治理僵局或股权纠纷等问题。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优缺点
股权融资的优点在于筹集的资金具有永久性,无须归还本金,而且融资金额可以很大。股权融资通常会通过路演或者通过专业的FA(融资顾问)等多种手段向投资者推介,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引入专业投资机构,也会对公司治理规范运作等方面提出专业意见,因此有利于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一些科技型企业,资金需求量大,投资风险也大,这类企业通过在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或者上市后进行股权再融资,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资本后盾。但是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也有一些不便之处,表现在当前中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容量有限,企业上市门槛较高,上市时间长、成本高,无法满足企业对于资金的紧迫需求。而企业一旦上市,作为公众公司,公司需要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各种信息公开也可能让商业秘密暴露。最重要的是,企业这种以股份换资金的融资方式,容易分散企业控制权,原有股东未必都愿意接受。
相对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方式可以利用财务杠杆,降低融资成本,而且不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份,可以保证原有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债权融资常见的方式有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由于银行对风险把控严格,银行贷款会设置各种保障措施,对企业来说要求很高,而且还款期限短。相反,发行公司债券,还款期限一般比银行贷款要长,附加限制较少,但发行债券手续更为复杂。但不管是银行贷款或是发行债券,都是大企业的福利,对于那些数量众多,没有合格的抵质押品或担保的中小企业来说,传统融资模式几乎高不可攀,只能徒叹奈何!近年来兴起的以应收账款转让来融资的商业保理和金融科技正在大行其道,这从根本上破解了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效率低的困境,对于常年处于“缺水”状态的中小微企业,不啻荒漠甘泉。
从风险层面来看,股权融资风险较小。投资者基于对公司盈利水平和未来发展的预期而进行投资,公司融资后即用于发展业务,最终会反映到股价上来,投资者退出获益。企业无须承担还本付息的压力,且普通股也没有固定的到期日,因此不存在还本付息的融资风险。相反,企业进行债权融资则必须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偿还本金和利息,这种义务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与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经营状况不直接相关。企业如果经营不善,则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偿还压力,严重的话还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而导致企业破产。
融资要适度,不是越多越好
创业是个“慢功夫”,是一点点做起来的,企业估值也是逐步上升的,企业的做大做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前不久让人大跌眼镜的瑞幸咖啡自曝财务造假,一夜之间股价下跌近80%,还可能面临着集体诉讼等诸多风险。这之前,瑞幸可是一个笼罩了太多光环,被称为史上最快节奏上市(从创立到IPO仅用了18个月)的明星企业。
融资要坚持适度原则,并非是越多越好,融取的资金能够满足企业发展所需即可,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要对企业做一个合理的估值,不要贪婪,否则会适得其反。
对于创业者来说,融多少钱以及稀释多少股份,都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规划的,并不是拿到的钱越多越好,钱多容易让团队冲昏头脑,战斗力反而会下降。如果没有好的产品和服务,没有相对完善的商业模式,没有以奋斗者为本的创业精神,没有足够的忧患意识,创业者无论融到多少钱,都很难从那么多家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尤其是现在的媒体,经常把重心放在哪家公司又融了多少钱,哪家创业公司的估值又创了新高,哪家公司又成了独角兽,哪家公司又上了市等。这无疑会给创业者造成一个假象,好像融到的钱越多,估值越大,上市越快,就越能证明自己是成功的,但却很少有人关注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创造了什么价值,融资的企业到底被稀释了多少股份,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等。
企业所需融资的规模应与其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业务正常展开的需求相匹配。如果融资过少,则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一味追求更多的融资量则往往会埋下经营失败的祸根。过度融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超过企业的还款能力,一种是超过实际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需要。企业融资需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寻求最适合企业的融资规模和最佳资本结构才是企业筹融资的最优解。
案例:摩拜单车和ofo的例子
相信很多人对共享单车都不陌生,这里还是简单地梳理和对比下摩拜和ofo这两家鼎盛时期占据中国共享单车市场90%份额公司的创业背景。它们的产品看起来相似,但两家公司在创始人背景、投资人选择和退出把控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
一、创始人背景
ofo的创始人戴威是典型的精英创业者,从小家境不错,自己一路是学霸路线:从高中就读于北京人大附中,大学就读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到当选北大学生会主席,一路顺风顺水。
他就读于北大时就对自行车青睐有加,当时他还是北大车协的骨干成员。本科毕业在青海支教时,愈发热衷于自行车这个交通工具,所以就和几个北大车协的同学从自行车入手,不断琢磨创业的点子。他们尝试了很多创业方向,比如自行车旅游、自行车社交甚至健康数据等。最终走投无路时,在北大校园内做起了共享单车,算是国内第一家把共享单车模式运转起来的公司。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相比戴威更偏草根。父母从事木雕行业的小生意,她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后做了10年的记者,应该说距离创业比较远。之所以选择创业也是机缘巧合,2014年年底,她带着做智能自行车的创业团队去见一个叫李斌的投资人,李斌是汽车网站——易车的创始人,对出行方面的投资比较敏感,想让这个团队转型做共享单车,但这个团队不想做,倒时差来打酱油的胡玮炜被说服了,于是她拿着李斌的投资,一下子扎根到了这个行业。胡玮炜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所以很快邀请Uber中国(Uber为美国一家互联网打车服务提供商)的王晓峰来做CEO,她主攻产品。
所以从创业者来看,有两点值得关注:
第一,戴威对自行车行业和创业本身是持续性热爱的;而胡玮炜成为一个创业者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
第二,戴威从来没有给别人打过工,而是一路当学生会主席,当领导,当CEO,所以他对控制权有强烈的兴趣;相反,胡玮炜记者出身,是一个比较自由的人,对管理和控制权并不是特别渴望。
二、投资人选择
在共享单车开始火起来的那段时间,大概是从2016年年底开始,ofo和摩拜开始大规模地融资,两家公司都开始大规模地扩张。在这个时候,融资已经不仅是考虑钱的问题,而且要考虑投资人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业务资源。我们通常把纯粹投钱、赚取回报的机构叫财务投资,比如像红杉资本、软银这样的风险投资基金机构。而能够真正在业务上带来帮助和资源的投资人(通常是企业),我们一般称之为战略投资人。
摩拜这时选择的战略投资企业是腾讯,获得的是微信生态的资源;而ofo选择的战略投资企业是滴滴,获取的是滴滴出行的资源。虽然表面看两家都是战略投资者,但其实差别很大。因为腾讯本身的业务和出行相距较远,所以对摩拜的控制欲望不强;而滴滴本身做的就是出行业务,所以它对ofo的控制欲相当强烈。因此,腾讯基本是甩手掌柜;但滴滴很快开始与ofo展开长期的控制权争夺,几次安排公司的高管插手ofo的管理,后来这些高管被戴威轰了出来,两家公司从此反目。滴滴也开始经营自己的共享单车品牌,不顾ofo大股东的身份,直接和ofo展开正面竞争。
戴威为了摆脱滴滴对ofo的控制,也开始积极地去找其他战略投资人。但滴滴作为大股东,不让ofo引进其他的股权投资人,后来戴威只能求助阿里巴巴通过债权投资的方式来帮助ofo缓解资金压力,并且用了大量的自行车资产为债务做抵押。
三、退出把控
共享单车一直采用大量的补贴扩张,其最基本的利润模式还没有打通,所以一直处于不可持续的大规模烧钱状态。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有人都认为摩拜和ofo会像快滴和滴滴,或者之前的赶集网和58同城那样合并,然后达成市场垄断。但由于滴滴和ofo在合并中对控制权的诉求都比较高,最终合并没有谈成。相反摩拜则选择把公司卖给了美团,创始人算是赚了一笔。而ofo选择了独立经营,最后由于资金压力巨大,逐渐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案例解析
简单回顾下这两家公司的脉络后,这里简单谈谈企业资本“动机捆绑”这个概念给我们带来的三个启发。
一、投资人是把“双刃剑”
越是和自己公司业务相近的战略投资人,能够带来的资源越直接,但对公司的控制诉求也就越强。同样都是战略投资人,腾讯离出行比较远,就不太想要控制摩拜,滴滴离出行比较近,就很想要控制ofo;如果这两家公司做的是社交行业,这种情况可能就会倒过来。如果作为创始人想要的是拥有对公司长期的控制权,那引进战略投资人之前,就必须要对它的业务和诉求非常清晰。
二、债权融资人未必和你一条心
为什么后来ofo找阿里巴巴救急,最终却没能达到长期的合作呢?实际上阿里巴巴不但没有帮助ofo摆脱滴滴的控制,甚至还投资了另一家名为哈罗单车的共享单车公司。
这里面比较微妙的一点在于:阿里巴巴是以债权方式而不是股权方式进入ofo的,债权投资不分享公司未来的成长,仅赚取固定收益。在破产的情况下,债权投资人很可能直接接收公司全部的股份,所以在某种程度来说,债权投资人其实并不一定和公司是一条心,在重大危机面前,它甚至可能希望公司破产来清算。
三、创业者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动机
商学院里面有一个著名的说法是Cash VS King,意思就是:创业者要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到底是财富还是王位,或者说权力。
像戴威明显就更偏向后者,对控制的诉求更高,所以无法同滴滴这样强势的战略投资人共处。如果戴威更偏财富导向,选择滴滴这样的投资人,可能也就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就很难找到好的合作伙伴。
最后还有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不管是债权融资或是股权融资,一定要在企业形势好的时候进行,原因不言自明。没有哪家金融或投资机构去救死扶伤,那不是投资,是公益。但很多现金流暂时还不错的企业会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的现金流不是问题,收入很稳定,毛利率也很高,根本不在乎金融机构,这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今年的新冠疫情就暴露出了很多这方面有问题的企业,我们相当熟知的餐饮龙头企业西贝(西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例子。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春节期间自曝公司的现金流仅够维持两个半月,超过两个半月公司就会倒闭,谁能想到这个年收入数十亿元的餐饮大鳄也是如此脆弱。新闻出来后,几家银行出手相救。事后贾国龙非常诚恳地坦承,此前自己对金融的认识不够,不知道融资对企业的经营有这么大的影响,以后一定在此高度注意,吃一堑长一智。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贾国龙如此好的运气,在最困难的时候自曝家丑就能获得别人出手相救。金融机构个个逐利,一个小的创业公司是不会有这个运气的,所有运气背后都是实力。
与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公司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创业公司除了要与银、保、证、信这些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外,还要与HOPE这样的供应链金融公司、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大数据金融公司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创业公司很少有相对齐备的传统金融机构所需的抵押、质押物,当然也很少有大的机构给你做担保,而这些最近几年成长起来的新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研究很多,也有专门满足它们的产品,这些新金融机构对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效率低等难题作出了不少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