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引导的乡村新型城镇化模式及其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旅游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分析

一 旅游与旅游城镇化关系

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综合型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地提高,使得旅游作为一种消费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通过闲暇时间来得到身心的休息和恢复,另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则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选择之一。2015年我国人均GDP约合5.2万元,约合8106美元,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物质生活基础的牢固,也为旅游消费支出增加具备了可能性。同时旅游业和城镇化成为了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增长点。而旅游业与城镇是相互促进的,小城镇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本地和外地务工者前来就业。同时由于游客的集聚和外来务工者的集聚带来的消费集聚以及相关产业的集聚,又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就业机会的增多又促进了城镇化的进一步的发展,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集聚、消费集聚和产业集聚又促进泛旅游产业的聚集(图2—6)。

图2—6 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关系

二 城镇化与旅游的耦合机制研究

(一)城镇化与旅游耦合的相关理论分析

城镇化与旅游的耦合发展过程为:交互胁迫、交互促动、耦合共生。

1.交互胁迫

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激发人的旅游动机,而非农人口则是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的主体,现代旅游业兴起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城镇化。产业革命开始后,加快了城镇化发展,之后改变了社会阶级的构成、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城镇的面貌,在新的交通工具投入使用后,它为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创造了条件。

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的整体环境逐渐变差,城镇化所导致的环境恶化与人们进行长时间的繁重工作是居民外出旅游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对田园、农村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动力,这样的时代背景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一样是以城镇作为源头,城镇地区作为工业的集中区域,人口分布集中,工业三废的排放使城镇的污染十分严重,在城镇化过程中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增强了居民进行旅游的愿望。旅游城市对人们的拉力与工业城市对人们的推力共同形成了旅游动机的合力。在我国,空气质量为优等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海南省与珠江三角洲一带,而它们大多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城镇化与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与制约。城镇化水平决定了城市旅游市场的容量和旅游业发展的速度。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与人口流动,加强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对统筹城乡进行协调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城镇化与旅游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是不对称的,虽然往往是利弊同在,但在总体上来说利大于弊。

2.交互促动

城镇期望旅游业发展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塑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而客源地的开拓、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旅游对城镇的依赖。城镇化与旅游业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动的关系。被公众所认可的城市形象是这座城镇的“名片”。在工业、能源城市的资源开始枯竭时,它们纷纷转向发展旅游业,用以改变发展困局,以期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实现城镇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耦合共生

耦合共生实际上是在交互胁迫与交互促动之后所达到的一个平衡点,它是协调发展的最高阶段。城镇化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迫使各地区在城镇化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城镇化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发展的目标变为宜居、生态、环保,并且开始重视各种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这在客观上为旅游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旅游业的发展立足于城镇化,它依赖于城镇的环境、城镇的交通和城镇的经济,旅游业发展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改变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帮助城镇居民在精神上实现“城镇化”的转变。

城镇为居民以后主要的居住地点,而旅游为居民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城镇化与旅游的耦合关系会逐渐加强,这种关系将延伸到经济、环境、文化等各方面。

(二)城镇化与旅游耦合的具体驱动因素

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旅游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在不断进行调整,在城镇化中后期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使城镇的经济结构发生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也会发生改变,城镇居民人口增多,旅游消费市场扩大,旅游以及相关的产业得到发展的机遇。

2.城镇的旅游资源基础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各地区资源环境基础有一定的规律,有独特魅力的城镇旅游资源、文化景观对人们有着更强的吸引力,这将会引发大规模的旅游潮流。

3.城镇人口增长与消费升级

我国城镇居民是旅游者的主体部分,城镇居民不断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在城镇工作的压力推动居民去寻找可以放松心灵的地方,在这种背景下城镇居民外出旅游的动机增强,旅游随人们的需要而进行相关的发展。

三 中国城镇化时空分异与旅游发展耦合

(一)中国城镇化时空分异与旅游发展耦合

表2-7 2005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化与旅游收入情况

表2-7 2005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化与旅游收入情况续表

资料来源:全国2005年统计年鉴。

表2-8 2015年全国省级行政区城镇化与旅游收入情况

表2-8 2015年全国省级行政区城镇化与旅游收入情况续表

资料来源:全国2015年统计年鉴。

以耦合度函数来计算协调度,我们设变量Ui(i=1,2,…),Uj(j=1,2,…)分别表示城镇化系统与旅游系统。当只有两个系统时,可以直接得到它们的耦合度函数,表示为:

借鉴上述公式,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定义为:

cl的数值越大,说明两个系统间协调度越高,更能反映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协调的重要性。

表2-9 全国各省市cl值

表2-9 全国各省市cl值续表

资料来源:全国统计年鉴。

2005年各省市耦合度排名为:北京市,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四川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重庆市,江西省,江苏省,湖南省,浙江省,湖北省,山西省,安徽省,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东省,吉林省,山东省,青海省,河北省,甘肃省,黑龙江省,上海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天津市。

2015年各省市耦合度排名为:西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山西省,四川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甘肃省,陕西省,辽宁省,吉林省,河南省,海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浙江省,重庆市,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天津市,青海省,山东省,江苏省,福建省,上海市,黑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2005年旅游收入所占GDP高的有北京市,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辽宁省,广东省。到2015年旅游收入所占GDP高的有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山西省,云南省,江西省,四川省,辽宁省,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四川省等几个省市的耦合情况十余年来都处于前列,其中陕西省利用自身的文化底蕴,旅游业发展迅速,耦合程度逐渐提高。江西省,山西省与安徽省在2005年城镇化与旅游两个系统间的耦合程度不高,在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发展与政策的支持,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还是在不断地提高。天津市,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经过十年的发展,旅游产业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图2—7 2005年中国各省市耦合度

结合城镇化与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将城镇化与旅游业间的耦合关系分为高耦合度、中耦合度和低耦合度三种层次。

(1)高耦合度

2015年城镇化与旅游业的高耦合度地区:西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山西省、四川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图2—8 2015年中国各省市耦合度

旅游资源毫无疑问是旅游业发展的硬件。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复杂,雪域、高山、草甸、河流、湖泊等构成的自然景观,为发展特色旅游业提供了环境基础。除了旅游资源,交通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根基。目前,进入西藏可以通过火车、飞机和汽车三种方式。青藏铁路、拉日铁路,加上未来的川藏铁路、中尼铁路,将会把西藏与内地乃至南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的西南边疆,与南亚的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家和克什米尔地区接壤,是“一带一路”中中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2015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026.39亿元(人民币),增长11%,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旅游收入占GDP的27.28%,较2005年增加了19.56%,城镇化率上升近5个百分点。在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西藏经济体系中,旅游业愈加成为推动西藏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西藏地区城镇化与旅游业耦合关系日益紧密。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以“西南煤海”著称。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工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欠发达、欠开发”仍然是其基本省情。贵州省工业现代化、城镇化水平落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多样,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随着高铁时代、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贵州旅游业向着旅游强省目标发展。同时,旅游供给侧改革在贵州遍地开花,六盘水从“江南煤都”成功转型“中国凉都”。至2015年贵州省旅游产业收入占年生产总值的33.33%,城镇化率为42.01%。对比2005年,贵州省工业生产收入虽有所增加,但旅游产业收入增长幅度更大,城镇化与旅游业相互促进,耦合作用更深,共生关系更加紧密。

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拥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哈尼梯田、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玉龙雪山、洱海、滇池、抚仙湖、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噶丹松赞林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旅游景点。

山西省是资源开发利用大省,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矿产业的发展为重。长期以来,山西煤炭带来的财富始终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全省经济结构单一,市场经济脆弱,使山西呈现低效益、低增长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够好。然而,由于以煤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山西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城镇化水平降低。但2015年,山西省以旅游收入3447.5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26.93%,Cl值高居全国第四,一改过去十几年里山西省煤炭大省的刻板印象。随着山西全面启动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顺利整合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向旅游产业主动转型,不仅开创资源型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同时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本。山西工业在逐步转型的过程中,旅游业得到关注,得以进一步发展,成为推动省内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近十几年来,四川旅游资源富集,数量大,种类多,品位高,其中很多资源(如“熊猫之乡”“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具有唯一性且不可复制,开发价值极高;旅游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便捷,各类旅游接待设施齐全,发展迅猛且空间极大。四川人口众多,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对旅游的消费需求很大,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经济大省。也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作为中国西部工业门类最齐全,优势产品最多实力最强的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四川的旅游业影响力仍不可忽视。

长久以来,江西都奉行重农轻工政策,江西一直是以农业大省自居,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却不善加利用,大肆开采,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腾飞,江西却因自身管理混乱,没能抓住机会,不过几十年,就从昔日的辉煌跌落,江西省内经济发展萎靡不振,社会生产总值长期居于末位,城镇化水平较低。近年来,江西提出“旅游强省”的口号,凭借得天独厚的“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以“井冈山革命、瑞金共和国、安源工人运动、人民军队的四大摇篮”“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四大名山”“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书院(白鹿洞)、千年名楼(滕王阁)、千年名寺(东林寺)四个千年”等为代表的一流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收入占GDP 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7.89%到2015年的21.71%,旅游业总体水平大幅度提升,在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强有力地推动着江西城镇化发展进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绝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地处祖国南疆、面向东南亚、南海的广西,从中国大陆“西南出海大通道”到“中国—东盟合作的经济走廊”,初步形成GDP近6万亿美元、拥有消费者19亿的经济区,扩展了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十几年来充分发挥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优势,以其特色旅游迅速崛起。“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边境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扶贫开发等政策优惠,不断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资,促进广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经济水平。

综上所述,西藏自治区、山西省、四川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份,由于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迅速,为城镇化提供坚实基础,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2)中耦合度

2015年城镇化与旅游业的中耦合度地区:安徽省、甘肃省、陕西省、辽宁省、吉林省、河南省、海南省。

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更有四大名山、四大名湖。“九五”时期以来,国家出台了不少的刺激居民旅游消费政策,随着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景点开发力度以及重点景区的提升改造,安徽旅游也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安徽旅游业与第一产业关联度最大,与第二产业关联度最小,这是因为安徽农业发达而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也在发展第二产业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小,较好地保留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安徽的旅游业保留了良好的旅游基础。于是在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依靠政策资源的倾斜,安徽的旅游业逐渐成为继农业以后又一支柱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联系更加紧密。

甘肃既是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产业小省。聚集着丰富旅游资源的甘肃省,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陆地旅游资源种类,但在业界看来,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其拥有的资源并不相符。在经历漫长的探索后,甘肃省从拓展大景区游览空间、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开发高品质符合性旅游产品入手,不断提升景区品质,打造大景区品牌形象。同时伴随着高铁线路的开通也极大地刺激了当地旅游的发展。至2015年,甘肃省大景区品质全面提升,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吸引力明显加强。甘肃省2015年全年接待15632.9万人次的国内游客,比2014年增长23.5 %;国内旅游收入974.5亿元,比2014年增长25.0 %。接待境外旅游人数5.5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11.81 %。当值甘肃产业结构转型,在“一带一路”的号召下,甘肃旅游业在城镇化中后期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

陕西积淀着中华民族千年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呈现着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拥有众多的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独特优势的旅游资源,是我国精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跨省份旅游成为趋势,陕西利用自身的文化底蕴,抓住机遇,战略发展当地旅游活动,耦合度得到很大提高。

辽宁省、吉林省都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以工业发展为带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刺激地区经济旅游发展。河南省则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交通运输为辅,协调当地旅游发展。海南省以绝佳的地理环境,种类繁多的自然资源,作为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根本,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衍生刺激了一系列产业链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快速增值,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其耦合度变大。

以上省份的城镇化率与旅游业协调度较2005年变高,但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普遍不高,极大遏制了居民外出旅游消费的热情,影响到旅游产业的消费结构和水平,成为制约城镇化与旅游的耦合发展的因素之一。

(3)低耦合度

2015年城镇化与旅游业的低耦合度地区:湖北省、湖南省、浙江省、重庆市、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天津市、青海省、山东省、江苏省、福建省、上海市、黑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称,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资本,大力发展旅游业。在过去的十年,湖北省国内旅游人次呈现出井喷式的上涨,由2005年的7630.8万人次跃升至2015年的5.07亿人次。经过十年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湖北省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湖南省拥有众多旅游资源,从省内旅游业发展环境看,湖南具有“一带一路”的区位优势,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为湖南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5年全省三产业结构为11.5∶44.6∶43.9,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2760.2亿元,旅游总收入3712.9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1/3。

浙江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省内三产业发展均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不断地扩大对外开放,浙江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浙江省旅游业从最早的外事接待型为主发展到现在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购物娱乐、节庆活动等多种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型,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独具特色的经济产业,拥有较明显的产业优势。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旅游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庆市经济建设基本形成大农业、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同时,重庆拥有山、水、林、泉、瀑、峡、洞等自然景色,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

北京市作为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经历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洗礼,在北京高度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北京独特的包容性很强的文化,但近几年来,北京旅游业不断暴露出各种问题:没有较好地对北京市旅游业的精准定位,对北京市旅游有效的监管不够,旅游交通严重拥堵,很多旅游景点的停车场地和服务设施的不够完善,旅游者的消费中不合理成分加大。这些造成一定程度上北京旅游业发展遭受冲击,旅游产业收入有所下滑,形成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耦合度变小的尴尬境地。

新疆旅游业经过30余年的大力发展,为新疆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新疆以带有异域风情的旅游资源,在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使外界更加了解新疆的优势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等等,这也同时增强了外界对新疆的关注,进一步的加强新疆经济的发展,推动新疆的城镇化发展。但随着新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一些隐患也暴露出来,滞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新疆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城镇化进程起推动作用,但也制约着城镇化与旅游的耦合发展。

河北省自2003年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蓄力构筑“两翼、四区、五带、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环渤海合作大格局,深入推进开放开发,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一直以来,河北省重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而有意忽略旅游业的发展,实际上河北是中国唯一兼有海滨、湖泊、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的省份,地貌多样、气候宜人,各类旅游资源应有尽有、美不胜收。河北省环抱京津,消费群体集中,京津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多达3000多万人,而且京津冀作为环渤海湾重要的旅游区,也拥有北方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最为庞大的客源市场,具有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雄厚基础,有极强的区位地缘优势,有效地带动了河北旅游业的发展。

内蒙古旅游资源储量丰富,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中国第一,有“南农北牧、东林西矿”之美誉,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最美的草原牧区。但与此相反的是,自治区内经济产业构成以工业为主,金融业为辅,而旅游业2015年全年仅完成旅客运输总量1.9820亿人,总收入2257.1亿元,所占GDP为12.52%。因此,造成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度提升,但耦合度变小的尴尬局面。

天津既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同时,是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与此同时,天津的金融业以滨海新区为载体成为中国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的先试先行的示范区。工业与金融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天津市城镇化发展,带动了其旅游业的兴起。

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第三大省,国内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三名,占中国GDP总量的1/9。此外山东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肉蛋奶的产地,因此在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和食品工业方面相当发达。经济得到发展,社会城镇化建设由此推进。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相关软环境有待提升,餐饮消费水平不高等,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与其城镇化发展进程不符,两系统耦合关系变差。

广东省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最早的省区,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也是经济最发达、投资吸引力高和市场活力最好的地区之一。旅游业方面则由旅游大省转型成为旅游强省,得到进一步发展。青海省、江苏省、福建省都以金融业为主导产业,成长为经济大省,经济强省。上海更是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乃至亚态的金融重要中心之一,金融市场要素最为完备、最为活跃。黑龙江作为我国纬度最高、经度最东的一个省份,长期以来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印象:雄鸡之冠——寒冷的林海雪原和中国重工业基地。但黑龙江的火山遗迹较多,火山活动为其形成了著名的旅游景区,省内连绵的山地和广阔的沼泽地是动植物资源的宝库。辽宁省山海兼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优势。然而,由于现实原因的限制,即使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旅游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但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耦合程度仍旧较低。

四 江西省城镇化时空分异与旅游发展耦合

(一)江西省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1.江西省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江西省的城镇化进程一直在加快,城镇人口从1949的124.83万人到2017年已经增加到2523.6万人,但是其间受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其整个发展过程还是比较曲折的,大致可以将江西省的城镇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1)城镇化初始起步阶段(1949—1957年)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化发展的初步阶段,江西城镇人口从1949年的124.83万人到1957年增长到了225.19万人,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比较大。从折线图的平缓趋势来看,可以看出江西省的城镇化率增长的不快,说明了起步阶段,城镇化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

(2)城镇化停滞阶段(1958—1977年)

这个阶段社会政治比较动荡,先后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运动。江西的城镇化发展也比较波折,如图2—10所示,江西在该阶段的城镇人口是有一定的增长的,而城镇化率在1958—1960年有一个猛烈的增长,后面的年份城镇化率几乎没有变化,说明江西的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停滞阶段。

(3)城镇化稳定发展阶段(1978—2000年)

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江西省城镇化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从图2—11中,可以看出,1978—2000年江西省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都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1985年和1986这两个年份城镇化率更是突飞猛进,这是因为国家经济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引起的。从图2—11总体来看,江西在该阶段的城镇化还是平稳发展的。

图2—9 1949—1957年江西城镇化变化趋势

图2—10 1958—1977年江西城镇化变化趋势

(4)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从图2—12中我们能很直观地看到2000年以后江西省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一直在增加。并且从折线图的走向我们也可以看出该阶段城镇化增长的速度很快。因为2000年以后,国家和各地方对城镇化都有了高度的关注,甚至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了。在这个阶段,江西省的城镇化率仍然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然而差距却在逐渐缩小。

图2—11 1978—2000年江西城镇化变化趋势

图2—12 2001—2017年江西城镇化变化趋势

2.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但增长速度快

从图2—13中我们可以看出,与2017年31个省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比较,江西省的城镇化水平排在全国的中后水平,且低于全国水平。如图所示,上海、北京等城市排名靠前,城镇化率为85 %以上,而江西省只有54.6 %,足足比江西省高出了30%多,这也充分说明了江西省的城镇化水平比较低。从图2—12来看,虽然江西省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江西省和全国的城镇化率增长趋势是一样的,说明江西省城镇化仍保持着快速增长。

图2—13 2017年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情况

(2)各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差异

2017年位于江西中部的南昌、新余等城市城镇化率均为60%以上,而地理位置偏南的赣州、吉安等城市城镇化率则为40%左右。江西省各区之间的城镇化水平是不一致的,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图2—14,可以看出江西省2017年11个设市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着很大的差距,说明了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地区不平衡。

(二)江西省旅游业发展阶段与特征

旅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产业。

1.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阶段

江西省的旅游活动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说法是大禹在治水期间三次登上庐山和三清山。但江西省旅游业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开始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图2—14 2017年江西各市区城镇化率比较情况

(1)初创阶段(1923—1949年)

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它的开发是从庐山开始的。在初创阶段,由于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都不稳定,再加上1939年我国受到日本的侵略,所以在这一时期,江西省的旅游基础非常薄弱。在这一阶段也可以看出,江西省的旅游业和中国的旅游业是同步发展的。

(2)退化阶段(1950—1977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先后遭受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政治运动。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江西省的很多文化遗迹、景观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政治经济属于闭关状态,中国的发展与世界脱节,因此错过了发展旅游的好时机。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在这一阶段,旅游业更侧重于外事活动,并没有真正的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旅游业处于严重的退化状态。1976年“文革”结束后,旅游业才开始恢复发展。

(3)缓慢发展阶段(1978—1995年)

改革开放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正式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国家的方针政策,江西省的旅游业进入到了缓慢发展阶段。在江西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西省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阶段虽然旅游业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发展速度还是较为缓慢,该阶段的旅游总收入一直保持在10亿元以下,总体来说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4)快速发展阶段(1996—2010年)

随着国家和江西省经济水平的发展,江西省的旅游业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在这一时期江西省的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996年江西省的旅游总收入达到50多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是1995年旅游总收入的6倍。到2010年江西省的旅游收入更是达到了800多亿元,相比1996年增加了700多亿元,短短的十几年旅游收入得到了巨大的增长,也说明了江西省的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5)成熟阶段(2011年至今)

进入到2010年以后,江西省的旅游总收入一直保持在千亿元以上,旅游业在江西省的GDP比重也越来越高,对经济的贡献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江西省政府一直把将江西省从“旅游大省”转变成“旅游强省”作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江西风景独好”的品牌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2017年江西旅游发展快、亮点多在全国旅游百舸争流的赛道上跑出了精彩的轨迹:全省全年接待总人数57253.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43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7%和28.87%。迈入2018年,江西旅游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全省接待游客3383万人次、旅游收入199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接待游客人次第二,旅游收入第一)。

2.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特征

(1)旅游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占全省的经济比重逐步上升

从表2—10可以看出江西省的旅游收入从1991年到2017年有了巨大的增长,由最初的4.3亿元增加到了6435.1亿元,增加了6400多亿元,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有多快。

表2-10 1991-2017年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情况表

表2-10 1991-2017年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情况表续表

通过图2—15,我们能更直观地对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1995年以前折线图都较为平稳,说明这一阶段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比较缓慢;1996—2009年这一阶段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快,可以看到明显的增长趋势;图2—15中折线图较为陡峭,表明2010年以后江西省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

图2—15 江西省1991—2017年旅游业发展情况

(2)地区发展不平衡

江西省共有11个设市区,每个设市区都有他们独特的旅游资源,如南昌滕王阁、九江庐山、上饶龟山、宜春明月山等,资源的不同使旅游发展的载体也不同,进而导致旅游发展水平不同。从图2—16可以看出各设市区发展水平高低不同,以上饶、九江、井冈山市发展较赣州发展相对较差。

图2—16 2017江西省各设市区旅游业发展情况

表2—11 2005年江西省各地级市城镇化与旅游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江西省2005年统计年鉴。

表2-12 2015年江西省各地级市城镇化与旅游收入情况

表2-12 2015年江西省各地级市城镇化与旅游收入情况续表

资料来源:江西省2015年统计年鉴。

利用耦合度函数来计算协调度,我们设变量Ui(i=1,2,…),Uj(j=1,2,…)分别表示城镇化系统与旅游系统。当只有两个系统时,可以直接得到它们的耦合度函数,表示为:

借鉴上述公式,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定义为:

cl的数值愈大,说明两个系统间协调度更高,更能反映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协调的重要性。

表2-13 江西省各地级市cl值

表2-13 江西省各地级市cl值续表

2005年江西各地区耦合度排名为:鹰潭、吉安、九江、赣州、上饶、景德镇、宜春、萍乡、抚州、新余、南昌。2015年各地区的排名为上饶、吉安、九江、景德镇、鹰潭、赣州、抚州、宜春、萍乡、新余、南昌。

2005年旅游收入所占 GDP 高的有鹰潭、吉安、九江、赣州、上饶,到2015年旅游收入所占GDP高的有上饶、吉安、九江、景德镇、鹰潭,几个市的耦合情况十余年来都处于前列,其中景德镇利用自身的文化底蕴,旅游发展迅速,耦合程度逐渐提高。赣州与宜春在2005年城镇化与旅游两个系统间的耦合程度不高,在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发展与政策的支持,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还是在不断地提高。萍乡、抚州、新余、南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旅游产业经济收入仍不高。

结合城镇化与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将城镇化与旅游业间的耦合关系分为高耦合度、中耦合度和低耦合度三种层次。

(1)高耦合度

2015年江西城镇化与旅游业高耦合度地区:九江、景德镇、上饶、吉安、鹰潭。

九江以境内名胜古迹荟萃为基础,打造了一线(鄱阳湖水上游览线)两点(龙宫洞与石钟山)五区(牯岭景区、浔阳景区、山南景区、永修景区、沙河景区)的格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收入占GDP总值的21.62%。景德镇市为世界瓷都,以陶瓷文化为底蕴打造“世界瓷都、生态家园”的旅游产品,旅游收入占GDP总值的27.22%。上饶名山胜迹众多,有丰富的红色革命遗址和古色文化遗存,拥有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2016年,上饶市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旅游收入占GDP总值的24.64%。吉安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收入占GDP总值的23.99%。鹰潭市可以称为“五山环绕之地”(龙虎山、圭峰、三清山、武夷山、五府山),其中龙虎山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区,旅游收入占 GDP 总值的22.73%。九江、景德镇、上饶、吉安、鹰潭几个市的旅游收入几乎占全省GDP的1/4,旅游收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带动了各市的经济水平提高,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图2—17 2005年各市耦合度

图2—18 2015年各市耦合度

(2)中耦合度

2015年江西城镇化与旅游业中耦合度地区:赣州、宜春。

赣州市境内的旅游景点虽然较多,但是旅游收入仅占GDP的14.59%,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旅游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作用并不如前面几个市,并且赣州是国内稀有金属产业生产基地,工业产值占 GDP 的45.7%。宜春市旅游总收入所占 GDP 为11.49%,第三产业在经济的地位中仍然较低,而全市工业园区业务收入处于江西省前列。结合相关资料,两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少,这成为制约城镇化与旅游的耦合发展的因素之一。

(3)低耦合度

2015年江西城镇化与旅游业低耦合度地区:南昌、抚州、萍乡、新余。

南昌市是江西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工业产值占 GDP的55%,而旅游业只占10.38%,旅游业对南昌市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而且南昌市的产业科技水平在国内享有很高地位,高新技术产业为南昌市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更明显,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抚州市以矿立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稀有金属铀、有色金属铜、黑色金属、瓷土矿和建筑材料矿产作为优势,工业产值占GDP的51.4%,旅游业只占12.73%。新余是江西省的一个新兴工业城市,也是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工业产值占GDP的57.8%,旅游仅占10%。萍乡以煤立市,工业发达,经济活跃,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现代工业的主要发祥地,工业产值占GDP的59%。南昌、抚州、萍乡、新余都是以工业化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城镇化与旅游业的耦合强调城市基础功能完善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在时间、空间和速度上保持一致性。城镇化与旅游两个系统之在耦合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一体化”的耦合发展趋势是外在表现,两个系统间耦合机制的建立主要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达到:第一是在城镇化的背景之下,新的市场需求促进了传统旅游业的不断创新,催生出许多相关的新型产业与产品,传统旅游业的社会分工变得更加细致,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旅游企业会进行相互的合作,这便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第二是旅游业想要发展壮大,则要求相关的旅游企业在更宽广的市甚至更大地域的城镇化进程。由此可见,城镇化的推进和旅游业的发展是两个系统之间建立耦合关系的根本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