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导论
一 提出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全球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大计。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人口经济、经济社会政策协调发展,为了实现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既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也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与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也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根据世界银行、联合国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2017年,除了中国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之和约占全球总量的16%;人口总数占全球总数的43%;对外贸易总额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2%,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大势所趋,无论是覆盖范围、覆盖的人口还是未来发展潜能,“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将无与伦比,中国也将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与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二)内涵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该构想也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的重大倡议和伟大构想。这不仅可以实现欧亚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而且中国提出该创新合作模式,可以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建设构想与框架近六年来,已引起世界沿线国家的广泛共鸣,“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共同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为此,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三)研究意义
“一带一路”是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一条新的发展模式,也是目前中国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影响力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前所未闻,同时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2019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六个年头,中国将继续从推动互联互通合作、提升商贸投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深化人文交流合作以及构建“一带一路”建设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持续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总计人口数量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63%。2015年中国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5%。[1]2013—2018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27.4%。
根据中国一带一路官网相关信息,[2]首先,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基础设施合作取得了新进展,截至2018年底,中欧班列已经联通亚欧大陆16个国家的108个城市,累计开行1.3万列,运送货物超过110万标箱,中国开出的班列重箱率达94%,抵达中国的班列重箱率达71%。与沿线国家开展口岸通关协调合作、提升通关便利,平均查验率和通关时间下降了50%。中国与1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与卢森堡、俄罗斯、亚美尼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孟加拉国、以色列、蒙古、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扩大了航权安排。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新增国际航线1239条,占新开通国际航线总量的69.1%。2019年的第125届广交会,“一带一路”沿线企业为进口展最大参展主体,共有21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的383家企业参展,占进口展国家和地区总数的55%、占参展企业的约60%;有土耳其、埃及、印度等6个国家展团和地区展团,占展团总数的80%。此次广交会已与33个沿线国家的47家工商机构签订合作伙伴协议,计划两至三年内与全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16—2018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缅甸、蒙古一直是与中国设施互联互通表现最佳的国家。[3]
其次,自倡议提出以来,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更加密切。据商务部官网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4月底,中国与61个“一带一路”国家共建立了1023对友好城市,占中国对外友好城市总数的40.18%,且中国每年与“一带一路”国家新增友好城市数量一直占新增总量的50%以上。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3%,高于同期外贸增速3.7个百分点。从投资看,中国企业全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6.4亿美元,同比增长8.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双向投资潜力进一步释放。2018年,“丝路电商”合作蓬勃兴起,中国与17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
再次,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入服务在逐步加强。比如亚投行成员国总数增至84个,其中有42个就是沿线国家,批准了20多个投资项目,总额超过37亿美元。丝路基金已签约了17个项目,承诺投资70亿美元,支持项目涉及总投资金额达800亿美元。到2017年12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沿线近20个国家合作项目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保险服务,与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国签订了合作协议。截至2018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累计支持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和投资超过6000亿美元。
最后,民意基础更加夯实,民心更相通。至2017年底,“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大热词被提及3.77亿次,互联网相关文章发量为400多万篇,“一带一路”主题热度在持续攀升,国外媒体、网络与友人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在持续走强。2018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1.5亿人次,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达3054万人次,俄罗斯、缅甸、越南、蒙古、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成为中国主要的客源市场。2018年,中国接收了500名沿线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科研,培训科技管理人员逾1200人次。
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主要在于探寻经济持续增长之道,中国可以将自身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是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举措。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推动与沿线各国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关系,以推行经济走廊建设、经济带理论以及21世纪国际合作发展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全球再平衡发展。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书主要着眼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研究,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2000年以来的人口现象、人口发展、人口变迁与变化规律等相关特征,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状况等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口变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思考、政策建议以及决策咨询。
二 “一带一路”构建原则、思路与合作重点
(一)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是基于但不限于只有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二)框架思路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进一步推动高校合作,紧密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取得更大进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使互联互通达到新的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早日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三)合作重点
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
政策沟通。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条件,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创新贸易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磋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
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沿线国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服务业相互开放,推动区域服务业加快发展。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促进企业按属地化原则经营管理,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资金融通。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
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以及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充分发挥政党、议会交往的桥梁作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立法机构、主要党派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突出务实合作,形成更多鲜活的合作范例。欢迎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等。
加强沿线国家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重点面向基层民众,广泛开展教育医疗、减贫开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强文化传媒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
(四)合作机制
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合作示范。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和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
“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只要沿线各国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就一定能够谱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共建成果。
三 “一带一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寻求经济增长之道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人们一直都在市场中寻找经济发展钥匙以解全球经济放缓之谜。也就是说,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了长期停滞期。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将世界经济形势概括为五个特点:弱复苏、低增长、通货紧缩、高失业、高负债。同样,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之势依然尚未探底,若要扭转当前局势,除了继续推行现有的诸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化、鼓励创新等措施外,还在努力探索综合提升投资、出口和消费等相关举措,但这些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尽管中国也遇到了类似严重的债务问题,但还是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借机大举开拓蓬勃发展的国际市场,进而重振经济增长之势。“一带一路”就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的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突破现有经济状况最主要的是实现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国家的持续合作,各国应认识到当前所面临的是百年不遇的经济周期,还面临各种新挑战、新问题、新情况。各国应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就是:强调各国的平等参与、包容普惠,主张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共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二)是新全球化再平衡的实现路径
不同文化与价值观冲突是当今世界困扰人类社会治理与进步发展的难题之一。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这必将进一步推动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推动世界城市之间人口流、资金流、信息流、财富流的交融与集聚。“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因此,“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是实现新全球化再平衡的重要路径,“丝路秩序”以“五通三同”新理念为引领,其中“民心相通”是实现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至关重要因素,关键就在于促进“一带一路”各国共同融合与共享。
“一带一路”倡议给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应当走融合发展之路,即传承体现独特性,多元体现兼容性,包容体现开放性,可读体现人文性,温暖体现共享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应有作用。正如2017年9月3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出的: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合力打造新的全球价值链,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使之惠及各国人民。金砖五国要相互提高开放水平,在开放中做大共同利益,在包容中谋求机遇共享,为五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是要动谁的奶酪,而是要努力把世界经济的蛋糕做大。我们要合力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提供更多先进理念和公共产品,推动建立更加均衡普惠的治理模式和规则,促进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优化重塑。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现实,并且完善深海、极地、外空、网络等新疆域的治理规则,确保各国权利共享、责任共担。
(三)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不同性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具体的战略诉求与优先方向不尽相同,但各国都希望获得发展与繁荣,这便找到了各国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如何将一国的发展规划与他国的战略设计相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便成为各国实现双赢多赢的重要前提。“一带一路”正是在各国寻求发展机遇的需求之下,同时尊重各自发展道路选择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合作平台。既立足于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本国际关系准则,又聚焦于各国发展实际与现实需要,着力于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倡议,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区域合作平台,同时也是一种区域合作新模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树立了一个国际合作的典范。同时在区域合作下有一些相对集中的小区域合作,比如六大经济走廊就是典型,它们既框定了在一定时间内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重点,同时对共同促进整个“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区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一带一路”构建的区域合作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地缘政治模式,而是一种全新模式。它在不同层面上互相促进、互相支撑,共同构建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整体化区域合作新模式,进而建立多元的地区与区域合作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