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本书共分为七章,各章节主要内容为: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书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对新能源汽车与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阶段与特征、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演进与构成及成效、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现状与影响因素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涉及全书的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政策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介绍。
第三章: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政策市场培育作用机理:需求市场与消费者分析视角。聚焦于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的供给和需求两个着力点,考虑需求市场(中观)以及消费者(微观)两个层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的供需双侧政策作用机理开展具体研究。在需求市场层面,根据微观市场主体之间具有较大差异的现实情况,从政府采购、商业运营和私人乘用三类异质性市场比较的视角,利用面板数据回归和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供需双侧政策对新能源汽车需求市场培育激励效应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在消费者层面,借鉴技术接受模型(TAM)构建潜在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双侧政策的接受模型,应用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在供给侧或需求侧政策环境下,潜在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双侧政策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变化情况。
第四章: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政策实施效果差异性:政策取向与政策意愿分析视角。通过构建政策取向与政策意愿双维度评估分析框架,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与发展的政策进行分析评估。在政策取向方面,尝试将基尼系数分解法引入新能源汽车供给侧和需求侧政策实施效果的区域差异分析中,分析了我国培育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政策取向的分布情况以及现阶段政策取向所面临的困惑,应用我国新能源汽车试点推广城市数据开展了实证研究。在政策意愿方面,收集了政府、制商造和消费者在网络等媒体发布的相关信息,应用文本挖掘和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政府、制造商和消费者在新能源汽车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类政策实施过中的政策意愿及其差异性。
第五章: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政策与微观主体选择行为:市场需求与产品供给分析视角。从市场需求和产品供给两个视角针对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消费促进政策与微观主体的选择行为的关系开展研究。在市场需求方面,根据居民消费能力和交通承载能力区分示范推广应用城市的区域差异性,应用双重差分模型等方法从静态和动态角度,研究分析购买和使用环节政策在不同城市实施效果的差异;在产品供给方面,从公共需求和私人需求两个着力点来评价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依赖性,探索性的将政府采购和消费补贴纳入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生产函数,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角度,研究分析政府采购和消费补贴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激励效果及差异性。
第六章:新能源汽车目标用户政策感知与政策互动:领先用户与跟随用户分析视角。在目标用户政策感知方面,将新能源汽车目标用户分为领先用户与跟随用户两种类型,在目标用户政策感知方面,基于产品/服务属性认知差异分析等方法,应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领先用户与跟随用户两类目标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政策感知满意度水平的差异。在目标用户政策互动方面,将供给与需求演化模型、随机效用模型和经验魅力权重学习模型应用到两者的互动行为模拟中,应用实验模拟的方法针对新能源汽车目标用户消费行为与政府补贴行为的互动影响关系开展分析。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对全书进行了总结,给出了本书的主要结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全书逻辑框架如图1-1。

图1-1 本书的逻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