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离婚损害赔偿责任
根据《婚姻法》,夫妻一方遭受配偶暴力的,还可在离婚时请求离婚损害赔偿救济。与一般侵权责任相比,离婚损害赔偿在构成要件、请求权主体、请求权期间和责任承担方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离婚损害赔偿“应以离婚诉讼的提起为前提”[9],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仅限于受害人无过错才可行使,且限于离婚时或离婚后的法定期间内行使,离婚损害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为损害赔偿。
对1000份离婚判决书的分析结果显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人“无过错”的限定与法理相悖。1000份离婚判决书中有197件案件当事人主张认定夫妻暴力,每年从13件到43件不等;其中共有59件案件当事人诉请离婚损害赔偿,每年从0件到14件不等。主张认定夫妻暴力的197件案件中,只有59个当事人同时以夫妻暴力为由诉请离婚损害赔偿,多达138个当事人放弃主张。从请求权人的角度审视,与提请认定夫妻暴力相比较,《婚姻法》特别限定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人须“无过错”,该限定条件显然使部分“过错”受害人提起损害赔偿诉求受限,降低了启动这一救济程序的可能性。这里,更需要剖析的是限定受害人“无过错”理念的正当性问题。夫妻暴力是侵犯配偶人权的违法犯罪行为,纵使夫妻一方确有过错,配偶依然不得以任何理由暴力惩戒过错方,除非正当防卫。该限定不仅有“责怪受害人”之嫌,而且传达出行为人对“过错”配偶施暴无须承担民事法律后果的错误信息,其正当性值得怀疑。特别是在审判实践呈现出受害人在婚内无法获得救济、离婚损害赔偿成为唯一民事救济通道的前提下,限定请求权人“无过错”使受害人所剩的唯一救济通道变窄,该规定的负面效应就更加凸显。
建议在反家庭暴力立法中取消夫妻暴力受害人提起离婚损害赔偿须“无过错”的条件限制。《婚姻法》规定因夫妻暴力等事由主张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人须“无过错”与侵权法基本原理相悖。“过错”不应成为行为人侵权责任不成立的绝对免责事由,只是减轻行为人赔偿责任的相对抗辩事由。即使受害人自身存在过错,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没有理由侵害他人包括配偶的生命健康权,受害人不因“过错”丧失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行为人也不得因受害人的“过错”被免责。如果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人确有“过错”,此仅为过失相抵的问题。具体而言,损害事实发生后,受害人当然就其所受损害取得损害赔偿请求权,如果受害人自身有法定过错,经行为人主张并举证证明过错成立的,法院可依职权酌定减少或免除行为人损害赔偿的金额,则受害人原已存在之赔偿请求权于减免限度内归于消灭。至于法院酌定减免的标准,物质损害赔偿可以遵循一般损害赔偿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由法官综合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程度、损害后果及行为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并结合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等诸多因素予以综合判断、自由裁量。
[1] 林建军,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教授。
[2] 郗伟明:《论婚内一般侵权责任制度的建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3] 张学军:《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辨析》,《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2期。
[4] 曹贤信:《婚内侵权民事责任之审思与构想》,《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5] 丁海俊:《预防型民事责任》,《政法论坛》2005年第4期。
[6] 赵东:《停止侵害禁令及其请求权基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7] 魏振瀛:《侵权责任方式与归责事由、归责原则的关系》,《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8] 李建华、王琳琳:《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私法责任承担方式的立法选择》,《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9] 吴晓芳:《被告作为无过错方提出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不构成反诉》,《人民司法》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