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两个案例及启示
案例一:董珊珊因遭受家庭暴力致死案[3]
董珊珊,26岁,北京人,2009年10月19日因家庭暴力死亡,尸检报告显示死因为“被他人打伤后继发感染,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2008年12月,董珊珊与丈夫王光宇结婚,婚后经常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起初,董姗姗因怕父母为自己担心,受暴事实一直对父母隐瞒,后无法忍受外逃,其夫报警,称董珊珊失踪。2009年4月4日,董姗姗逃至父母家,诉说想离婚,王不同意,并经常电话恐吓,董姗姗被诊断患有抑郁症。4月11日,董姗姗被其夫等人“劫持”回家,此时董珊珊已怀孕。5月,董姗姗流产后被送回娘家,为逃避其夫殴打,减轻父母负担,另租房单住,后再次遭夫“劫持”,受到更严重的、连续的家庭暴力。8月11日,董姗姗逃至其奶奶家,此时已面目全非,浑身是伤。8月14日,董姗姗住院治疗,10月19日死亡。在此期间,董珊珊母亲或董珊珊先后8次报警。事发后,公安部门以“故意伤害罪”拘留王光宇,而检察院却以“虐待罪”起诉,法院最终以虐待罪判刑6年6个月,上诉维持原判,其母尚在申请再审中。
案例二:知诗拉姆因“以暴制暴”被判死缓案[4]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中甸县)尼史村村民知诗拉姆(女,1945年出生)长期遭受来自其丈夫的家庭暴力。1984年,当其儿子正遭受威胁他生命的暴力时,为保护儿子,知诗拉姆以暴制暴,与儿子一起反抗,将丈夫杀死。1984年12月,知诗拉姆与其儿子杨张均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两年之后,知诗拉姆被改判为无期徒刑。在昆明服刑6年后,被迁至河北省女子监狱继续服刑14年。其子先行释放。2004年,河北省妇联在监狱“帮教活动”中了解到女子监狱里有诸多类似个案,占全部女性服刑人员的10%以上,但由于没有考虑到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犯罪背景,她们多被判处较重的徒刑。在中国法学会反对家庭暴力网络的推动下,河北省妇联权益部与省监狱管理局、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减刑假释的合法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调研,一致认为:对因“以暴制暴”犯下徒刑的女犯人予以减刑假释符合法律规定,“于法有据,利于改造,利于社会”。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符合法定减刑假释条件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一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八条、第八十一条的规定,裁定予以减刑或假释。2014年3月8日,知诗拉姆获得减刑,3月11日出狱,时年已69岁。
知诗拉姆在监狱服刑20年,现回到原籍生活。知诗拉姆回到家乡时,其房子土地已被征用,寄居在小儿子家,基本不能回归社会和家庭,与村民和家人均产生了严重的隔阂,曾说想回到“国家”(即监狱)去。与她同案的大儿子回家后因回归社会困难,现已经失踪。2014年,当相关干部和专家再次看望知诗拉姆时,她与村民和家人的关系已经有所改善,并已获得土地补偿款、养老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还能从事放牛羊、养猪等劳动,但她已是70高龄的老妪了。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在何种民族、种族中,都会有家庭暴力。如案例所示,施暴者不仅伤害受害人,甚至连自己的子女也不放过,董珊珊怀孕时仍被打以致流产;长期受虐的知诗拉姆则是为保护被其夫施暴的儿子而杀死了丈夫。家庭暴力践踏受害人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破坏家庭和谐和社会安定。因此,必须对家庭暴力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第二,家庭暴力表现的形式不同,有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以及经济控制等。不论何种形式的家庭暴力行为,都是对受害人基本权利的侵犯。因此,要反对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女性是各种暴力行为的主要受害者,反对基于性别的暴力,特别是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是反家庭暴力法的重要原则。
第三,家庭暴力受害人应该受到充分保护、救助,而且这种救助应以受害人的需求为标准,充分尊重受害人的意愿。如董珊珊案,受害人先后报警8次,都得不到保护,待到警察出警做笔录时,董珊珊已生命垂危,无法说话。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反家庭暴力法必须坚决实施受害人本位的原则,及时、有效地保护、救助家庭暴力受害人。
第四,反对家庭暴力,首先是政府的责任。采取政府主导,多机构合作模式,是有效干预家庭暴力,保护受害人的最重要的措施,也是反家庭暴力法的重要原则和内容。
第五,做好社区反家庭暴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及时、有效发现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在反家庭暴力法中,应对社区干预家庭暴力的职责做出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社区是受害人包括施暴者生活的地方,能够及时识别和发现家庭暴力行为。家庭暴力发生后,受害人,包括“以暴制暴”受害人,施暴者,包括刑满释放的施暴者,以及接受矫治的施暴者回归社会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是反家庭暴力工作中需要十分关注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和公众共同参与,变空洞的预防模式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的反家庭暴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