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报告:文化·法治·收入·住房(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本次国情调研提到的东北人口较少民族是鄂温克、鄂伦春、赫哲三个民族。其中,鄂温克族有32000人、鄂伦春族有8900人、赫哲族有5100人。在这三个人口较少民族里,使用母语人口的,鄂温克族有18600余人、鄂伦春族只有100余人、赫哲族仅有10多人。而且,在鄂伦春族和赫哲族使用母语者中,会较完整地说本民族语的人实际没有几个。正因为如此,鄂温克语已被列为濒危语言,鄂伦春语和赫哲语被列为严重濒危语言。该国情调研提到的“少数民族优秀传承文化”是指“濒危或严重濒危的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东北三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涵盖或表现出的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崇高的生存哲学和高贵的人生品质”。

包括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在内,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民族进步及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是当今文明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是中央决策部门高度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与我国提倡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基本国策紧密相关的学术命题。同时,经过该项课题的具体实施,可以培养关注民心、深入群众、懂得国情、理论联系实践、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能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抢救与保护、繁荣与发展有所贡献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我国东北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已全范围进入濒危或严重濒危状态。尤其可惜的是,它们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一部分文化遗产,还未来得及很好抢救、保护、搜集、整理就要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深知,在他们的语言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来自大自然又回归大自然的极其珍贵的自然信仰、口承文学、话语词汇、思维规则、生活态度和生命哲学。然而,在过去,一些人把他们的对于大自然的信仰、崇尚大自然的生命观及生活态度,被歪曲为“落后”、“原始”、“未开发”的产物,想从事实上、本质上、理论上掩盖这些文化所承载的优秀性、先进性、代表性、传承性和文明性。特别是,当今我国政府在强调科学的发展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不断提升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意识,乃至打造更加行之有效的科学发展道路的特殊时期,我们想通过具体实施这一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细致地开展实际调查研究,科学而正确地搜集、整理、分析、研究东北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并把这一切同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相结合,使它们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就像中央所倡导的那样,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全国各族人民的一切优秀传统文化与文明,建设我们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那么,毫无疑问,我们首先要立足于国情,立足于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明。

我们深信,通过该项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深度调研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科学论证其中包含的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密切相关的一切内涵,并结合我国正在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我们认为,该项目成果为中央和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濒危或严重濒危的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发挥应有作用。另外,也可以把它作为,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明社会献计献策,更好履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神圣职责的一项成果。项目组,结合在实地调研中获取的历史、文化、信仰、民俗、语言、思想、环境、地域等诸多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对于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濒危及严重濒危语言文化中,涵盖的优秀传统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活态度、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理念展开了学术探讨。

在具体实施这一项目之前,①以项目核心成员为主,成立了项目负责小组。并在项目成员中,根据专业特点分出语言文化、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教育三个调研小组;②项目核心成员草拟了项目实施方案,具体部署了调研地点与调研内容,设计了同内容、格式、用处的调研表格;③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组成员,特别是对初次参加国情调研项目的新成员,进行了必要而综合性的培训和理论辅导。其中包括,国情调研重大项目的实际意义和学术理论价值,项目计划和具体日程安排,每个项目组及项目人应完成的项目任务,开展调研工作时的注意事项,调研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调研成果完成时间及其完成的标准和要求等;④充分准备了所需的田野调查设备和相关用具。

所有前期准备工作结束之后,项目组按照第一阶段调研计划,分成三个调研小组分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辖内事先选定的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生活的山林、草原、农区及其偏僻乡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进村、入户、问卷、问答、录音、笔录等调研,从而搜集到相当珍贵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在这一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具体实施的第二阶段,项目组成员同样分成三个调研小组,分赴黑龙江省内事先选定的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三个少数民族生活的三江流域、森林地带、边远农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进村、入户、问卷、问答、录音、笔录等调研,同样搜集到十分珍贵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与此同时,在鄂温克、鄂伦春、赫哲三少民族地区,具体实施这一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时,项目组成员还先后九次组织民族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少数民族领导、本民族专家学者、民族代表性人物、非遗传承认、调研对象、发音合作人,召开一天或半天的小型学术讨论会、座谈会、交流会等。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较为集中地获取了数量可观、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部分书面的口述的第一手资料。另外,还安排项目组有关成员,到民族地区文教广电及与相关部门,搜集整理与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密切有关语言文化方面的书面资料。紧接着,项目组按照第三阶段的工作计划,对于田野调查或在调研工作中获得的丰富资料,(1)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类整理;(2)按照项目小组的具体分工,分头撰写了调研报告;(3)项目小组负责人分头审阅调研报告;(4)项目负责人通读通审了调研报告;(5)在此基础上,项目组核心成员共同审阅通过了调研报告;(6)项目负责人撰写了结项报告。

项目组成员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这一国情调研重大项目,能够按照原定计划按部就班地顺利而圆满完成的主要原因,同以上提到的项目人的选定、组织、培训、分工,以及项目工作的认真、细致、科学的计划、部署、安排,项目成果的严格要求、督促、审阅等均有必然联系。与此同时,还与项目负责人对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我国东北人口少数民族的语言及其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近30年研究的实践经验,以及在30年的研究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掌握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其一定因果关系。项目组成员绝大多数是,属于从事我国东北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社会历史、风土习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因此,他们同样有较丰富的研究经验与较成熟的研究思路。而且,有的专家学者,在此学术领域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另外,项目组有关成员曾经主持并参与过与该项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课题。从而,掌握积累了相当扎实的田野调查经验,掌握了相当过硬的理论方法。所有这些,为该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提供了极大方便。

这也是该项目能够按计划立项实施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因素。作为这一国情调研重大项目的成果,除了该专著类型的调研报告之外,还有问卷资料、图片资料、录像资料、访谈笔录、单项调研资料,专题调研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