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洲清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什么是张汝华?

张汝华,河北怀安人,出生于一个耕读家庭,少年时就是县学里品学兼优的学生。

他每天上学要绕过一大片的麦地。大人小孩为了图方便,选择了穿越麦地,久而久之,麦地里走出一条板结的羊肠小道。但张汝华宁可绕行双倍的路程,也不在麦地里穿行。他的老师问他为何,他说:“君子求诸义,小人求诸利;君子走人间正道,小人走歪门邪道。为了抄近路,不惜践踏农民的麦地,这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大家都不走正道,而走偏门捷径,则人心必好投机,世风必然鄙吝。大道不行则邪道盛行。如果我也加入了走麦地的行列,怎能对得起圣贤的教导?怎能对得起老师的教诲?”

老师说,你能够看得这么深,对自己要求这么严,为师甚感欣慰。

张汝华于景泰七年(1456年)在顺天乡试中举。他于是成了右副都御史滕昭的学生。所谓学生,并非两人有实质性的师生之交,而是张汝华参加顺天乡试那年,滕昭被临时抽调为主考官。按照明代的惯例,只要当年中举者,均属乡试主考官的门生。

但张汝华无疑是众多举子中很特别的一位,否则滕昭不会对他留下印象。

按照礼节,乡试中举后,学生应该拜访考官,一者答谢,二者听训。大部分的举子都是带着丰厚的礼品面见考官,然后拜请考官向朝廷推荐自己,以期日后仕途宽宏。滕昭为人正派,对那些趋炎附势之人不甚待见。

张汝华也没有空手,不过他的“礼”是一篇文章。他很谦逊地拜请老师修改斧正。

那是一篇关于漕运改革的策论,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措施得当,文风稳健,证明他是一位有思想、有心志的年轻人。为何选择写漕运?一方面,聪明的张汝华知道滕昭负有总督漕运的职责,所以断定,主考官对这一话题绝对有兴趣。另一方面,张汝华的父亲曾在通州漕运当过差,他从小耳濡目染,心中有数。在乡试之后,其他举子都忙于弹冠相庆,而他对漕运进行了深入调研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主张。

那时,滕昭正准备改革一盘散沙的漕运。张汝华的那篇文章可谓切中时弊。文中“简化漕运手续,强化漕运监管”的观点被滕昭完全运用在日后制订的“长运法”之中。

因督办漕运有功,滕昭晋升为福建巡抚,后又任应天巡抚。如此,滕昭对张汝华的印象更深了。

滕昭在应天上任后不久,便对马驮沙进行了多次考察。当时马驮沙大面积涨滩,与北岸的陆地连接成片,其版图明显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已经具备了一个县的行政规模。加之马驮沙匪盗猖獗,江阴跨江管理多有不便。滕昭觉得将马驮沙从江阴析出,单独设县,利于管理、利于治安、利于民生。于是他写成奏折,上呈朝廷。

滕昭的建议得到了成化皇帝的批准,并赐县名“靖江”。

让谁来担任开县之令呢?滕昭想到了张汝华。他确信张汝华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完全有能力当好这个开县之令。那时张汝华正在安徽某县任教谕,滕昭一纸上奏将张汝华调到靖江。由此,张汝华成为靖江第一任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