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立志变法图新的人,可最后却受到了残酷的惩罚,他就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
商鞅南门立木
公元前361年,地处西部偏僻之地的秦孝公继位。
秦孝公想向中原扩展势力。一天,孝公就发了个告示,说:“谁能使秦国强大,就封谁做大官。”
卫国有个名叫公孙鞅的人,听到这个消息,满腔热情地来到秦国。战国初期,由于秦国地处西方,再加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常常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歧视,一些国家跟它绝交,甚至想把它吞并了。
公孙鞅见到了秦孝公,并谈了自己的看法,说:“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重视农业生产,只有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再就是训练好军队,必须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士,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
秦孝公连连称好,决定推行公孙鞅提出的新法令。
不料消息刚一传开,就遭到贵族大臣的一致反对。这让孝公始料未及,看到这么多反对的人,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可公孙鞅却异常坚定,到处游说举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了群臣。
没多久,公孙鞅就把变法方案制定出来了。可是,老百姓要是不相信新法令,推行起来不是很困难?于是,他叫人在都城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在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10两金子。”木头周围围满了人,大家议论纷纷,根本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甚至有人说:“肯定是骗人的把戏,扛根木头就赏这么多钱,哪有这样的好事,傻瓜才信!”
公孙鞅看没人敢扛,就把赏金增加到50两,终于有人抱着试一下的态度站了出来。这个人按照告示所说,从南门把木头扛到了北门,许多看热闹的人也紧跟着,想看看会不会得到赏金。没想到,公孙鞅当众给了赏钱。这件事立即在全城传开了,大家也都相信了公孙鞅。
死于非命
公元前356年,公孙鞅的变法令正式公布,涉及社会治安、农业生产、奖励军功等方面。不过,新的法令刚开始推行,就遇到很大的阻力。因为法令规定,贵族宗室不去打仗,就不能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失去了过去的特权。这样一来,自然触及贵族的利益,贵族们哪能同意,他们就鼓动太子出来反对变法。公孙鞅不以为然,觉得有秦孝公在上面罩着,胆量也越来越大,先后杀了不少反对变法的人,甚至还治了太子两个老师的罪,一个割鼻,一个刺字。
几年后,秦国真的富裕起来。秦孝公封公孙鞅为侯,还给了他十五城的封地,称他为商君。从此,便有了“商鞅”。
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也就是秦惠文王。惠文王想起自己曾受过商鞅的气,现在报仇的机会来了。他就和那些反对商鞅的人串通一气,随意捏造罪名,说商鞅阴谋造反,把商鞅抓起来弄死了。一个致力于秦国强盛的一代改革家就此谢幕,可他却为后来秦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历史档案馆
车裂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酷刑,其中就有车裂。简言之,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5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5块。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5头牛或5匹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根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车裂之刑。春秋时期,诸侯国相互混战,各国君主对那些弑君犯上的乱臣贼子加重处罚时,就采用车裂的办法。直到唐朝以后,车裂才被废止,不过像凌迟、剥皮等酷刑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