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里读唐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1],胡天八月即飞雪[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3],狐裘不暖锦衾薄[4]

将军角弓不得控[5],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6],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7],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8],风掣红旗冻不翻[9]

轮台东门送君去[10],去时雪满天山路[11]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白草:西域的一种草,秋天干枯后颜色变白。[2]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通称。[3]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下文的“罗幕”一样,是美化的说法。[4]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衾,被子。[5]角弓:一种以兽角做装饰的硬弓。控:拉开。[6]瀚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7]中军: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后回去的人,指武判官。[8]辕门:军营的大门,古时行军扎寨,以车环卫,在出入处用两车的车辕相向竖立,作为营门,故称辕门。[9]“风掣”句:意为红旗已然被冻住,风吹时也不再飘动。掣,拉、扯。[10]轮台:在今新疆,当时是安西节度使军府所在地。[11]天山:在今新疆境内。

【赏析】

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当时岑参受到封常清的器重,对生活和理想充满热情。他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两度出塞,先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戎马征战的艰苦生活、壮阔荒寒的塞外风光有着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描写了边塞军营送别热烈豪放的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间的真挚感情。

武判官是岑参的前任,岑参送他归京时写下此诗。全诗写北地飞雪的壮丽之景和雪中送别武判官之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从“北风”至“万里凝”是泛咏胡天的雪景。开篇起得俊逸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白草折”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以江南绮丽春色中梨花盛开的景象比喻北国雪景,可谓匠心独运,造景奇绝。“即”和“忽如”,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

接着,诗笔从帐外转到帐内,写雪后严寒。诗人以狐裘不暖、角弓不得控、铁衣难着来衬出白雪威力下的天气奇寒。场景再次移到帐外,延伸到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笔触之细致,让读者也似乎能感受到那凛凛寒意。但将士们并没有因此而懈怠,“不得控”,暗示了尽管天气冷,但他们还在拉弓训练;“冷难着”,暗示了尽管铁甲冰寒刺骨,他们依然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看似写天气寒冷,实际上是用来反衬将士们高昂、乐观的情绪。

之后,诗歌转为从正面写送别武判官,先在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然后将客人送出军门,最后送至轮台东门。“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一白一红,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对比极为鲜明。

末尾两句写诗人一直伫立在雪中目送武判官远去,直到雪地上只留着一行马蹄印,平淡质朴的语言中可见其悠悠不尽之情。

全诗以白雪起,以白雪送别作结,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幅不同画面的雪景,一路奇情异彩,十分动人。

大肆夸张是本诗的最大特点。“千树万树梨花开”“愁云惨淡万里凝”,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将事物表现得大气磅礴,炫人眼目。本诗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格调高亢。表层寒冷惨淡,内里却充满激扬的热情。“胡琴琵琶与羌笛”“风掣红旗冻不翻”,即便边塞苦寒,将士们仍能苦中作乐,展现出军人不屈的意志和豪迈的意气。全诗读来,不仅不会因边军生活寒苦产生悲悯情怀,反而会因他们感到振奋和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