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镇的美容业:店铺林立,缘于何故?
提及迪普斯鲁特令人兴奋的创业,也许最令人惊讶的现象是其高密度的理发店和美容院。如果是在好莱坞、巴黎或米兰,你必然会与那些专注于美容业的非贸易服务创办者不期而遇。然而,这是在低收入的街区里,你却随处可见美容美发店,里面的服务人员和顾客都醉心于优雅的艺术和身体的美学。置身于这个最不平等的社会中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看着他们为这些事如此倾注精力和想象力,实令人感触良多——超然于这一现象,它其实是坚韧不屈的人类精神的一个有力证明。当然,你也可以赞同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V.S.奈保尔的描述,他们的这些行为举止是黑暗的虚无主义的映射。在奈保尔的许多游记中,他感叹非洲大陆悲惨的命运,常常嘲笑那里“诡异的”优先序列和人们的信仰体系。“非洲没有未来,”奈保尔曾经谈道,“正在被其居住者的繁殖所淹没。”[1]这种愤世嫉俗的观点不仅与事实不符,也并不能诠释在迪普斯鲁特这样的地区,人民创业动力背后道德追求的真谛。
针对理发店和美容院的兴起——以及就此而言在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街区——有一个更具哲学意义的解释:贫穷的人,就像其他人一样,其行为举止有着崇高的理想境界,比如他们的决定不仅遵循生存的经济功利主义(收入和就业),也要符合自爱和自尊的道德标准,比如渴望“干净”、“漂亮”、“优雅”、“受人尊重”或“被人需要”。以这些理想境界为出发点,他们不希望自己完全被禁锢于当下所处的贫困的社会经济现状,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也要通过不断地重申尊严而追求卓越。的确,出于南非特殊的政治历史因素,迪普斯鲁特人在以许多微妙的方式克服种族隔离的丑恶残余,这也许是以上现象的合理解释。但是冲破这段屈辱的历史留下的阴影,对美和自尊的追求主要证实了这里的人们有一种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即使身处绝望之境仍然有拥抱希望的可能。正如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所述:“璀璨的星辰只能显亮于黑暗之中。”[2]
针对这个似乎与迪普斯鲁特不相匹配的现象,还有第三个也颇为合情合理的解释:专注于美容业的小店遍地开花是基于一个简单直接的假设,即这一领域的风险收益率较低。美容业前期投入所需的资金比其他行业低,而对这一类服务的需求即使不增长,也是相当稳定的。无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在南非迪普斯鲁特这样的小镇,极不寻常的高度密集的美容商业远不止是一种比喻:它折射出在这片贫瘠且持续遭受着过往失败折磨的土地上,有一种强烈的创业活力。
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通过产业和技术的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家精神起到了驱动作用,而有为政府则要因势利导,提供适当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机制,并鼓励产业和技术升级所需的学习和知识共享(Lin,2012a;Lin,2012b;Stiglitz and Greenwald,2014)。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家承担风险的意愿,以及创建企业的能力,这些企业要能够产生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凝聚社会力量,并且具备将实现自我价值与集体共同目标相结合的意识。然而,若要确保这一过程的可持续性,先决条件是国家资源必须到位,它会成为个人或私人企业努力的有力补充,能帮助他们克服外部性,解决诸如金融、基础设施、员工技能和监管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背后的协调问题。比如基础设施的缺口、员工技能的缺乏,或者为降低新生行业的交易成本所需的监管环境的不完善,等等,这些并不是单个的企业家或私人企业可以完全解决的。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全部的行政能力和财政资源,蜂拥而上一整套的机场、公路、铁路以及其他针对某个部门的基础设施,去满足企业家的需要,或仅仅是随机轮训劳动力以满足行业启动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务实地考虑经济体自身的比较优势,即相对其他国家能以更低的要素成本生产出相似的产品和服务,有重点地选择、甄别,并有针对性地锁定产业。
从经济发展历史中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少数国家见证了人类本能驱动的创业精神,它们经历了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即促进结构转型的过程(将资源从低生产率的部门重新分配到高生产率的部门),从而不断地攀登价值链阶梯,使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缓慢而持续地伴随着禀赋结构的变化而变化。[3]与此相反,经济发展历史中的失败案例主要是政府的领导人无法与私人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协同并进,未能将政府有限的资源和能力应用于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环境改善,以帮助那些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家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体现经济自身的潜在比较优势。[4]
像美国这样的高收入国家长期以来始终引以为傲的是其小型企业的创业者和强有力的私人部门——毋庸置疑这是正确的。然而,政府的角色也是十分必要的,它起着微妙而关键的作用。可惜的是,这一点在关于经济发展历史的文献中并没有充分地阐述。政府可以催生新的产业,或者至少能够帮助新产业转化为有自生能力的和有竞争力的经济领域,特别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合作和对接各种资源网络已成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5]
在低收入国家,创业驱动力和其他地方是一样强大的,但是相对发达国家,将个人努力和创造力与公共资源和政府资源对接却存在困难。这些国家往往不能确定广泛的战略领域,找不到自身潜在的比较优势,以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和行政体制,去协调和提供必要的软、硬基础设施改善。这些改进会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产业自力更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这些国家处于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扭曲状态,又掺杂着政治经济的种种问题,这往往也是它们不利的政策以及薄弱的体制和监管环境的结果。这正说明了为什么低收入经济体仍然存在于这个拥有共享繁荣的无限机遇的世界——这里有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角色的重新分配、贸易的整体上行、诸多地区人力资本和人才的积累,以及人口迁移和资本流动瞬息万变的格局。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的事实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成功地支持潜在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而是实施了“华盛顿共识”(WashingG ton Consensus)的支持者所倡导的结构调整政策,试图消除所有扭曲——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些扭曲是出自旧的发展政策的次优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对以往进口替代战略下的优先产业中的企业提供着保护——如果没有保护的话,这些企业将无法生存。但如果这些扭曲骤然间被消除,这些曾在优先产业中的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就将会倒闭,进而引发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收缩、失业率的飙升和严重的社会秩序混乱。为了避免那些可怕的后果,许多国家的政府就继续利用其他变相的低效率手段,将补贴和保护投向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Lin and Tan,1999)。于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转型和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差的增长表现和稳定性(Easterly,2001)。
在成功转型的国家,如中国、毛里求斯和越南,政府采取了务实的、渐进的、双轨的方案。政府继续提供临时补贴来保护那些旧的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但是,与此同时,对新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实行了宽松和鼓励的政策。它们的整体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仍然很差,但它们的政府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创造了越来越多有利于潜在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飞地。
不管收入高低,也无论国家当前的状况如何,各个国家都有很多双赢的机会。即使在商业和行政管理环境非常不利的国家,仍然具有高速的包容性增长的潜力。如果迪普斯鲁特政府能够精心设计和实施发展战略,甄别出有较强竞争潜力的产业,并促使它们与全球贸易网络和价值链对接,那里的美容业店主和其他小微企业是能够茁壮成长并繁荣昌盛的。
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只是实现高增长率,还要在没有保护和补贴的情况下维持这种增长(Hausmann,Pritchect and Rodrik,2005),从而确保创造的财富能够使最广泛的人口受益。各种扭曲很有可能会继续存在,这是避免老旧行业瞬间崩塌所必要的。政府还要对那些符合国家潜在比较优势的新行业提供有力的帮助,通过改善软硬基础设施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在国内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政府也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对那些新兴产业中的先行者提供支持,来弥补他们的外部性,比如在不产生价格扭曲或造成垄断的前提下,为这些企业提供减免税惠期。
本书直指经济发展理论中最常见的误解之一——这是一种观念性的误导——经济繁荣只能发生在一个商业环境良好的地方,而且其增长是艰苦的政治改革的结果。作者诠释了即使在次优的社会制度和薄弱的物质及人力资本的情况下,经济转型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基于新结构经济学及其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GIFF)的操作工具,以及我们在最近几年的其他论著中所阐述的内容[6],本书有力地反驳了那种基于先决条件的错误的经济学。
本书探讨了在一个低收入国家(按照低收入国家的定义,必须是基础设施条件和制度环境薄弱的国家)发展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可能性。这其中政府应该发挥“有为”作用,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和实施能力,在工业园或特区内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鼓励企业进入这些产业并促进这些产业的增长。这样可以降低这些产业的生产要素成本,同时在工业园区所提供的有限环境里,也具有充分的基础设施和制度来降低交易成本。这样,即使整体的商业环境仍然很差,某些目标行业的生产成本(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有了相当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政府的管理经验进行积极的投资拉动,该经济体就可以吸引到外国投资。经济体还可以生成有机的前后衔接链,这种连接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外部性以及持续的成功是必要的。这是在一个贫穷国家启动动态增长的秘方。
简而言之,本书从经济史、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中得到结论,经济发展总是出现在成功发展的先决条件缺失或次优的情况下,而这一事实常被忽略。基于这一观察,本书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发展中世界的任何地方创造共同繁荣的务实而实际的路线图。它强调了一个有为政府的促进作用,揭示了公私合作最有效的模式,并且指出了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远离意识形态的立场,摆脱由扭曲和不明智的发展理论(旧结构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所造成的滞后残留。
本章是本书的导论,展示了一些有关经济奇迹的故事,这些奇迹发生在不同国家的体制环境下,都是出现在最不可能发生的地方,通过串连这些故事,作者旨在于更广阔的叙事背景下诠释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
[1] 参见郑云译 《非洲的假面剧》(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译者注
[2] 出自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的名言“Only in the darkness can you see the stars”。——译者注
[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08年的经济衰退,只有31个经济体缩小了与美国的收入差距。即使在这一群体中,成功地缩小了这一差距的只有大约十几个非西方国家。参见Lin and Rosenblatt(2012).
[4] 在任何经济体中的一个新的行业,如果其生产要素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生产要素成本,那么我们就说它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这样的一个行业,通常使用经济体中相对丰富的因素作为其主要投入。这里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要具备有效的市场机制,因为只有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才能反映不同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进而体现经济体自身的禀赋,并确定其在哪些行业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
[5] 如果某一行业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其总成本,包括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必须是在全球范围内都相对比较低的。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必须要优化全局性的和特定行业的基础设施、劳动技能、金融服务、法律规范、物流运输等,这些大都不是某个单一的企业力所能及的。成功的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有能力协调和提供这些方面的优化改进,从而促进经济体向其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
[6] Chandra,Lin and Wang(2013);Lin(2012a,2012b,2012c);Monga(2013a,2013b);Lin and Monga(2012,2013,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