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暴:大变革前夜的俄罗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彼得一世亲政

1645年,米哈伊尔沙皇病逝,由其子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继位。阿列克谢沙皇与第一个妻子玛丽娅·伊莉尼奇娜·米洛斯拉夫斯卡娅生有两个儿子,费多尔和伊凡均智力低下,而且体质羸弱。但长女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却是身体健壮,从小就表现了极强的政治野心。1672年5月30日,43岁的沙皇阿列克谢与第二任妻子纳雷什金生下儿子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1676年老沙皇阿列克谢病逝,由彼得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费多尔继承皇位,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立即得势。因为费多尔体弱多病,长年卧床不起,宫中大权实际上落入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手中,一些政令假借费多尔名义发出。1682年4月27日,长期患有败血症的沙皇费多尔病逝,两个外戚家族——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纳雷什金家族展开了争夺皇权的斗争。这一年的5月15日,俄国宫廷发生了射击军兵变,射击军冲进克里姆林宫,当着幼小的彼得的面杀死了彼得的两个舅舅和一些朝廷命官。兵变过后,由于两个外戚家族势均力敌,只得将彼得与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伊凡并立为沙皇,这是俄国历史仅有的“双皇”并列的现象。鉴于两个沙皇年幼,无法视事,而由他们的姐姐索菲娅公主摄政。索菲娅初时处处排挤彼得,后来又担心彼得会从她手中夺走权力,因此密谋除掉彼得。1689年8月7日,彼得听到索菲娅派人杀他的消息后,在一部分禁卫军士兵的支持下,发动政变,软禁索菲娅和同母异父的哥哥伊凡沙皇。同年17岁的彼得在莫斯科宣布亲政,在俄国历史上是为彼得一世。

17世纪末的俄国是欧洲落后国家,政治上内乱不断,世袭贵族弄权,东正教会干政;经济上严重落后于西欧和中欧国家;军事上经常遭到波兰、土耳其等强邻的进攻,射击军缺乏战斗力,经常参与反对沙皇的叛乱;文化教育方面更为落后,全国没有一所世俗学校,居民识字率仅为2%—3%。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的严重情况,彼得一世下决心改变俄国的面貌。

1696年,彼得一世下令组织一个庞大的“俄国大使团”,去周游欧洲各国。俄国曾经是一个国门封闭的国家,彼得一世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中,只有基辅罗斯大公伊兹雅斯拉夫于1075年到普鲁士的莱茵河畔的城市美茵茨与普鲁士国王亨利四世会过面。因此,当1696年12月彼得一世向大贵族杜马宣布他将亲率“俄国大使团”出访欧洲时,俄国宫廷传来一片反对之声。

面对宫中的反对之声,彼得一世毫不退缩。他任命瑞士驻俄国使馆外交官勒福尔特为“俄国大使团”的第一团长,任命著名的外交家、曾参与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的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文为第二团长,任命通晓多门外语的杜马书记官普罗科菲· 沃兹尼茨为副团长。而在大使团中,彼得一世仅仅是普通一员,他为自己任命的官职是陆军下士。他特令工匠制作一个特制的沙皇印章,印章上画着一个在海军服役的木匠,周围是木匠工具,边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是寻师问道的小学生。”彼得一世亲自为大使团制定了出访路线图:阿姆斯特丹、柏林、维也纳、罗马、哥本哈根、威尼斯、伦敦。彼得一世为“俄国大使团”确定了多重使命。第一,游说欧洲宫廷,联合对付俄国南部的主要敌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二,招贤纳士,广泛地引进各方面人才以为己用,向沿途各国招募水手、船长、水兵以及能工巧匠。第三,为创办新式海军和陆军,购买新式火炮、来复枪以及造船所用的起重设备、淬火所用高炉、导航仪器等。第四,“大使团”成员还包括35名“留学生”,彼得一世即是其中一员,任务是学习各国的造船技术、武器制造、军事地形学、战术学、指挥学等。彼得还亲自制定了留学计划:在第一个单元里必须学会军舰的驾驶、指挥和维修等。在第二个单元里所有的“留学生”必须学会造船技术,然后每个人必须选择一个专攻的方面。

1697年8月,荷兰赞丹镇造船厂来了一名俄国留学生——25岁的陆军下士彼得,他不仅干起活来是行家里手,而且特别爱学习和钻研造船技术,他总是非常虚心地向荷兰师傅提出问题。一个月过去了,他的学徒期限到了,他的荷兰师傅以及他的工友都一致推举他为“优秀工匠”。造船厂的厂长亲手给彼得披上大红的绶带,颁发给彼得“优秀工匠”证书,后来当地人才知道这个彼得即是俄国沙皇。

从1697年3月10日到1698年8月25日,彼得率领俄国大使团出访欧洲整整18个月,行程所及瑞典的里加、库尔兰公国的米图和里博、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和德累斯顿、荷兰的海牙、赞丹和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维也纳、波兰的拉瓦鲁斯卡,行程达数千公里。

彼得一世先后与瑞典王室、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汉诺威女选帝侯索菲娅夫人及其女儿勃兰登堡女选帝侯索菲娅·莎洛特、荷兰政府的三级会议、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等重要人物进行了会面。在彼得一世的亲自挑选下,俄国政府聘请了海军、陆军、教育、艺术、数学、物理、医疗和建筑等各个方面的专门人才。大使团回国时带回了彼得一世亲自挑选的俄国最需要的和他本人最感兴趣的东西,有各式武器,如弹药、大炮、手枪,有各国男女的服装和帽子、烟斗、指南针、圆规、多脚仪、各国的地图册、阿姆斯特丹的《自鸣钟》报、旧的船锚、牙科的手术器械等,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花花草草、鲸鱼须、烘干的鳄鱼和鸟的标本,甚至还有装在大玻璃罩中用酒精浸泡着的婴儿和畸形人。有的物品上面特意标有俄文字母П.Р,表明这是彼得本人的私人物品。

通过与欧洲先进国家的比较,彼得一世真正看到了俄国的极端封闭和经济方面的极端落后,西方国家皆以工业和商业立国,尤其是海上交通和贸易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称得上是英国、荷兰的生命线。欧洲国家的政府和朝廷大都采取有力的政策鼓励本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发展对外贸易事业。

17世纪末俄国军队主要的战斗力是射击军,射击军始建于16世纪中期,这支军队中的高中级军官大都是从普鲁士、荷兰、瑞典等国雇佣来的职业军官,士兵也大多出身于俄国富裕家庭。在历次俄国宫廷内部斗争中,射击军常常为各种势力所御用。在出访欧洲途中,彼得一世不仅看到了西欧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且认识到海洋和出海口对俄国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到拥有陆军的重要性,而没有海军的君主就是一个“跛足巨人”。

1699年,彼得一世正式启动军事改革,首先解散了射击军,并宣布实行义务征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拥有人身自由的农民,同时规定贵族家庭的男子服兵役的人数不得少于其家庭总人数的2/3。政府在征兵时向应征的青年许诺:凡参军的人,每年可以获得11个卢布,政府提供口粮及其马匹的粮草,每人还配给一份伏特加酒。在彼得一世执政的36年中,沙皇政府共征兵53次,全国有28万多人应征入伍。新兵必须经过外国军事教练的培训后才能被分配到军队之中。彼得一世亲自起草了《陆军条例》,对士兵的训练和作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它是俄国第一个比较成形和科学的军事法令。

为了加强对陆军的统一集中领导,1817年俄国设立陆军院,由彼得一世的亲信缅希科夫元帅任院长,下设3个部,分别主管后勤、炮兵和筑城。战时野战部队设总司令,下设野战参谋机构,这是未来的俄军总参谋部的前身。

彼得一世既注意引进国外的军事人才,更注意军队指挥和管理的本国化,从1705年起逐渐限制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服役。到1720年,俄国军队中90%以上的军官已经由俄国人担任。

在北方战争期间,彼得一世从无到有建立了一支海军。1703年,在彼得堡和波罗的海沿岸建立几个大的造船厂和海军基地。1706年4月,海军部造船厂造出了第一艘装配18门大炮的军舰。俄国第一艘战列舰“波尔塔瓦”号于1712年下水。到1725年,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战列舰40艘、三桅巡航舰10艘、其他小型舰艇800艘,大炮已达2226门,作战人员达到28000余人。在彼得堡、维堡和雷维尔等地建立了海军基地。同时,里海舰队还拥有大约100艘小型舰艇。

俄国政府不仅注意海军舰船的建造,更注意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1701年,在莫斯科开办了航海学校,讲授算术、几何、三角、航海学、天文学等课程。1715年在彼得堡建立海军学院。同时俄国还选派大量的贵族青年到荷兰、英国等国学习海军指挥技术。在彼得一世执政期间,海军的管理体制逐步完善。1703年设立海军部,海军部不仅管理海军的作战指挥,而且主管各造船厂、海军要塞,负责海军各级各类人员以及外国专家的挑选、训练及补充。彼得一世亲自制定了《海军条例》和《海军部章程》,于1720年正式公布。

彼得一世的政治改革是与沙皇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密切相关的。为防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政出多门,1708年在全俄设立8个省(后增至11个省),各省的总督直接向沙皇负责,统制地方的军事、政治、税收大权。1711年3月彼得一世下令设立由9人组成的枢密院,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以取代大贵族杜马。枢密院的成员由沙皇亲自挑选和任命,其职责包括制定新法令、编练海陆军、征服赋税、掌管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彼得一世在有关的诏令中强调:“任何人都得听从枢密院的命令,就像听从朕本人的命令一样。”沙皇出访、因病不能视事时,枢密院代行沙皇的最高权力。同时设立监察官,作为沙皇的特命钦差大臣,其职责是“秘密监视各种公务,察访冤狱,监视国库收支等等。如有人营私舞弊,不论其职位多高,监察官均应向枢密院检举告发。凡被告发者,课以罚款,罚金半数入官,半数奖给监察官。”同时,为防止枢密院和监察官专权,彼得一世于1722年又设立总监察官一职,彼得一世称该官职为“国王的眼睛和一切国务的司法总督察”[1],枢密院办公厅隶属于总监察官,而总监察官本人则不受枢密院的管辖,只受皇帝的节制,其职责是监督枢密院、监察官和中央各部。

1703年5月16日,彼得一世做出一项重大决定,放弃世代莫斯科大公、俄罗斯沙皇立都的莫斯科,迁都北方的涅瓦河口。从1703年下半年开始,新都彼得堡的建筑工程正式开工。1706年,彼得下令海军部和陆军部迁到彼得堡,1713年,圣彼得堡被正式定为俄国首都。

东正教会是俄国特殊的政治力量,它既是沙皇统治的舆论工具,也是沙皇统治的心腹之患。为打击东正教的势力,加强世俗政权对东正教会的控制,使其驯服地为沙皇专制制度服务,彼得一世推行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他于1721年颁布法令,废除牧首制,建立东正教事务管理局,作为枢密院下设的一个政府机构,该局局长由世俗官员担任,东正教事务管理局的成员无论是神职人员、还是世俗官员都必须宣誓效忠沙皇:“我宣誓,永远听命于我的天然和真正的国君,以及他根据不容置疑的权力而选定的崇高接班人,永远做他们的踏实仆从,并服从他们的意志。我承认国君是我们这个神圣组织的最高裁判者。”彼得一世自任为“东正教最高牧首”,并将“君主的政权是专制制度的,是由上帝亲自托付的,为了良心必须要服从他,各级僧侣必须以他们的祷告为沙皇服务,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开职守”的条例写入东正教教规中。他以“东正教会最高牧首”的身份出席了教区主教会议,发现不知死活的教士们仍坚持在他们中间选出一个大牧首以接替刚刚去世的前牧首阿德里安的职位。彼得勃然大怒,他强调:“俄国现在不需要大牧首,我给你们立了一个新的大牧首,它就是这个条例。你们要好好遵守这个条例,看见它,就犹如看见朕本人一样。”随后彼得一世当着大小神职人员的面,拔出一支宝剑,“咚”的一声把它插在桌子上,然后宣布:“谁想违背这个条例,就请他尝尝宝剑大牧首的滋味!”[2]为了防止弑君篡位和保护国家利益,东正教事务管理局于1722年下令废除了东正教会规定的忏悔保密制,规定所有的教士在得知忏悔者存在图谋“叛变和弑君”的想法时,必须立即密报政府。彼得一世的宗教改革极大地打击了东正教势力,从而结束了教权与皇权之争,永远地将教权置于皇权之下。

彼得一世最痛恨好逸恶劳者,认为修道士和神职人员就是这样一些人。因此他下令教士要以古代的僧侣为榜样,用自己的劳动的双手为自己生产食物,还要用自己的劳动养活乞丐。彼得一世要求枢密院每年派专人对东正教会的收入和财产进行登记,按规定向国家交纳所得税。彼得一世下令禁止修道院购买和出让土地,规定神职人员不论地位高低,一律只能吃一份简单的口粮,不得享受特殊的待遇。此外,他还特别规定每个男女修道士都必须学会一门手艺,以备养活自己。彼得一世还要求神甫和教士的子弟必须学会拉丁文,凡是没有受过教育的神职人员的子弟均不得接替父亲的职位。

1721年10月22日,枢密院举行隆重仪式,称彼得一世为“全俄罗斯大帝”,彼得大帝之名由此获得。

[1] ОчеркиисторииСССР,Москва,1954.с.308.

[2] 帕甫连科: 《彼得大帝传》,东方出版社,1987年,第3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