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民族文化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山地民族文化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文化经济学是关于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其运用经济学的标准理论,对文化产品。文化行业。文化市场等领域进行专业研究和分析。文化经济学最新发展动态是把艺术市场。文化遗产经济学。文化产业。文化资产评估。文化规制经济学等几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

一、山地民族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研究对象经历了从纯客观物质变量向客观物质与主观精神结合的变量以至最终向纯主观精神变量逐次递进的扩展过程。文化精神通过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从而对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主观精神要素,文化精神曾经长期被主流经济学排斥在经验实证理论体系之外。西方文化经济学主要对文化遗产。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的价值生产。消费和持续发展问题等内容范畴进行研究,本书对文化经济的研究重点是文化行为中的经济规律,既涵盖经济行为中的文化因素也包括文化行为中的经济规律,主要包括文化活动中的经济行为,以及文化生产关系和文化生产力两部分。文化经济学从流通角度阐明文化市场。文化商品及其价格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也从资源配置的角度阐明文化资源配置。开发,文化供给。需求,文化投资与消费的现象及发展规律。

(一)山地民族文化生产关系

文化生产关系属于社会经济基础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知识经济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存在形态。文化生产关系是在文化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关系,它的产生与出现有着客观性。文化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具体经济活动中所结成的文化现象,如当地企业文化。分配文化。流通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产权与人际关系等等。文化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文化生产关系与文化生产力相对应,在创造文化产品与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经济关系。任何山地区域,即使当地人文风情各异,其市场客观规律却是大致相当的。

(二)山地民族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一个存在形态,是人类有目的地创造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关系共同组成了人们的文化活动方式。从文化对人类影响的角度看,重要的不是提供现成的文化消费品,而是帮助人们掌握基本的文化活动方式。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推进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带动社会上层建筑的发展——包括社会政治体制与各种具象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最后再作用于生产力的循环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具有商品的属性特征。马克思还看到了二者相互间的多重联系,看到两种生产力之间复杂的相互交融的特征。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的独特性,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等精神方面文明发展的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以其“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将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和爱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以某种有形无形的方式“物化”到对象中去。所以,马克思把语言。文学。技术能力归入这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与传统的艺术生产相比,文化生产更像是一种巨大的。庞杂的社会化大生产活动。从文化品位。精神需要。意识心理等方面看,文化生产不再局限于个体创作心理变化的表现,而是借助当代媒介来表现一种复杂的时时涌动的当代社会心理思潮。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传播媒介日新月异,文化生产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复杂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如影视广播。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交易。体育赛事。广告传媒。休闲娱乐等产业,不断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山地民族文化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文化因素一直被排除在正统的经济学分析之外,正如金斯波夫论述文化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性质时指出:“这些学科包括艺术史。艺术哲学。社会学。法律。管理和经济学。所有这些学科领域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是学科的交织并不意味着艺术史家理解数理经济学,也不意味着经济学家对前拉菲尔派画家感兴趣。”文化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经济的规律。文化经济规律与文化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具有统一性,从某种层面来说,文化经济规律是指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中运行的规律。一切文化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山地民族文化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良性运行关系,有着自身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其文化生产力和对应的文化生产关系运动规律有机统一。怎么理解社会中的文化和文化行为的作用?虽然经济学向文化的渗透进展缓慢,但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和文化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兴趣却越来越浓。

把经济学和文化这两个不大可能融合的主题交融在一起,把经济学和文化当作学术活动的两个独立领域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或者试图研究文化现象时应使用什么方法?引入更加宽泛的“文化”概念,考察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即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均可观察到的。作为人类思维和行动外在表现的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所有从事文化生产。文化政策制定的专业工作者都能采取经济学方法探讨文化问题,也是很有学术旨趣的内容。

“文化”一词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诸方面,虽然至今尚未有一个有形的或普遍公认的核心含义,但大致的本质内涵也不难理解。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而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文明,则是经过大浪淘沙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相互关联的高级属性和特征的集合体,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状态。文明,是一种文化共同体,由各种文化因素构成。

文化不仅包括精神层面的活动,而且包括一个民族或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

戴维·思罗斯比(2015)认为,应在广泛的人类学和社会框架下使用“文化”一词来描述一整套为某一群体所共有或共享的态度。信仰。传统。习俗。价值观和惯例;与人类生活中的智力。道德和艺术方面相关的人类活动与活动成果,有以下诸方面:

(1)相关活动在生产中涉及某种形式的创意;

(2)它们都涉及象征意义的产生和传递;

(3)它们的产出至少潜在地体现了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

为了将这种文化定义用于给定活动,只有具备全部三个特征才构成一个充分条件。传统上所说的艺术,像音乐。文学。诗歌。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等,属于文化活动。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包括诸如电影制作。讲故事。举办节庆活动。新闻制作。出版。广播电视和一些设计方面的活动。

体育是文化的一个部分。

在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和一般商品与服务不同,它更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外延关系。

(1)“文化”意味着道德高尚和生活品质的改善。

(2)文化究竟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过程。如果承认文化是一个过程,那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施加影响的群体和受到影响的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主流文化由社会的精英阶层有意或无意地施加给不情愿的或不知情的大众。“流行文化”与霸权性的。限制性的“高雅文化”活动相对立。文化不是简单划一。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演进。变化。多样和多角度的现象。考虑文化过程的动态学及其蕴藏的权力关系时,该概述是不稳定并且其内容是有争议的。

(3)与社会学首要关注的社会思想相吻合。当说到传统。风俗。道德和信仰共同构成一个群体的文化时,我们不过就是描述了一套变量,对于社会学家而言,这套变量却能够解释群体何以形成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认同。

各学派之间的相互融合过程可被解释为一个文化过程。文化对经济学家思想的影响要深刻得多,因为经济学家继承或习得的文化价值观对他们的认知和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往往不易察觉的影响。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称,观察者的意识形态立场会影响他们洞悉世界的方式,甚至研究现象的选择本身都是一个主观过程,所以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难以保证其客观性。

经济学作为学科的文化背景不仅关系到从业者所受到的限制,还关系到其讲述所运用的方法论。

经济知识的本来意义。经济话语的修辞功能。文化关系和文化过程存在于经济学环境中,本身也能用经济学术语来解释。文化视为一个群体共有的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系统,那么群体内部成员之间以及不同群体的成员之间的文化相互作用都可以在一个经济框架内模型化为交易或交换象征性商品或物质商品。所有的文化皆为适应物质环境的产物,并且均可通过物质环境来解释。

文化或许千差万别,但造成文化差异性的原因并不是不同的文化包含了不同的思想,而是因为它们必须成功地适应不同外部物质环境所带来的挑战。旧制度经济学中,文化支撑着一切经济活动。

戴维·思罗斯比还指出如果承认文化在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可以将穷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愿望纳入经济框架内,这是一种将改善物质条件与保持文化完整性兼顾的途径。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1995)明确阐明,在任何社会,文化概念与发展概念都难以拆分。目标社区的文化是它们生存现状的基本反映,并且这种文化被纳入决定着可能产生的物质进步范围与程度的经济背景下,那么这些穷国在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的发展项目就有可能成功。

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都处于产业分析框架之中,并且可以认为生产和消费的文化商品。文化服务与经济系统生产的任何其他商品并无两样。

史蒂文·康纳(Steven Connor)提出:“既然文化工艺品。雕塑。画像,甚至感情和心理结构都已经成为经济世界的一部分,那么不再可能将经济或生产领域与文化或者意识形态领域截然分开。”

三、山地民族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采用现代经济学的量化研究方法。在方法论上,文化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具有相似的意义空间,个人主义特征仍然凸显。在文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中行为对象的影响是外生的,文化在此模型中不作为内生性变量因素。

文化产品与普通商品具有类似的特点,即都具有文化和经济效能,能给消费者带来便利。这些相似的特质决定了研究文化现象。文化经济的规律可以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但是文化行为。文化现象的特殊性,又使文化经济学与经济学理论相区别,决定了文化经济学应该选择不同于经济学的研究工具。

(一)价值理论

文化产品除了具有普通产品所具有的一般经济价值以外,还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也正是由于其独具差异化。竞争性的文化价值,所以才能成为文化产品。文化经济学除了研究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外,还要关注文化产品蕴藏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

(二)文化的可持续性理论

虽然文化资源本身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和重复消费等特征,但是很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不是可以重复生产的,因此在文化的生产消费活动中应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放到较为突出的位置。

(三)文化资本理论

文化资本是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大部分文化产品在消费初期是用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愿望,这提升了消费者对文化产品本身的理解能力;在长期文化产品消费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消费文化产品的资本。文化产品兼具为消费者提供消费服务以及为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功能,所以,文化产品及文化资本具有资本积累。资本价值特性,在讨论文化经济的相关理论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的资本特性。

四、文化经济的伦理维度与文化经济学的方法和立场

虽说“法无定法”,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独有的研究方法。到目前为止,文化经济学并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或者沿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的研究方法,但对文化经济现象与文化产业经济学进行否定,并不符合文化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或者沿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视角,事实上,经济学与管理学视角也完全主导了当下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霍斯金斯等学者用经济学知识套用文化产业的研究堪称该趋势的代表,但代价就是文化经济学彻底沦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文化经济的研究与教学需要自己的方法与立场,以确立自身的学科独立性。现在文化经济学的研究者所持有的方法和立场都有缺憾,并不能解决文化与经济。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等内在矛盾。在文化经济的研究与教学中,建立包含文化经济内容的伦理维度,真正在精神层面上促进人的本质的提升,是解决文化与经济的内在矛盾的一条可行思路。

文化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意义问题的本质是伦理学问题。意义是关乎人的最重要的价值维度。研究关乎人的价值维度的最恰当的方法就是伦理学方法。但这不等于说文化经济的研究与教学的方法就是研究意义的伦理维度。事实上,文化经济学需要社会文化经济现象的调查案例与数据统计,社会学面向实际的田野调查等形式非常适合用于跟“人”密切相关的文化经济问题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分析方法如管理学的SWOT分析等方法,非常适合文化经济学的经济效益等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也是文化经济研究与教学的常用方法。但任一学科的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唯一的研究文化经济的方法,而是要在文化经济的伦理维度统摄下,以马克思主义辩证伦理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与教学。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伦理分析方法是思考文化经济的宏观方法,在其下,可以综合运用从各个具体学科借用的研究方法,但无疑这些研究方法都会具有辩证伦理分析的色彩。

统摄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伦理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或思维方式,可以辩证地思考文化经济的伦理底线与文化经济现象。规律。趋势对人的价值。有多种伦理学,也有多种伦理学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方法也是一种伦理学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伦理学方法不仅要看到文化经济作为文化工业的一部分所具有的天然负面性,也要从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到文化经济带给大众巨大的福利性,相对于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历史时代,文化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经济伦理是辩证的伦理,是不同于文化批判方法的积极伦理,文化经济的伦理学方法是历史辩证的伦理分析方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经济伦理方法不同于其他伦理学的地方在于:文化经济学的伦理方法是密切结合着文化伦理。经济伦理的思考,辩证地结合文化伦理与经济伦理的思考方法,也是凸显解决文化与经济这一内在的天然矛盾的文化经济伦理分析方法。

文化存在伦理维度,这是一个没有多少疑问的问题。因为文化是人的文化意识的反映,人的文化意识天然地和价值伦理结合在一起,人的任何文化行动都会有价值伦理的思考,也会为价值伦理所评判。文化经济所涉及的文化自然也存在伦理问题。这在一般学者眼里是不用思考的公理。但经济现象与经济行为中存在伦理问题?或伦理分析能用于经济行为研究?对此问题的分歧较大,而且绝大多数学者都持否定的观点。这也造成套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的文化经济具有了远离伦理分析的形式,理解经济与伦理的关系,还需要从经济学发生发展的源头论起。

古典经济学又称为政治经济学,本属于道德哲学组成部分。伦理维度与经济维度都服务于“公民的幸福生活”目标,道德哲学视域是完全一致的。教授道德哲学的亚当·斯密为了便于说明经济问题,以“人都是自利的”为假设前提,诠释了“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经济学主张,由此有了经济学奠基之作《国富论》。但《国富论》出版之后,亚当·斯密似乎也意识到了经济与道德分离的问题,又着手修改《道德情操论》。在该书中他不断呼应《国富论》中提到的“自利”问题,引导人们将对经济行为的“自利”眼光转向社会整体利益与公民整体幸福。他在书中写道:“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他们雇佣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做一切改良的结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做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同时,亚当·斯密为了限定经济中的“自利行为”不突破伦理底线,他还指出:“虽然人天生是富有同情心的,但是同自己相比,他们对同自己没有特殊关系的人几乎不抱有同情;一个只是作为其同胞的人的不幸同他们自己的哪怕是微小的便利相比,也毫不重要;他们很想恃强伤害一个人,并且也许有很多东西诱惑他们这样做,因而,如果在被害者自卫的过程中没有在他们中间建立这一正义的原则,并且没有使他们慑服从而对被害者的清白无辜感到某种敬畏的话,他们就会像野兽一样随时准备向他发起攻击。”从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亚当·斯密自始至终是用伦理的思维在进行经济学的思考。但是就像“西西弗斯神话”中的巨石一样,自从亚当·斯密亲手把经济学从道德哲学中剥离开后,经济学取得了独立性,沿着“帕累托最优”的方向追逐利润最大化,似乎永不停息。资本自诞生以来“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充满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资本主义发展,似乎无处不在以“自利”的经济事实来证明,经济与伦理互不干涉。

伦理与经济不可弥合的理念影响至深,伦理分析的方法被经济学从排斥到近乎遗忘掉。但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经济行为引发的伦理问题,又使人们不能不面对两者的关系。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曾引起人文学者。经济学家们的大讨论,主流经济学者大多支持经济与道德伦理等因素无关论,甚至认为经济学家讲道德是不务正业。人文学者们则在“恶”与“善”的矛盾中徘徊。现实中,脱离伦理分析的经济利益至上理念已经让人类社会发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不得不一边搞经济建设,一边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一边谈发展文化产业,一边提出要建设文化事业。而经济文明。文化经济伦理其实本来就是经济学。文化经济应有之“义”,并不需要将它们割裂开来思考。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某些学者开始意识到经济学脱离伦理学的重大缺憾,意识到社会发展应该提倡道德伦理原则。由于对经济学与伦理学进行弥合的出色努力,1998年印度人阿马蒂亚·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他开辟出了一个新的经济伦理学派。联合国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以他的经济伦理学思想为理论依托的。这足以证明,即使在私有制社会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问题上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道德问题,经济学开始向伦理学回归,而非道德的自私自利的“恶”不一定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是经济学,还是渗透经济学意识的文化经济学,都不应丢失辩证伦理的维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学或者文化经济学始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的这一终极目的。当然,在强调文化经济伦理维度的同时,笔者并不是要否定利用自利心理。运用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来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而是强调在宏观层面上,需要用伦理维度来调控,而不是仍然以“自利”为借口,任由“丑”“恶”现象横行而置之不理。对于注重宏观。整体进行思考的文化经济学来说,尤其应该注入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不能丢失文化经济伦理维度,既指文化经济学需要一种支配性的着眼于辩证伦理分析的方法,更指在宏观上,文化经济学要确立一种富于人性色彩的价值立场。以宏观的伦理分析方法去综合运用社会学方法。经济管理的方法,融合出富有人文色彩的经济学思考,融合出对社会整体负责任的文化经济学体系。在文化产业的课程体系中,文化经济学的指向目标不同于文化市场营销这种直接以微观的市场效益为目标的课程,它是一门突出理论性。以理论分析见长的学科,直接指向对文化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运营的认知基础,服务于文化经济的研究者及宏观管理者,服务于构建未来个人幸福的理想社会的理论需要,学科的科学性不排斥研究者的立场性,不含有丝毫情感色彩的纯粹中立的客观立场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很少存在。对于文化经济学这种凸显文化“属人”色彩的学科而言尤其是这样。即使是纯粹的经济学研究亦如此,如亚当·斯密所言:“为了强迫人们尊奉正义,造物主在人们心中培植起那种恶有恶报的意识以及害怕违反正义就会受到惩罚的心理,它们就像人类联合的伟大卫士一样,保护弱者,抑制强暴和惩罚罪犯。”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仅仅针对社会经济行为而言的。只有始终以社会的整体或共同的幸福为宗旨,才能不过度追求短期利益以致破坏长远利益。不过度追求局部利益以致破坏整体利益。不过度追求个体利益以致危害集体利益;相应地,也只有注重伦理的价值立场,才能不以集体的名义侵害个体的生存之本。不以社会需要的名义侵害公民的合法利益。不以未来发展的“画饼”欺骗现实中衣食堪忧的社会底层群体。

辩证的伦理立场是要为文化经济设置一种底线。有了这种底线,无论是文化经济管理者,还是文化经济研究者,或者是文化经济学的教学人员,都可以本着一颗“正义之心”去诠释经济行为的牟利之举。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在文化经济学学习中明确了伦理底线,才不会用“血汗工厂”作为经济学教学的成功典范,才不会窃喜于不顾礼义廉耻的生财之道。文化经济学虽然注重分析经济行为的效用与效益,但是并不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学科,而是注重分析文化与经济联系。文化经济的运行规律的学科。

进行文化经济研究与教学时,经济与伦理不能分裂。仅着眼于经济管理手段而忽略文化源头,有违客观规律。文化经济学或者文化产业不是一门让人发财致富的学问,也不应做这一承诺。作为一门学科,文化经济学只是提供给学习者一种理解社会的视角。至于如何运用这种理解,则要看学习者后天的追求与机遇了。文化经济或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学科其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人的发展。

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是以服务于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人是有生活目的的人,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一切关系都因为“为人”的存在,才具有了意义。所以说“人是目的”。而人之为人,更在于人在精神上超出一般的生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人有着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人的生存不是以满足一般性的物质需求为目的,而是要在满足吃。穿。住。行的基础上,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正因为这种文化层次上的生产与消费,人类才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生活世界。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一开始就不应该丢掉“为人的发展”这一重要的伦理维度,而且要注重从精神文化生活层面促进人的发展,既要包容回归伦理维度的经济学,又要指向人的自身文化发展,所以笔者称这一维度为“文化经济伦理”。文化无所不包,抛弃伦理的经济学目光短浅,包容经济内容的文化经济伦理提供了一条统摄文化与产业经济的思路,既是文化经济的分析方法,也是研究文化经济需要持有的立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在精神层面上促进人的质的提升。文化经济学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不仅要理解文化与经济,更需要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