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延大”优良传统在学校教育教学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
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老延大”优良传统的精神动力作用引领下,学校致力于革命和建设人才的培养,为党的革命事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建设人才,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适应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各个时期培养了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陕北公学的总校和分校自1937年8月至1941年8月,先后培养了13000多名革命干部,这些优秀干部,在火热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创造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延安大学培养的数万名学生中的绝大部分,成为陕甘宁边区和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栋梁之材,许多人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在近四年的办学历程中,先后培养10312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分配到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为我国大西北政权稳固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积累了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陕北公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并将其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形成民主自由的作风、发扬自我批评精神、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探索出了衡量教学质量是否提高、教学是否真正成功的标准,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借鉴;延安大学克服困难、自己动手、勤俭办学的共荣业绩和做法,得到中央的高度认可,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借鉴延安大学的办学经验,延安大学先后分派师生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后先后发展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等)、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干部人才;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继承和发展了延安大学革命优良传统,逐步形成“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团结互助、艰苦朴素”的校风,因陋就简、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用革命精神克服困难、节俭办学的经验,得到西北局的肯定和表扬,也被《群众日报》《人民日报》作为先进典型向全国推广。各个时期的办学经验,都被中央认可、被社会推广,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优秀干部人才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助推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弘扬和践行政治坚定的革命传统,培养了学生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西北政法大学将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置于学校重点工作之首,在落实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贯彻落实中央相关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学生开设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等课程,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探索形成的“弘扬老延大优良传统提升政治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有效地增强了师生“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了师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起意识”,引导学生养成中国立场、平民情怀的理念。毕业学生响应党的号召,立志扎根西部,服务基层,服务边疆,先后有近1200名优秀毕业生自愿投身新疆、青海、西藏,在祖国边疆发挥所学中为人民服务,在努力工作中追逐梦想。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的方法论,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结合学科和专业实际,学校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途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注重客观事实和真实证据、尊重法律和不阿权贵成为毕业学生在本职工作中的自觉思维和自觉意识,学生在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律师、新闻等各行业的本职岗位上以“专业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公正执法、伸张正义”等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得到用人单位、当事人及社会的一致认可,为学校赢得赞誉。
三是发扬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开创了学校工作新局面。紧抓机遇,创造条件,开设新专业助推学科建设,实现“升大”目标;组合优化优势资源,积极为西部特殊需求人才努力探索,成功获批“服务国家西部特殊需求人才项目”,实现博士授权,完善了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了办学层次;率先实施“校院”“校检”“校局”人才互聘,其成功经验在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召开的法律人才互聘“双千计划”现场会上向全国推广;紧抓反恐怖主义及总体国家安全稳定人才需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开办反恐怖主义法专业,反恐怖主义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四是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着力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学校克服经费紧张的困难,建设新校区,改善了办学条件;投入经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师生学习生活环境,拿出专项经费加大“长安学者”“长安青年学者”“青年教学团队”等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等等,为学校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和“五新”战略目标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