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明帝的上陵之礼
东汉明帝开始举行上陵礼,是对礼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徐乾学《读礼通考》卷九十四,辑录上陵礼的资料,有按语说:
汉不师古,诸帝之庙不立于京师而各立于陵侧,故有朔望及时节诸祭,此实祭庙,非祭陵也。又皆祠官致祭,天子不亲行,即世祖(光武帝)祭长安诸陵,止因巡幸而祭之,亦非特祭。其率百官而特祭于陵,实自明帝始也。
的确如徐氏所说那样,西汉时期在“陵旁立庙”,对祖先的许多祭祀仍在“庙”中举行,是“祭庙”而不是“祭陵”;皇帝“率百官而特祭于陵”,是从东汉明帝开始的。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五“墓祭”条,对此发表评论说:
后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春正月率公卿以下朝于原陵,如元会仪”(《后汉书·明帝纪》),而上陵之礼始。……而“(永平)十七年正月明帝当谒原陵,夜梦先帝(光武帝)、太后(明帝之母)如平生欢,……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会毕,……感动悲涕,……”(《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皇后条)此特士庶人之孝而史传以为盛节,故陵之崇(指陵寝地位抬高)、庙之杀(指宗庙地位降低)也,礼之渎、敬之衰也。
这是顾炎武站在维护古代礼制的立场上发表这段评论的。他指出由于东汉推行上陵礼而使陵寝地位抬高、宗庙地位降低,确是事实;他又指出这一变化,是把“士庶人之孝”作为“盛节”,就是把社会上已经流行的“墓祭”搬到陵寝上作为重大典礼,也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