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下的职教自强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专业对接产业,全面融入产业链——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创新案例

一所中职学校如何与当地支柱产业高度融合,如何凸显其服务社会功能,从而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中等职业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3月举行的“中国职业教育与开发区创新发展对话暨第二届中国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上指出,实行产教结合是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鲁昕副部长希望,教育界和产业界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此前,《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此时,职业教育正式被提升到创新经济增长模式的现实高度。

在广东,创新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产业升级的首要之举。2009年1月,《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正式颁布,其中提出:“实施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战略,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

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职教政策,我校创立了“专业对接产业链”的“中职沙溪模式”,即“专业拓展对接产业链、实训中心对接产业链、专业教学对接产业链”,以达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产业创新的“三位一体”。在专业对接产业过程中,为让专业拓展、实训中心、专业教学真正符合产业发展需求,我校把这三者融入专业建设中,对接产业并全面融入产业链,表现出鲜明的特点,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型。下面以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进行详细阐释。

一、“产业链”的内容与特点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它是由某一主导企业倡导的通过某种契约达成的能满足最终顾客需求的相互有机融合的企业共生体,并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构成企业共生价值系统。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链环越是下移,其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性越是明显;链环越是上行,其资源加工性、劳动密集性越是明显。

二、专业建设要对接并融入产业链的原因

郎咸平在《产业链阴谋》一书中说道: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6个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不过在现在的全球竞争格局下,这些环节中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那些没有觉醒的企业,大多数在国际分工之下,都被分到附加值最低的、浪费资源的、破坏环境的、不得不剥削劳动力的制造环节,而其他有价值的环节基本上全部掌控在欧美各国的手中。

因此,中国经济要跑赢欧美各国,在国际制造业的产业链中占据“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必须通过职业人才的素质来实现,所以职业教育融入产业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沙溪镇的纺织服装行业成为区域特色经济和重要支柱产业,2000多家休闲服装企业星罗棋布,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沙溪镇也由此赢得了“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的美誉。从2000年起,沙溪镇连续10年举办“休闲服装博览会”,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我校的服装专业建设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中山市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为我校专业建设融入产业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我校近20年的专业建设经验既体现了融入产业链的特点,也为其他专业建设融入产业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专业建设如何对接并融入产业链

在我校服装专业建设的过程,鲜明地体现了专业全面融入产业链的特点。

1.专业设置融入产业链

我校的服装专业建设鲜明地体现了与当地服装产业融合的特点。在建校之初,我校适应传统服装产业的需要,创办了服装制作与加工专业。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服装产业对人才需求加大,我校又增加了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专业,以解决地方经济产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金融风暴迫使当地服装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发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加长了当地服装产业链。随着中山沙溪服装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我校先后融入服装产业链的展示、检测与营销环节,增设了模特专业、纺织品质量检测专业。其中2010年建立的纺织品质量检测专业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所开设的唯一一个中职学校纺织品质量检测专业。地方服装产业链还在继续延伸,新工艺和新技术继续在产业链中酝酿、发酵。为适应服装产业的发展需要,学校又在开发染整工艺技术。

我校专业改革的过程,是职业教育改革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产业创新的生动体现,服装专业建设从单一制作专业,扩展为一系列专业,已经在服装产业的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商价值链、营销价值链等的各个环节全面融入服装产业链。

2.服装实训(中心)基地建设融入服装产业链

我校在专业建设不断扩展的同时,实训基地建设也日益坚实。随着当地服装产业的发展,服装企业对服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服装企业的用人需求,服装专业实训基地加大投入,在原有服装制作车间的基础上,开办了企业车间、板房车间。

实训中心(基地)的建设与功能发挥。2009年,我校省级重点服装实训基地在广东省实行竞争性资金分配的竞争中获得财政资金支持。2010年,国家级服装专业实训基地建成,为我校服装专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服装实训基地在为专业教学提供强大支持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我校实训基地与当地服装产业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目前,服装专业已经建立了两个中心、一个基地:服装研究开发中心、纺织品检验检测中心,以及国家级服装实训基地。两个中心与一个基地的建成,大大提高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1)服装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原属中山市科技局,是其旗下的一个科研机构,由于与服装专业研究融合得不够,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2005年,该中心落户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由学校管理。该中心在校企合作的空间中找到了自己的舞台,迅速与服装企业结合,融进服装产业,帮助当地服装企业实施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工艺制作、面料开发、产品制作、技术管理服务、产品营销等,成为我校服装专业产学研的核心动力。我校服装专业开始融入服装产业链的高端技术服务环节。

(2)纺织品检验检测中心。该中心是中山市服装行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发展的结果。广东省的服装产业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传统产业,中山市沙溪镇的休闲服装则是广东省服装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在服装产业如此发达的广东省,却缺乏纺织品质量检验检测这个重要链条,致使广东服装出口方面非常被动。企业产品出口没有严格的质量检验检测,在国际市场上也无法获得高标准检测机构的认可,因此始终只能在低水平上与国际对手竞争。我校认识到纺织品检验检测对服装产业的重要性以后,果断决定开设纺织品检验检测专业,在大力培训师资的同时,开拓纺织品检验检测服务,使地方服装产业链迅速延伸,与学校专业建设实现了同步发展。学校专业建设融入产业链的品质检测环节,是我校服装专业建设融入地方经济产业链的经典案例。目前,我校已经使该专业实现了培养专业人才与服务社会同时并举的功能。

(3)国家级服装实训基地。该基地是广东省目前最大的服装实训基地。它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服装剪裁、服装制作。学校对该中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2010年国家级服装实训大楼建成,占地2000平方米。该中心建成以后,一方面为本校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培训,还为企业提供职工技能培训服务。目前,已有中山市恒辉印花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把他们不能做的精密剪裁工艺设置到学校,一大批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工艺改造也涌入实训基地。在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过程中,我校的实训基地成为了社会企业的创新依靠,加入了产业链的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改进等环节,与企业达到了高度融合。

3.专业标准融入产业链

(1)人才标准融入产业链。学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立足当地经济、服务当地经济,以技能为核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我校坚持不懈地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以技能考证促进专业教学,所有学生均持双证或多证书毕业,鼓励学生多考证——考不同等级的专业技能证,形成一门进、多门出的中职人才培养新模式,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赋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创新意义,使本校毕业生具备很强的多向就业能力。

2008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爆发金融风暴,中山市的服装产业经受重大冲击,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服装行业面临产业升级和企业创新的重大压力。珠三角地区的传统产业更加积极地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以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工艺设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品牌效益型转变。为适应珠三角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转型,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完善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基础上,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在学生实习培训和就业方面大力开拓新渠道,帮助他们在此期间全面融入服装产业的采购、设计、开发、展示、营销各个环节。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下,学生培养机制在全面融入服装产业链的基础上得以完善,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考证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也得到全面提高,就业率近3年来始终保持在100%。我校不断加强专业学科改革,加强与厂企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2007~2010年连续4年,我校师生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技能大赛,共获得7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和全国技能展示特等奖。2008、2009年连续两次,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内的新闻媒体来我校进行专访,报道了我校职业教育方面的办学经验和所取得的成果。

(2)课程设置融入产业链。我校专业建设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紧密依托地方产业,改革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实现与地方产业经济的融合。专业课程由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实操课和实习课组成。这些课程与地方产业发展要求密切融合。

2008年以来的金融风暴,使中山市的服装企业遭受重创,很多中小型企业经受不住压力而垮掉,一部分企业不得不延伸产业链,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珠三角地区发展规划纲要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对传统产业也提出了产品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校开设纺织品检测专业,率先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在完成专业设置与教学的同时,利用检测中心平台,为珠三角地区服装企业提供服装面料检验检测,直接服务于社会产业发展。

(3)教学过程融入产业链。我校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与企业产业的高度融合。以实际操作课为例,我校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学校教学的核心。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坚持为企业开发设计产品,企业则直接购买学生的设计方案,然后将其转化为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后用于销售。我校先后为宁波杉杉集团、中山市通伟服装有限公司、霞湖世家服饰有限公司、中山市新金纺时装有限公司、中山市白金汉姆服饰有限公司、思宏时装(中山)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与信息化生产改造。这些企业则直接把产品设计室开设到我校的研发中心,以进一步为企业从技术上实现升级及产品结构调整提供创新动力。例如,2009年,近10所院校的学生为服装品牌“东方儿女”进行产品开发,并在第十届休闲服装博览会上成功举办“东方儿女”杯设计大赛。

同时,我校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学校联合办学,并参与其教研教改。以服装模特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教学直接以服务企业的方式来实现:2009~2010年的一个学年中,我校服装模特专业先后为中山市胡氏制衣公司、中山市三番制衣公司、五洲(中山)实业有限公司等9家服装公司提供了季度产品订货会时装表演、晚会时装表演、模特摄影等服务。

(4)师资建设融入产业链。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全面融入产业链对我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达到这一目标,我校在师资建设方面也开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我校从高校、社会、企业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近年来,我校每年引进20~30名优秀人才,他们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二,我校鼓励和支持教师获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教师“拿起书本能讲,挽起袖子能干”,既是学校教师,又是企业技师,既能进高校培训,又能下企业工作。很多教师在企业里担任了操作技师或者企业设计总监等职务。正是这些双师型教师与企业的高度融合,使我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能把握产业升级的脉搏,以及了解最新技能操作。

第三,我校充分发挥日益彰显的品牌效应,借助研发中心这个平台的融通实力,吸引了不少全国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加盟到我校专业建设队伍中来。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肇达、全国服装“十佳”设计师李小燕、邓兆萍、林姿含、王宝元等一批著名时装设计师,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肖文陵教授等全国知名学者已受聘为我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顾问,进一步充实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全方位增强了我校专业建设与产业链融合的广度、深度以及力度,提升了我校教育教学水平与研究开发水平,企业与学校间的融合促进了我校职业教育水平的大发展。

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高度融合,使专业发展实现了全面融入服装产业链的战略举措。

专业教学过程与产业链融合的过程,正是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发展的过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中山市教育教学评估中,连续五年获市一等奖。学校培养的人才也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2010年,全国首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作品展示和技能表演在天津举行,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学生作为广东省代表队的主力共夺得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喜人成绩。因为我校的突出表现,被组织单位授予全国特等奖。另外,我校的展位和展演同时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亲临指导。

4.研发中心与高端产学研一体化融入产业链

在学校专业建设融入服装产业链的过程中,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扮演了重要角色(表2-1)。

表2-1 产学研一体化的具体内容与操作过程

这里所说的“产学研”是广义的:“产”是指社会企业、校办企业或实训车间等,而“学”则指学校、学生、教学、学科,“研”是指教学科研和企业科研、设计与管理。我校在三方共有利益的基础上找到平衡点,即依托并服务当地经济,合作共赢,相互依存,共铸品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三方共赢的平台。

2005年,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搬迁到我校。五年来,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以研发中心为平台,建立起了一种崭新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研、销一体化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近年来,我校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从常规结盟发展到了高端结盟。

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开幕,我校与企业联手开发变温色差面料制作的服装在世博会上获特许经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我校服装专业至此完成了服装产业链的全程参与,实现了专业建设全面融入产业链的最后融合。

纵观我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我校产学研一体化实现了重要突破,已经成功从低端产学研一体化向高端产学研一体化转变,表现出学校专业建设融入产业链的鲜明特点。

我校的产学研一体化是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延伸与发展,学校专业建设向融入产业链纵深发展的过程,使我校的“产、学、研、销”环节取得重大成果,成为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当其他学校还在苦苦思索如何实现工学结合的时候,我校已经把产品研究与开发、产品展示与销售等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重要课题加以研究,把专业设置和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专业建设和产业链结合起来。我校职业教育服务企业、服务产业经济的特点非常鲜明,这归功于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使我校发展取得了先机。

第一大突破:我校与企业之间从单纯的实习就业,升级为人才输出与技术服务的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专业发展与当地企业向服装产业链下游延伸的融合。

研发中心在我校落户以后,既致力于开拓校企合作平台、牵线搭桥、服务社会,还通过政府扶持、项目申报获得资金,打造了企业信息化增效研究、纺织品检测、产品开发、培训、展示、推广、教学研究合作等多个平台。依托中山市发达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借助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研发中心多次组织众多企业和职业院校举行服装设计大赛和产学研高峰论坛,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研发中心先后为广州美术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贸技师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等十几家设有服装专业的学校找到中山企业与之合作。

第二大突破:从单纯的“前校后厂”升级为“前店后校、前校后厂”的工学结合模式,我校服装专业建设中的开发、研究、生产销售一体化与服装产业链实现全方位融合。

这里的“前店”是指直接服务于营销环节的教学成果展厅。“后厂”是指以研发中心为依托,参与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完整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企业。目前,我校拥有了“COOLLU”品牌展厅以及校企合作企业中山市白金汉姆服饰有限公司。

我校是一个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单位,同时又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学校全面统筹校企资源,为学生量身打造实训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研发中心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联合办学,采取“1.5+1+0.5”的办学模式,多所学校近千名学生在原学校先用1.5年的时间学习必要的文化与专业基础课程,然后被接收到研发中心用1年时间学习实用专业课程,最后回校制作毕业设计。这种实习形式把学生送出来、把知识和经验带回学校,对学校办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积极筑巢引凤,努力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

新型产学研一体化促进我校服装专业实训中心(基地)建设完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转变,为专业建设融入服装产业链提供了重要基础。

2009学年,我校为企业培训服装相关专业人员270人次。为意丹奴、白金汉姆、果素等22家服装企业提供产品的开发、设计、纸样放码、排板、CAD设计、产品样衣制作服务。

产学研结合是市场经济运作的结果,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产业链高度融合的现代化职教模式的生动体现。

第三大突破:在研发中心的主导下,学校正在建设“中国沙溪创意设计园”,规划用地80余亩,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将整合科研机构、高校、名企、优秀设计师等优质资源,共同打造集创新设计、产品研发、潮流发布、人才培养、质量检测、品牌孵化、贸易商务、工业旅游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创意园区。

这是我校追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步调,使中山市全力助推“中山制造”向“中山智造”的服装产业创意设计价值飞跃。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创意设计园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部分设计类高校、部分理工学校、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设计师协会、知名品牌企业、设计师、一定数量的中职和高校师生结合在一起,建设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检测、销售、贸易、人才培养培训、工业旅游等较完善的先进产业链,带动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沙溪。

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创意园借助时尚创意设计的“软实力”优势,构建“三个平台、一商圈”,即:第一,设计师创业、设计与企业交流、对接、样品展示的平台;第二,设计师参与,同高校共同培育新一代设计师的平台;第三,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紧密型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为产业升级服务的平台;第四,一个时尚创意设计商圈。据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显示,在条件允许时,项目单位将牵头动员入驻优质企业参股,实施合并财务报告,将该项目打包争取上市。

目前,创意园正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商拟合作,希望借助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在行业的巨大影响力促进产业升级,得到设计师、企业、高校的热烈回应。

初步统计,已经基本达成入驻创意园意向的设计师有中国及省市十佳设计师和知名设计师李小燕、邓兆萍、金憓等17人,企业有基业时装、华人礼服、白金汉姆等9家公司,高校有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等。其中,与高校的主要合作形式为“3+1”,即在校本部读3年,第4年到创意园实习的形式。

四、专业建设对接并融入产业链的改革创新点

我校专业建设融入产业链的理论模型,准确地抓住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它从服装专业建设融入当地服装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升级转化为契机,通过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案例的实施过程,展示了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从单一服务到全方位服务的转变,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从低端服务向高端服务的转变。

我校立足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抓住了产业创新这个关键点,找到了市场经济社会必须构建完整产业链的大命题,化挑战为机遇,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目标。这为我校走向大校、名校这个目标勾画了宏伟蓝图,在广东省的职业教育界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界竖起了一面改革创新的大旗。

五、专业建设对接并融入产业链的推广价值

我校抓住改革创新的时代主题,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经济,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了依托当地经济、服务当地经济这个核心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的历史使命。职业教育为职业技术发展服务,这是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发展相生相成,当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必然要求相应的职业教育水平与之相适应;反过来,一定水平的职业教育必须要能促进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的共同发展可以推动一个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升级,拉动社会经济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继而增加产业的附加值,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2.专业建设融入产业链的教育教学改革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张力

职业教育不融入产业链,那么专业发展将失去方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为继,进而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况。职业教育融入产业链,是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3.高端研发是打造精品专业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一体化,走融入产业链之路,是专业建设生命力的源泉。产学研的高度、深度对专业建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要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必须重视高端产学研对打造精品专业的推动作用。

中山市融入产业链的理论模型创新了职教发展道路,加速了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转变,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改变了受教育者的命运,为解决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六、专业建设对接并融入产业链教学模型的师资队伍要求

建设一支懂得企业情况、具有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融入产业链的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在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大格局下,我校通过校企合作,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情况与对人才规格的培养要求,接受企业的考核,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加速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程,将教育教学活动全面融入产业链。同时,这也能帮助企业解决管理、技术上的难题,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兼任教师,形成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深度良性互动。

七、专业建设对接并融入产业链的示范作用

我校服装专业建设全面融入产业链的教育教学实践,激发了职业教育的潜能,使职业教育在与企业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和人才交流中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

专业建设全面融入产业链,既站在服务经济的高度,也切入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深度,与产业链价值自然地融为一体。未来几年,我校将继续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在专业建设中全面融入产业链上纵深发展,保持在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