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空间中的“痕迹”
第一点,私人印记
每个人都有隐藏在深处、不愿给别人展示的小秘密。这些小秘密,却往往最为真实、最能够如实表达他(她)的真实情况。作为读心者,我们显然不建议你用一些违规甚至龌龊的行为去侵犯对方的客观隐私。但是,通过公开的、合理的渠道,我们依然有办法,去进一步了解对方。
让我们试着将视角转向我们的实际生活,看一看我们每天生活的私人空间当中蕴含着哪些可以了解他人的线索以及我们应当如何科学有效地观察整理这些线索呢?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说明一下什么是私人空间,说起私人空间,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某个适宜我们放松心情的外部空间,比如你花心思整理出的起居室,又或是某个你每天都会去一下的咖啡厅。但我们这里所说的私人空间并不完全是指以上所说的某个外部环境,相反,更多的是指内在的“心理空间”。那么,心理空间,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又应当如何去探索以及了解呢?
这里,我想先为大家梳理一个简单的逻辑:当你第一次见到某个人的时候,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形成对对方的第一印象呢?我想你一定很少甚至几乎从来没有意识到。举例来说,当你初次见到一个人的时候,你可能会莫名感到厌恶,但又说不出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你会想,可能是对方的某种表情、神态或是某句话,某个行为让你感到厌恶。当然,也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你在无意间闯入了对方的“私人空间”,无意识地搜集到某些和你自身经验相违背的信息,比如,你非常厌恶男性身上有过于显露的女性特质,而对面那个与你初次相识的男性恰好佩戴了一枚耳钉,由此你就在某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做出了带有好恶偏见的个人主观判断。这时,如果你想要通过这枚耳钉获取关于对方真正有用的读心线索,可能就已经剑走偏锋了。
而这里我们所说的“耳钉”等个人身上的装饰物,就是“私人印记”(比如人们身上的衣物、佩戴的各类饰品、随身携带的各类物件、家中或办公室里物品摆放的方式等)。你可能会问,我们真的可以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物件看懂他人吗?如果我们仅仅通过一个人的穿搭就武断地做出一系列听起来都觉得蹩脚的论断,确实会显得不那么令人信服。但是,至少有一点是我敢肯定的,我们每天确实是通过这些物件来建立对一个人的印象的。比如,当你初次见到某个友人时,对方驾驶着百万豪车,你会不会因为这辆车而对对方产生某种评价呢?
的确,在我们身边,每一个和我们相关联的物件都无形中烙印上了某种只属于我们的个性特质。也正是这些私人印记的集合才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私人空间”。比如,当你走到同事的办公桌前,发现其桌子上凌乱不堪,各类文件没有规矩地随意摆放,你会怎么想?至少你会觉得这个人有点“懒散”,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是不是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这凌乱的桌面,也恰恰反映出对方的思维有些凌乱?一个有着凌乱思维的人,又如何会墨守成规地遵循某种令其感觉到拘束的条条框框呢?
所以,我们要做生活中的观察者,学会利用他人留下的线索,不断挖掘新的信息,摒弃在脑海中所固有的信念,用合理的假设去填补新的信息与你本身所拥有的信念之间所存在的缝隙。
让我们再举一例来加以说明。当你走进一位朋友家中,发现对方室内的装饰物极其简单,甚至会令你的视觉陷入乏味的状态,那么,面对这样一间丝毫引不起你兴趣的房间,你会如何评价房间主人的个性特质呢?此人对生活质量要求简单?此人物质条件不够富裕?你会发现,这一瞬间出现在你脑海中的判断几乎都是不合理的。你需要做的就是,起身仔细观察对方家中有限的装饰物,如果你发现,屋内虽然空空荡荡,但是仅有的一些装饰物却颇为精致,那么,你是不是会改变主意,开始认为房间主人的内心也许并不像这间房屋一样空荡匮乏。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越是心思缜密内心丰富的人,越是希望与他(她)关联的外部环境越简单。相反,只有内心真正匮乏的人才需要大量的外部事物来填充那颗其实永远都填不满的内心。由此,我们可以试着推导出一些关于“私人印记(或私人空间)”的运行方式(也就是这些私人印记究竟是按照怎样的规则折射我们的内心呢?)。这里需要大家了解并掌握的有如下三种个性表达机制:
1.身份标签;
2.情感调节器;
3.行为痕迹。
我们将一一为大家简单叙述以上三种机制。
先看身份标签。
美国《盖洛普管理期刊》的一份关于员工舒适度和投入度的调查表明: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人员将会更加投入,也会对公司的盈利做出更多积极的贡献。同时,该调查也指出,舒适的环境不仅仅是指物质条件,人为营造的心理环境也至关重要。基于我们在生活中的观察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人都会在装饰以及改变空间位置(如:墙上的挂画,桌面或柜子中物品的摆放等)等方面持续不断地做出努力。原因很容易理解:他们需要通过改变外部环境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环境。
我们将空间变成一种特定的方式,就等同于打上了我们自己的身份标签。无论是玻璃柜子中的荣誉证书还是桌面上摆放的各种照片,抑或是一些精心挑选的小饰品,其实都是在有意识地对外宣称这是我们身份的象征。举例来说,我曾经见过一个女孩将她的电脑壁纸自定义成她一周的工作计划表,通过简单的观察,我了解到她的电脑设有相当复杂的数字英文混合的密码。也就是说,她将电脑中的信息看作是相当私密的信息。对于有这类行为的人来说,电脑的壁纸并不是在向外宣称什么,更多的是设置给自己看的。
我们可以试着理解一下这个女孩儿的潜台词:“工作使我感到充实,我每周的生活只需要工作就好,至于什么休闲娱乐统统不重要,经营爱情更不是我所心之向往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很多合理的假设,比如,这个女孩儿是不是比较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是不是过于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
最终,通过间接了解,这个女孩刚刚在一周前与相恋了5年的男友分手,希望借着高密度、高强度的工作来缓解自己失恋的痛苦。这一点其实也印证了心理治疗中的一个论断:“任何狂热的背后,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病态’。”也正如我们所言,身份标签要么是针对他人,要么就是针对自己,而两种情况都有各自的心理功能。针对他人就是希望通过借由这些物件来表达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性格、价值观以及什么样的地位;针对自己,就像上述的那个女孩,更多的是被用作某种心理防御,如果我们认同了这样的防御,我们就会慢慢变得无法正视自己,内心永远保留着一个黑洞。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我们总会在生活中看到,很多人喜欢在自己身上或是自己的客厅中添置很多装饰物。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向外释放身份标签的信号,物件的主人希望透过这些信号去与周围的人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他们喜好表达自己,喜好在他人眼里建立存在感,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无形中释放了某种油然而生的孤独感。
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种个性表达机制“情感调节器”。
心理学家很早就通过各类实验证明了一件事情:最佳奖励与最佳表现息息相关,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热情与专注。生活中,一部分人喜欢在没有太多视觉与听觉刺激的环境下进入工作状态;另一部分人则喜欢在类似咖啡厅一样的嘈杂环境中提升自己的热情,听着音乐,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无论哪一类人,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情感调节方式”,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身上佩戴的饰品或是桌面摆放的摆件抑或是墙壁粉刷的颜色,并不是在向外宣告我们的某种身份,而是用来帮助我们调节情绪。我们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追忆过往的人和事,或者帮助我们专注地进入工作状态,或者给予我们某种程度的激励,推动我们加油奋进。举例来说,听音乐,其实就是生活中最明显的情感调节方式。我的手机音乐播放器中有相当一部分热血的动漫歌曲,你会认为这是心智不成熟的象征吗?我倒认为,我需要在我每次录制节目之前通过这些音乐来燃起自己的激情,控制我的焦虑。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很另类很有趣的可以供我们挖掘大量个人情感调节器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卫生间”。我们仔细想想看,如果说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可以让你完全放纵自己,完全不需要迎合任何人,那么有比卫生间更合适的地方吗?我们也完全可以透过某位朋友家的卫生间看到对方的某些行为线索。这里启发大家一下,大家可以去观察:卫生间是否干净整洁?手纸的剩余量以及摆放的位置,牙膏是从中间部分挤出还是从下往上挤出的?如果你感兴趣,不妨先试着不抱偏见地看看自己家的卫生间,你一定会看到最私密的那个自己。
最后要为大家介绍的一种个性表达机制就是“行为痕迹”。这个术语代指我们每天的行为给环境留下的物理痕迹,比如咖啡杯里面没有洗刷留下的咖啡污渍,凌乱的办公桌上堆满的书本、纸巾、便签、水杯、眼镜等物品。了解一个人的行为痕迹可以说是一种最不打扰人的观察方式。有这样一个试验:研究人员选择了一家大型商场的装饰镜,暗中观察经过这面镜子的人,每当看到有路人停下来查看自己在镜子中的影像,就会有研究人员上前让这些不知情的路人填写一份关于自恋程度的调查问卷。结果相信各位朋友已经猜到了,试验表明:自恋测试分数越高的人,就越有可能在这个镜子面前停下来照看自己。你有想过照镜子也是一种行为痕迹吗?另外,我们每天都会重复很多行为,比如打扫房间,整理衣物等。很多人会开玩笑说:“你是不是有强迫症?”从行为痕迹的角度来分析,每天遵循规律的行为模式的人往往思维严谨,为人处事守规矩,甚至在某些领域有着不可多得的才能。
不论是以上哪种个性表达机制,我们都需要明白,这一切最终都指向着我们的个性特质,也就是我们一贯的思维、情感与行为。单一的行为并不能形成我们的个性特质,只有不断重复的、长期的行为才能形成我们个性的一部分。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践行这些机制去观察人的时候,一定要符合我们之前所提到的科学观察的原则,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时刻质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