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青林口
多年前的一天,笔者与朋友几人外出游玩,路过江油厚坝时顺便去了青林口。四望山峦起伏,满眼秀丽风光,清溪见古桥,老街藏旧楼,绿树掩映中的青林口确实是一个让人流连的地方。游览之中笔者来了兴致,随吟几句:青寿古桥头,碧野青林口。二水潼江会马阁,四望峡山陡。春月好时光,巷陌风凉透。小住东篱煮老茶,更有高粱酒。
青林口一地,在隋唐以前,一直为汉、羌、氐多民族交融处,也是中原文化与蜀地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悠久,文化绵长。秦汉时青林口一地隶属蜀郡梓潼县,梓潼县在隋唐时为益州梓潼郡辖,宋时为利州路隆庆府辖,元明清时为保宁府剑州辖。清乾隆时,梓潼设忠、孝二乡,即忠乡(上乡)和孝乡(下乡),时青林口为忠乡下辖场镇。民国时期,于此地设西川道梓潼县第三区青寿联保,后改设青寿乡。1953年,青寿乡划属江油。1958年,设青寿人民公社,后又先后改名为青林人民公社和青林口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为青林口乡。1992年,撤销马角区公所,青林口乡合并于二郎庙镇。
青林口,又称青林场,其旧名为菁林口、白杨沟,至民国中期时菁林口之名仍在使用。清《德壮果公年谱》及民国一些史料中都记载有当地“菁林口”之地名。菁,本意是韭菜花,也泛指花;菁林,则形容草木茂盛之处。明末清初,饱受战乱和灾荒的梓潼、江油一带,田地荒芜,人烟几绝,满目疮痍。据清雍正《江油县志》载,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的江油“但见居人散处,仄途丛棘,或五里,或十里鸡犬无闻,村落罔睹,时有怪鸟飞鸣于荒烟蔓草中。而涪水日夜声喧,崇山浓雾不巻。验牌甲户唯五百,课丁赋额少半千,幅员不及附庸,舟车不通商贾。”清康熙中后期,至雍正、乾隆时期,外省多地移民先后迁至青林口,如当地桂姓移民来自湖广省黄州桐城;唐姓移民来自湖广省麻城;符姓移民来自江西省抚州宜黄。“菁林口”之地名始用于清初,该地名很有可能为当时迁此的外省移民因怀念故土而取用,如明代时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高家堰地恰也有“菁林口”的地名。
各地移民在此插占落业,勤耕勤做,渐渐家大业大。至清嘉庆、道光时期,青林口已成热闹乡场,路桥进行了重新修整,街道扩宽,各类建筑拔地而起。青林口位于江油、梓潼、剑阁三地中部,距江油约50千米,这里自两汉以来一直是川北与甘南地区进入成都、阆中古商道上的道口场。清嘉庆《梓潼县志》载:“青林场,东通保剑(今阆中、剑阁),西达江彰(今江油、彰明),步骑车舆,往来不绝,通衢也。”水丰土沃,又据道路通达之优势,青林场逐渐发展成驻场人户数多、民居建筑鳞次栉比、宫观寺庙星罗棋布的大场。
青林场临潼江而建,主街为老街和新街,两街呈丁字形布局。老街依山傍水,长约两里,石板铺砌的老街宽约一丈,街两边各有约三尺宽的街沿。顺街而建,民居房屋多为两层传统木构建筑,临街面为木板槅门。老街中的民居进深较短,新街中二进、三进合院建筑较多。场列两岸,中隔一溪,溪河对岸的街即新街,新街与老街由“合益桥”相连。合益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当时的乡贤冷氏家人与邓氏家人募资修建,石桥上有木质飞檐亭廊和列栏。合益桥修好后,方便了两岸来往,进一步促进了场市的兴盛。不幸,清嘉庆四年(1800年),合益桥毁于火灾。当地乡众为重新建桥费尽心力财力,清嘉庆《梓潼县志·重修合益桥记》中载:“倡捐设会,积资数载,不惜重研缓顿,求诸四方,共镶阙美。”新建成的合益桥为三孔石拱桥,桥宽约两丈,板石铺面,条石作栏,桥上有木质三重飞檐亭楼。从桥上看出去,远处青山秀丽,近处溪河绕场,一两丈高的石堤上,联排民居临河而建,高低错落,画面感极强。合益桥,现改名为“红军桥”,为青林口的标志性建筑。新街,分为上下两端,分别是上街子和下街子。上街子又称正街,场上主要的公共建筑分布于新街上街子。
青林场内外有多个宫观寺庙及其他古代公共建筑。场内有禹王宫(湖广会馆)、广福宫(闽粤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忠义宫(陕西会馆)、文昌楼、火神庙、观音庙、王爷庙等;场外有黄鹤寺、宝林寺、活佛寺、菁华观、辛代寺、锁水寺等。清时五省移民在青林口建有同乡会馆,可见青林口实为聚人聚气、民殷财阜之风水宝地。“迎麻神、聚嘉会、襄义举、笃乡情”,旧时的同乡会馆为移民认祖归宗、溯流寻源,积习相沿,抱团求存共进的集会场所,也是他们保持共同信仰,祈求仙神保佑之心灵寄托地。此外,闽粤两地移民共建会馆,也足以说明当时福建、广东两地移民在信仰、语言、风习、规矩等多方面的相互认同和文化上的相融相合。
青林场的会馆建筑,各具地方建筑风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布局规范、工造精细、富丽堂皇,大气凸显,为古代能工巧匠之建筑杰作。湖广会馆,位于青林口正街,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为青林口最早建起的移民会馆。据记载该会馆为当时的陈、郑、肖、何、邓五姓湖广籍移民共同集资修建。湖广会馆供奉大禹,馆内有金匾,上书大字“禹庙”,整体建筑包括山门、戏楼、正殿、厢房等。戏坝宽阔、梁柱粗大,处处可见各类繁复的雕刻,湖广会馆当为宫观类建筑精品。1924年,湖广会馆内改设小学,后又改设为青林中心小学校,20世纪60年代后期,会馆被拆毁。闽粤会馆,建于清同治时期,位于合益桥侧,坊式大门上悬挂“闽粤会馆”牌匾;整体建筑包括戏台、正殿、厢房等,殿门前分别挂有“天后宫”和“南华宫”竖匾,殿内供奉天后娘娘和六祖慧能等诸神。依山傍水,浓荫密遮,华丽的闽粤会馆曾为青林口最为精美的古代建筑群。经年历时,现该会馆建筑仅有部分残留。江西会馆,建于清乾隆中期,位于青林口正街,与禹王宫相邻;整体建筑包括坊式山门、戏台、钟鼓楼、正殿、侧殿、厢房等;大门上部有贴金大字“万寿宫”,两侧门上有扇形匾,分别题有“帝居”“仙乡”大字;正殿供奉道教神仙许真君,以及萧公、曹公等,左右侧殿分别供奉镇江王爷和赵公元帅。20世纪50年代后,江西会馆先后为区公所、乡政府办公地,原有建筑现已无存。陕西会馆,位于青林口场北头的山坡上,建于清中晚期,整体建筑包括山门、戏楼、正殿、侧殿等,正殿供奉武圣关羽诸神。依山就势,掩映在绿树翠竹中的陕西会馆,景致别具,可惜也于20世纪中后期遭受毁损。
老街西端,文昌宫与火神庙隔街相望。文昌宫临江,火神庙靠山,过街楼将两个古建筑群连在一起。文昌宫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三层楼阁,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宫里的魁星楼为场上最高的建筑,飞檐翘角、重檐叠阁,甚为精美。楼阁中有一幅对联:“何以怡情,近水遥山堪入画;略能适意,清风明月不论钱。”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场西外的菁华观和场东外的黄鹤寺,保留得较为完整。出青林口西场口,有一座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铁索桥——桂林桥,该桥也是青林口的标志性建筑物,过该桥经陈家坝可到菁华观。菁华观建于清乾隆年间,背靠大山,面临平坝,参天古树之中,尤显静谧庄重。黄鹤寺,据称建于明末,距街场约四里许,殿宇高大宏伟,工造精美,寺内供奉武圣帝君、文昌帝君、赵公元帅、三丰祖师、观音菩萨等诸位神佛。寺中石刻、木刻之神佛,雕工精湛,可谓是巧夺天工。
青林场,还存有几个豪宅大院。“符家大院”是清光绪时龙安府府学符守龙的私宅。符氏先祖为清初江西籍移民,不忘祖训,辛劳创业,耕读传家,符氏家族先后有多人读学有成,登科入仕,为青林口的显赫家族。“符家大院”为三进合院式建筑,内有亭台楼阁,花窗绣户,精雕细刻,整体建筑尽显富贵大气。据传院门上曾有大匾,上面有清光绪皇帝的赐字“辟雍首选”。“辟雍”最早指天子的学宫,后来指尊学行礼的场所,由此可见时任皇帝对符守龙的评价很高。可惜的是,“符家大院”如今仅剩残垣断壁。“黄家大院”,为旧时黄氏家族的祠堂,也是三进式合院建筑。据称该院建于20世纪20年代,宅院主人为当时的富户,曾任梓潼县公安局局长、保安团团总的黄清源。三拱式牌坊大门,院内建筑对称安排,布局规整的黄家大院显得气势非凡。
晚清民国时期,为青林场最为繁华的时期。当时的场上有500余户人家,商家店号一家挨着一家,设有盐店、粮店、日杂店、醋坊、酒坊、染坊、锅厂、药铺、铁匠铺、银匠铺、当铺、钱庄,以及众多的茶房、酒肆、饭馆和旅社。青林口一地,有山有水,物产丰富,除了粮食、菜油、生猪等主产外,还有生丝、桐油、薪炭、药材、木材,以及各类山货等,历来这里是乡场贸易的中心地。赶场天,或逢在会期时,场上十分热闹。不仅四方乡里的人聚集在这里,江油、梓潼、剑阁,以及成都、阆中等地的客商也会远道而来。当时的各大会馆,都会在节日里或会期中张灯结彩,请来各路艺人登台表演,好戏连台。
“烧火龙”和“高台戏”,为青林场最为有名的两项传统表演活动。民俗民风,这两种形式的表演活动,都是由清初南方移民带过来的。“烧火龙”为福建、广东一带客家人的传统民间表演活动,清初移民引入巴蜀各地后,成为四川多地乡村的民俗传承文化项目。表演中,十多个壮汉,手舞一条自做的长龙,舞动的龙头会冒出烟和喷射出火花来。龙头金光闪烁,飞花四溅,龙身上下腾挪,场面极其壮观和热闹。“高台戏”表演,更是一绝。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在江浙一带叫“台阁”;广东等地叫“飘色”。所谓“高台”,即用木架做出的“小戏台”,或用方桌装饰出的“小戏台”,表演前,将“童男玉女”两个小孩绑扎固定其上,停当后,四个壮汉抬着“小戏台”,与上面涂脂抹粉、穿袍戴冠,手拿刀、枪、剑、锤、扇、伞、花、果等道具,装扮成古代人物的小孩互相配合,巡街表演传统戏曲片段或历史典故。旧时的“高台戏”表演中,还要抬着文昌帝君的塑像游街,活动完后还要在文昌宫里的戏台上看大戏。“烧火龙”和“高台戏”的表演活动,深受当地乡人的喜爱,经久不衰,也吸引着远方客人慕名而来。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取道金子山进入青林口,在这里建立红色政权,宣传红军抗日主张。红军逗留期间,在当地留下了很多石刻标语和书写标语,如合益桥头留有“拥护红军”“红军是穷人的救星”“婚姻自由”“参加红军的分好田”等石刻标语。镇场其他地方还有“誓死收复全国失地,誓死收复康藏”“驱逐一切帝国主义的侦探机关、教会、天主堂、基督教堂、青年会”“红军是中国民族和牢苦民众的救星”等标语。这些标语,记录了一个时代,成为了红色文物,也成为了青林口的旅游资源,更是古镇的一大看点。红军桥之名,即为纪念红军而来。
来青林口古镇游玩,当地特有美食自然不能错过。火烧馍、豆花面、片粉、凉面等,各色小吃,传统地道,乡味十足。一桌豆腐宴,更能让游人念念不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