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其他新型病毒性肝炎
(徐小元 李文刚)
一、输血传播病毒 (TTV)
输血传播病毒 (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是1997年首先从一例日本输血后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获得的一类新的DNA病毒。该病毒以病人的名字命名为TTV,恰与经输血传播病毒吻合。同年,Okamoto等人测定TTV的全基因序列,并分析TTV在人群的分布,第一次系统地展现了TTV病毒。该研究证实,TT病毒与输血后肝炎有相关性,可能是一种新型的肝炎相关病毒。
【病原学】
TTV为无包膜的单股负链环状DNA病毒,目前将其归类为指环病毒家族 ( Anelloviridae)。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30~50nm,无包膜。基因组大约3.8kb。TTV在氯化铯和蔗糖中的悬浮密度分别为1.31~1.35g/cm 3和1.26g/cm 3。继1998年Okamoto等在Gen Bank上公布第一个TTV基因序列之后,Mushahwar等作了更为系统的研究,于1999年报道TTV基因组系由3852个核苷酸组成的环状单股DNA。其基因组长度因株而异,原型TTV(基因型1a)基因组分为约1.2kb的非编码区和2.6kb的编码区,编码区含有两个编码病毒蛋白的开放读码框 (ORF)。ORF 1位于基因组的589~2898位核苷酸,编码770个氨基酸,N端为富含精氨酸的高亲水区。ORF 2位于基因组的107~712位核苷酸,编码202个氨基酸,为非结构蛋白的编码区。TTV虽为DNA病毒,但其变异率亦很高,在目前已经分离的TTV株中,病毒DNA核酸序列变异超过30%者居多,就目前的研究来看,TTV至少可分为11个基因型。将来自世界各地的93株TTV根据Okamoto公布序列的第1902~2257位核苷酸之间的356bp序列差异,将TTV分为6型 (G1G6),其中G1、G2型又各分为两个亚型,即G 1 a、G 1 b、G 2 a、G 2 b,此两型散见于世界各国,是世界范围的主体型株。Mushahwar也分析了151株来自不同国家的TTV分离株,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基因型,其中2型又可分为两个基因亚型。目前尚无明确的统一分型方法,因此也没有统一的TTV基因型标准。
目前TTV的诊断主要是采取PCR法检测血清中TTV DNA,但引物设计时应选不同区段互为补充。
【流行病学】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TTV可经血传播,分布甚为广泛。在非甲-庚型重型肝炎病人中TTV感染率达47%,非甲-庚型慢性肝病中,TTV阳性率为46%,我国学者先后从各地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职业献血员、静脉药瘾者以及健康人群的血清中分离出TTV病毒,进行分子克隆、核甘酸序列分析,在国内建立特异性和敏感性强的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PCR)检测到TTV。国内许多实验室都研究表明,在甲-庚型肝炎患者中,合并TTV阳性率为2.9%,在ALT升高的献血员中,阳性率为34.6%。ALT正常的献血员中,阳性率为14.4%。英国Simmonds等人研究资料提示,2%的苏格兰献血员带有TTV,10%的英格兰人携带TTV病毒。他们的资料证实50%的血液制品可能已被TTV污染,20%的TTV携带者伴有严重肝病。泰国Poovorawan等在慢性非甲-庚型慢性肝病病人、吸毒人员、肝癌病人、地中海贫血病人中均查出TTV。由此看来,TTV在人群中分布广泛,其生物学行为酷似乙型肝炎,既可引起重型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还可以形成慢性携带状态,而且比例之高令人震惊。虽然已经肯定TTV经血传播,但在无输血或使用血制品的患者中也检出了TTV DNA,提示可能还存在非血源的传播途径,Okamoto等将5例血清TTV DNA阳性的肝癌患者粪便处理后检测,其中3例粪便TTV DNA阳性。也有学者从各种肝病患者的唾液中检出了TTV,而且浓度高于血清浓度10~1000倍。显然TTV病毒的传播不限于输血和使用血制品,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很可能是造成高比例人群携带TTV的主要原因。
【发病机制】
目前对TTV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将人类TTV阳性的血液通过静脉接种于黑猩猩,发现可以造成TTV传播,但生化和组织学检查没有发现出现肝炎症状,因此对其致病性尚存在争议。
有学者认为TTV感染与HCV关系密切,二者传播途径相同,但在HCV高发区和低发区分别用PCR法检测TTV DNA,发现两地区TTV的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TTV感染可能独立于HCV之外而广泛存在。在HCV和TTV均阳性的肝炎患者中,引起ALT升高的可能是HCV而不是TTV。关于TTV与肝细胞癌的关系也不肯定,用Southern斑点杂交技术并未发现TTV DNA整合入肝细胞基因组中。国内一项研究对27例原因不明的急慢性肝炎患者肝活检组织行TTV DNA原位杂交检测,在11例患者的肝组织中检出了TTV DNA,在TTV阳性的急性肝炎患者肝小叶内TTV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在慢性肝炎可成片状不规则聚集,也可集中于汇管区周围。无论急慢性肝炎病例均在光镜下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胞质疏松化、嗜酸性变、凋亡小体形成或点灶性坏死病变,汇管区轻度扩大,但炎症反应 (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均较轻。表明TTV感染可以引起肝组织损伤,但致病性可能较弱,TTV对肝细胞的损伤是病毒直接作用还是病毒诱导免疫反应所致则尚不明确。但也有人认为,多数TTV阳性者并无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和组织学上的肝损伤证据,因此对其致病性提出质疑。我国科学家于1997年开始用猕猴建立实验室动物模型来研究TTV感染,用4份TTV全为阳性的确诊的非甲-庚型肝炎病人血清接种10只猕猴,结果猕猴全被TTV感染但肝炎症状不明显,接种6个月后,猕猴血清TTV仍为阳性,提示TTV可以引起持续感染,猕猴肝组织中也可检出TTV。建立猴模型为研究TTV的致病性、TTV复制部位以及TTV可能的疫苗研究提供基础。
【临床表现】
由于对TTV的致病性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混合感染的临床表现是否由TTV引起也不能肯定。国内学者调查了381例TTV阳性的非甲-庚型肝炎患者,35.9%发病时有轻微感冒样症状,26.7%诉乏力、食欲减退,10.7%出现尿黄,8.4%有腹胀,2.3%腹泻,13.7%有右上腹隐痛。另有报道,在暴发性肝衰竭患者中检出了TTV DNA,因此认为TTV可能也是其病因。
【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利用PCR方法检测病毒DNA,在操作中特别需要注意病毒DNA的提取,因为TTV基因型是单链DNA,加之其在不同TTV感染者血清中滴度差别较大。在提取时须选出较敏感的试剂,操作要细心。此外在引物选择上的不同,可能也会影响TTV DNA的检出率。鉴于PCR法有上述局限性,要了解TTV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建立ELISA方法检测TTV感染刻不容缓。
【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于TTV感染的诊断,主要是利用PCR方法检测病毒DNA,若血清TTV DNA阳性,可诊断为TTV感染,由于现用方法的局限性,即使TTV DNA阴性,也不能排除其感染。
本病需与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等鉴别,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明确病因可资鉴别。
【治疗】
应用干扰素α(IFN)治疗TTV感染6个月后,在TTV重叠HCV感染患者中,TTV DNA阴转率为19.4%,单纯TTV感染者阴转率26.6%,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观察发现,IFN治疗TTV重叠HCV感染后HCV RNA转阴的病例,即使TTV仍然阳性,但其ALT可恢复正常。反之,TTV DNA转阴而HCV RNA仍阳性的患者,ALT持续异常。IFN对TTV的疗效与治疗前血清TTV DNA水平有关,血清浓度低者疗效好。另据报道,拉米夫定对TTV感染有一定疗效,在对合并TTV感染的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拉米夫定100mg/d,疗程5年,治疗期间88.1%TTV DNA转阴。
【预防措施】
因为对TTV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无特异性免疫预防方法。主要措施是严格筛选献血员和管理血制品,阻断TTV通过输血途径传播,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实行分餐制,防止TTV通过非血液途径传播。
二、SEN病毒 (SEN-V)
在用现有的检测方法检测以后,仍有10%~20%的急性肝炎及30%的慢性肝炎仍然病因不明。近年人们陆续发现HGV/GBV-C、TTV可能是不明原因肝炎 (非甲-戊型)的重要致病原,除此之外,可能尚有未被发现的其他引起非甲-戊型肝炎的病原体。
1998年,美国免疫学家Daniele Primi及其同事采用随机引物扩增技术对从静脉吸毒所致AIDS病人血液中找到一种新的病毒,以该患者命名为SEN-V。SEN-V为DNA病毒,其基因序列与已知的任何病毒的同源性不超过50%。以后研究发现,在12例输血相关的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中,有10例为SEN-V阳性。而在50例有输血史但没有肝炎表现的病人中,仅4例查到SEN-V阳性;49名无输血史的人中,仅有1例SEN-V阳性。由此推断,SEN-V可能是一种新的非甲非戊型肝炎的病原体。1999年,有关发现SEN-V的文章发表在 《科学》杂志上。一年之后 (2000)年,美国马里兰州、意大利和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学者联合报道,SEN-V即可能是TTV家族中的一名成员,它是一种无包膜的单股环状DNA病毒,大小在3788~3815bp之间,将其基因序列所编码的蛋白质以及生物学特性与TTV病毒进行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序列与TTV的同源性为50%,氨基酸同源性为30%,两种病毒来源同一家族。根据相互间核苷酸的差异性,目前将SEN-V分为SENV-A~I等9个基因型,各型间核苷酸序列差异性为15%~50%。研究最多的是SENV-D和SENV-C/H,认为它们与输血后非甲-庚型肝炎关系密切,现有研究提示SEN-V可能与不明原因的慢性肝炎有关。
SEN-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报道不一,国内一项报道在495例不同人群血清标本中共检出SEN-V感染者37例 (7.5%),表明我国有SEN-V感染散发存在,在正常人群中SEN-V检出率为0,在ALT升高患者中的检出率为14%,与在ALT正常的患者中的检出率(5.8%)相比,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另有一项研究报道,在1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SEN-V检出率为18.3% (33/180),其中SENV-D和SAENV-D/H分别为17.2% (31/180)和5.6% (10/180),甲、乙、丙、戊型肝炎患者合并SEN-V与否其病情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
SEN-V主要经输血和静脉注射毒品传播,也可通过垂直传播。此外可能还存在消化道传播途径。SEN-V在健康人群中的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SEN-V感染后是否发展为肝炎及其相关的临床表现各家报道不一,但已经证实9种亚群中SENV-D和SEN-H与输血后非甲-戊型肝炎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迄今为止,对病毒的培养体系、生物学特性、形态观察方面还知之甚少,需要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对其致病性、病毒特征等作更深入的研究,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以积累更多的临床资料,寻找SEN-V与慢性肝病之间相关性的证据。
三、己型肝炎病毒
除现已公认的五种肝炎病毒之外,尚有部分经肠道传播的肝炎病因未明。1994年,法国学者Deka等对法国散发性肠道传播的新型肝炎 (非甲-戊型急性肝炎)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其病原体是一类双链DNA病毒,基因全长20kb,病毒颗粒27~37nm,命名为己型肝炎病毒 (HFV)。次年,印度学者又报道在印度发生的水源暴发性流行的非甲-戊型肝炎与上述HFV感染相似,二者是否为同一病毒引起未能最后肯定。关于HFV的资料甚少,需在临床及科研过程中不断积累。
主要参考文献
[1]Dai CY,Yu ML,Lin ZY,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T virus(TTV) infect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with high dose interferon-alpha therapy in Taiwan:re-evaluated by using new set of TTV primers.Hepatol Res, 2003, 27 (2): 95-100.
[2]Biagini P.Classification of TTV and related viruses (anelloviruses).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 2009,331:21-33.
[3]Okamoto H.History of discoveries and pathogenicity of TT viruses.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 2009,331:1-20.
[4]Spataro P,Di Pietro A,Scoglio ME,et al.Prevalence of SENV-H and SENV-D virus:epidemiological study in blood donors and dialysis patients.Ren Fail, 2006, 28 (5): 441-448.
[5]Hsu HY,Ni YH,Chiang CL,et al.SEN virus infection in children in Taiwan:transmission route and role in blood transfusion and liver diseases.Pediatr Infect Dis J, 2006, 25 (5): 39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