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11/27360311/b_27360311.jpg)
第六节 发狂的病机
【原文】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提要】论怒狂之病机为阳厥,并及治法。
【讲解】这段讲狂证,狂证多属阳证,“暴折而难决”,即言阳气大发而难以控制,这种火往往是相火,特别是肝阳,所以病名叫“阳厥”,阳气厥逆是其病机。“何以知之?”下面解释说“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阳明的脉在人体经常能够摸得到,比如“人迎”,还有气冲、趺阳、下关等,因为阳明是多气多血的经脉,阳明脉的搏动经常用来诊断一些疾病,所以说“阳明者常动”。而太阳和少阳像这样能够摸得到搏动很少,就算能摸到也一般不用来做诊断,故曰“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意思是说狂病总是表现在三阳经,不管是“动”得明显的(指阳明)还是“动”得不明显的(指太阳、少阳),病机都是中阳气盛的表现,从脉象上来看或者见“大”或者见“疾”。对这句话各个注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是要从临床的情况来进行解释,或者阳明,或者太阳,或者是少阳的脉来“大疾”者,总之都是实证的脉象,“大”和“疾”都是指脉象而言,这是“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的意思。
上面谈了阳厥的病机和脉象,那么应该怎样治呢?“夺其食即已”,少吃食物有利于病愈,这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饮食会助长已有的邪热。“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阴”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即指脏腑之里而言,这是从饮食方面讲的治法。“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生铁洛”为什么能够治狂证呢?“生铁洛”是味重坠的药,能使阳热邪气往下走,属于肝胆热的狂证,一般都要用到“生铁洛”,用金属的重坠之气来平镇逆阳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