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老漫谈:夏书章行政学随笔(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齐抓共管

在公共管理领域,有个一度相当流行的说法,叫作“齐抓共管”。听起来蛮不错,大家都来抓、都来管,似乎一定可以抓好、管好。但是实践经验表明,并非凡事皆然。有的可行,有的未必,甚至欠妥。

需要分析一下的是,这里所说的抓和管是直接、具体、有职有权的行为,不同于一般对事项任务特别是中心工作的支持、配合、协助和关心之类,而是在“齐”和“共”之列的单位或人员都“抓”“管”其事。

可行的不用说了,也许正因为效果很好,尝到了甜头,于是试图推广。问题出在没有区别各种实际情况和对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缺乏判断。那就让我们看看已经有过的一些现象。比较常见的有:

一如有利则热。“积极性”明显较高或很高,表现为争先恐后,也认真出力,大有“当仁不让”“责无旁贷”“舍我其谁”之势。总之,是够“热闹”的,有时还会有点乱。

二如无利则冷。“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注意力”自然差得多,能不干便不干,反正迟早自会有人去干,看似“谦让”,其实是怕吃“亏”,即使勉强应付,也不会动真格。

三如易事则接。既然轻而易举,不妨顺水推舟、见风使舵,虽较少或全无“实惠”,也可以装装门面、凑凑热闹,不吃力却能讨个好,说不定还会有助于形成“勤政爱民”的印象和名声,真是何乐而不为!

四如难事则避。事情复杂微妙、难度较大,又关系到重要原则和责任的承担,执行或处理过程很容易得罪人,因而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能避则避,结果便成为“老大难”。本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遗憾的是这类“有心人”并非面对而是背向困难。

上述情况也可能出现于“分抓专管”的条件之下,如利益驱动、避重就轻、好逸恶劳等。但是“齐抓共管”的状态中,其产生、蔓延、扩展的余地更大也更难以较快地得到扭转。因为前者职有专司,问责较易;而后者面广而分散,头绪很多,对需要相对集中致力解决的问题,往往可能在推诿、依赖、等待中失时误事。关于“齐抓共管”的可行或不宜,这里未举例说明,相信根据长期实践经验,不难试行“对号入座”,对此的讨论不必多占篇幅了。

(原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