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4版)考试大纲习题精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市场

【考点】市场

【解析】市场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市场在其发育和壮大过程中,也推动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通过信息反馈,直接影响着人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上市时间、产品销售状况等。市场联结着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供、销各方,为产、供、销各方提供交换场所、交换时间和其他交换条件,以此实现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各自的经济利益。

2市场经济

【考点】市场经济

【解析】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志。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决策分散化;自由和平等竞争;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3市场机制

【考点】市场机制

【解析】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经济学称之为“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它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这些机制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呈现出复杂交织的状态,但它们却统一在市场机制这个机体内,具有市场机制的一般特征与功能。

4增量改革

【考点】增量改革

【解析】增量改革是指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即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变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5渐进式改革

【考点】渐进式改革

【解析】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它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它是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它是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我国根据具体的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二、简述题

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

【考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为了实现“赶超”型发展战略,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采取的是一种以强调数量增长和以外延方式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与这种增长模式相适应,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国家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1)传统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以国家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

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

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

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

(2)传统计划经济的运行特点

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即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更改;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来决定产出构成。

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上到下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为了完成产值指标,企业对短缺资源的需求总是不可被满足的,并力图积存尽可能多的投入品,以防万一。

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这会使投资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引起“投资紧张”。投资计划、投资品供应紧张和短缺感是企业扩张冲动和投资饥渴的重要动力,从而会进一步造成投资的周期波动。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资源和消费品的短缺,强制替代、排队、等待、配额和票证就成为常见的现象。

实践证明,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端有目共睹,如官僚主义严重、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僵化、短缺现象严重、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经济效率低下等。

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考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解析】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即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所以,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

(2)决策分散化

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后果。

(3)自由和平等竞争

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包括消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

(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这里所说的价格具有广义性,它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还包括利息、工资率等要素价格。

3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考点】渐进式改革

【解析】(1)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即通过原先等级构架中的领导人组织市场取向的改革,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扩大的过程中渐渐减小等级规则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变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2)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与发展中积极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等。

三、论述题

1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考点】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2)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根据这一论断,在以下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

(3)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

(4)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首先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最后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2)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纯粹实现的条件并不具备,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最后,即使是公有资产,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有偿使用,占用公有资产的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其价格如利息、地租等应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而这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

3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放权让利的改革阶段;二是试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三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于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以改革促管理。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就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在法制基础上的讲道德的经济,而不是一个为了追逐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的经济。为此,就需要构建以下约束机制:受制于个人的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交易双方都有的某种“威慑力量”使对方不敢“坑人”的相互监督;依靠法律、舆论、政府等力量的第三方监督。

(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为此,政府就需要通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一是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凡是市场能做的就由市场去做,政府只在市场做不好或做不了的领域发挥作用。二是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经济政策工具,提高经济政策效率。政府在调控经济时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尽量减少对企业活动的行政干预。三是通过机构改革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和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四是尽可能使政府的政策及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透明性,从而引入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必要监督。五是政府应成为遵守法律的楷模,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并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律环境。六是实行国民待遇与非歧视原则,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包括国外的厂商,都能在中国的市场上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改革要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别悬殊。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按效率标准进行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过大,而政府可以通过着眼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维护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