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大学校园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
2.2.1 发展概述
大学校园规划编制的流程大致分为如下八个步骤(图2-1):一、调查与资料收集,包含对校园现状与历史发展时期规划与建设资料的收集,以及对学校学科、事业发展规划衍生出的实际基建需求的资料梳理,包含与学校各相关部门的座谈调研需求,以及城市规划对该片区的基本设想等;二、资料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式分析既有需求的满足情况,同时通过统计预测等方式分析未来发展与供给相适应的情况;三、规划方案初稿或草案,该方案在完成总结既有资料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征求意见稿;四、公开征求意见,通过印发初稿或召开听证会等方式,从学校各相关部门人员处汇总反馈意见与建议;五、完善规划方案,在吸纳公众反馈的基础上,完善初稿;六、报校决策层审批,规划方案初稿完成之后,在公开征求意见、完善规划方案等过程中始终与校决策层保持信息沟通;七、上报当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将完善后的规划方案上报地区规划主管部门过程中仍存在调整的可能性,经过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沟通后形成最终规划;八、批准发布。
图2-1 大学校园规划编制方法与流程
专栏三 清华大学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路线
清华大学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路线图如图2-2所示。
图2-2 清华大学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路线图
2.2.2 机遇和挑战
1.学科事业发展规划与校园空间规划的脱节
需求分析环节的薄弱造成大学校园规划管理过程中对规划的屡屡突破。校园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基础资料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相关单位即用户现状,包括人员规模、各类用房面积等;另一类是各相关单位即用户对规划期内发展的设想与计划,包括人员发展规模预测、用房需求预测等。调研与收集是校园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校园总体规划编制部门在基础资料分析的基础之上,掌握现有各用户各类建筑面积使用情况,根据提出的未来发展计划与需求,以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指导,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与技术手段测算其规划期内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众多导致规划与实际偏差的因素,造成校园规划在实施层面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2.空间从数量增长到品质提升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为校园规划编制与管理提出了大量新的任务,也成为带动规划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在规模化的基础上,需要更具有品质的教学科研、住宿环境,更能促进师生员工交往、交流的公共空间,如图书馆、教师活动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咖啡馆等餐饮娱乐设施,需要促进中外学生交流的空间,需要更多地将提升校园国际吸引力作为编制的指导思想之一。品质提升本质上是育人环境的精细化设计和营造,在空间上,更多地表现为各种类型交流空间在大学校园的不断涌现,这些交流空间不仅在内部营造了良好的信息沟通和知识传递的氛围,在学校的不同功能区之间,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在不同人群之间,都起到了联系和纽带的积极作用,并在外部形象上带动了校园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
3.社区社会发展对校园规划提出的挑战
大学校园规划编制与管理围绕服务社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思想是开放:开放共享的空间资源,以传播高等教育文化理念;开放的教育资源,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开放的管理模式,以推动公众参与,促进学校与社区、城市的互动。开放式大学设计理念的发展有其深刻的背景。首先,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开放式校园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终身教育”理念发展的具体表现之一,教师授课的方式向启发式、创造式转变,授课的内容转变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次,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带来的高校向世界范围的开放,国外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的引入,海外学者、留学生带来的中外高等教育的交流融合,势必促进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开放;再次,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在高校土地资源稀缺及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背景下,高校师生的住宅等配套直接向城市转移,新校区开发引入的公私合作模式以及高校生活服务的社会化带来的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愈加紧密。最后,我国大学城的建设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5]等鲜明的特色,这要求学校之间能够相对开放,实现软硬件资源共享,并且体现学校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大学校园规划编制与管理过程中,依据自身发展需求,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项目规划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项目的社会效益,项目承担的教学、科研、文化功能的扩散效应,以及社区、社会对大学承载功能的迫切需求[6],并通过合理的选址提高项目建设的外部性,在营造校园内部相对私密的学习科研空间的同时,利用校园与城市交界面拓展互动与交往,建立“大开放、小封闭”的校园规划空间,实现双赢。
专栏四 关于学生公共活动空间的思考
文丘里在2005年为清华大学所做的校园总体规划修编中浓墨重彩地提出,学校应当加大力度打造学生公共活动空间,他认为公共活动空间是教室的延续,是正式教育向“非正式教育”转型的场所,是增强年轻人之间交往的空间,它的营造和建设是一所大学培养社会性人才的重要标志。
公共活动空间的“反义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功能相当明确并相对独立的建筑单体或场所,如某某系馆、某某教室、某某阅览室、某某宿舍,而公共空间的营造既可以与之兼容,又可以独立于它们。系馆、教室某层的咖啡吧,图书馆某层的蛋糕屋,宿舍底层的餐厅、小卖部、健身房或是某层的活动室和“小客厅”,所有这些能让学生放松小憩的场所可以与单纯甚至严肃单调的单一功能建筑水乳交融,使年轻人特别是勤奋严谨的中国年轻学子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只有会休息才能会工作,大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求书本的知,还有求同学的知,求朋友的知,大学的意义还在于建立健全人格,在生活点滴中提升与人沟通待人接物的素养。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经管学院教学楼一层是装修精美的学院餐厅,木头的桌椅板凳,古旧的小台灯,为久坐交谈提供了可能性。紧挨着餐厅的是小咖啡馆,还提供各种酒水,结束了一天课程的同学可以围坐一桌惬意小酌,讨论学术问题乃至各路八卦,每周还有教师驻场演出。由此不难感受到校园建筑师身上所承担的重任。
公共活动空间除了建筑空间本身之外,毋庸置疑可以延伸至室外开敞空间。景观规划在校园规划中除了提升环境品质,充当氧吧等作用之外,还肩负了为学生提供“非正式学习”的交流空间,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需要与学生日常活动模式与空间流线紧密结合。哈佛中庭(Harvard Yard)可以说是哈佛大学的灵魂所在,以建筑围合的绿地、高大的树木成为哈佛学生特别是刚刚入校的本科生最喜欢的休闲、学习的户外空间,成为社团活动的热门地带。因此,景观绿地的设计,大到宏观层面的整体布局形成有组织的系统,小到中观层面的与教学区、住宿区、餐饮娱乐区的有机结合,再到微观层面上的设计布局,都需要学校规划建设者们“线”斟“点”酌。
因此,如何修建学生活动中心大楼、大型学生就餐中心等需要仔细研究和思考,小巧、灵活、体贴、精致的公共活动空间可能更有利于实现大学的教育初衷。
2.2.3 传承和创新
大学校园规划编制技术路线中,方法的创新是一个重点,其源于对成果要求的提升。传统的校园规划常常停留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规划缺乏与现实发展的呼应,一成不变的规划与设计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弹性设计、引导设计及城市设计的引入均是服务于校园规划科学编制的重要创新手段。
1.弹性设计
弹性设计有三重含义,首先,从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维度来看,校园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大学校园的管理者与建设者们需要为未来校园的发展以及再生长预留空间;其次,给予未来建设更多的空间并不应仅仅停留在土地供给方面,更应该在人文环境的构建、教育氛围的塑造方面留有余地,更为全面地考量与体现现阶段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对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尊重;再次,弹性设计意味着规划并非一成不变,伴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学科、事业与基本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图2-3),然而,再严谨、再精心、再富有远见的学科、事业规划仍然无法与现实完全吻合,以弹性设计思路贯穿的总体规划在面对灵活多变的需求调整时,能够将这些变化巧妙地囊括在事前规划设计的可变范围之内,这样的弹性是学科、事业与基本建设统筹协调应对变化的弹性。
图2-3 大学学科、事业与基本建设规划
2.引导设计
正是由于学科、事业发展动态性与灵活性的要求,校园规划在总体规划阶段应当更多地采用引导建设的方式方法,即采用导则(guideline)的形式为校园未来的规划与基本建设指明方向。这种看似软性的约束在提供了弹性发展的基础之余,更多的是明晰了管理者对校园规划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在约束规划师与设计师工作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发挥的基础。
导则的内容应当包含学校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宏观层政策层面上,从指南性的尊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文物区域或建筑的保护,发展清洁能源、建筑节能促进低碳校园的建设等,到具体五年乃至十年的建设规模上限的控制;在微观操作层面上,从道路、景观绿地等系统的规划原则,到各个片区用地性质的明确。校园规划导则形成了一篇文章的总体框架,它为每一节即每一分区规划或分项规划定义了基本的论调,而辞藻的选择、语言的组织则需要依靠规划师与设计师的专业素养进行更为深入与独到的诠释。
导则的内容应当充分地反映出学校的管理者、使用者乃至周边城市居民对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共识,因此它应当是达成广泛共识,体现大多数人的意愿,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导则的编制应当是由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师生员工及社区居民代表在规划编制的组织单位牵头下,通过长期探讨,动态修正,不断完善更新的成果。在导则的指引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才能保证在正确的航线上行驶。
3.城市设计
引入校园规划的城市设计(urbandesign)是一种介于校园规划、详细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不同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等数据上的侧重,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建筑室外空间、建筑色彩、建筑高度等具象地赋予校园空间机能与造型的设计手法。
在校园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城市设计的引入可以通过导则及三维规划方案编制实现,导则是在概念上提出城市设计战略、原则与标准,三维模型则是从空间上对具体地块的城市设计要素,包括建筑单体布局形成的围合空间、公共空间、建筑体量及高度、出入口布局与人车流线等进行控制。
城市设计的引入源于现实的困境,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不同阶段兴建的建筑,学校规划建设的管理者常常倾向于在更为微观的层面对其进行把握,包括建筑的高度、立面形式等等,在涉及一个地块的整体效果时,缺乏直观的感受和全局的思维,因此,立足在校园总体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之间的城市设计正是帮助校园管理者更为直接地约束设计者,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一个中观的视野。
专栏五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园发展框架
在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基建项目部建筑师杰佛理·阿佛瑞先生进行的采访中,他提到UCLA在开始所有的基建项目之前会提供给建筑师一份《基本建设工作框架》(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Physical Design Framework,表2-3)作为校园规划的重要文件之一,向建设单位提出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标准,同时这份《基本建设工作框架》经过了美国加州大学系统执行董事会的批准。在这份框架的指引下,设计单位更加明确有哪些标准与规范是其必须遵守而不能突破的,在哪些范围之内有灵活创新的空间。导则将不同阶段基本建设实践者的行为串联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脉络,并良好地控制了校园物质环境的构建与发展。
表2-3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基本建设工作框架》
专栏六 摩西·萨夫迪教授眼中校园规划的编制
萨夫迪教授于1978—1989年执教于哈佛大学建筑系,并担任了系主任的工作,在完成了大量享誉世界的规划、设计之余,在校园规划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早期所做的哈佛大学商学院规划及单体建筑设计充分诠释了保存与发展,环境和谐统一的理念。
萨夫迪教授敏锐地捕捉到了交通(mobility)规划建设将在十五年内成为阻碍清华大学主校区发展的重要问题,包括校园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转接点、机动车流线设计、自行车流线设计、停车、校园内公共交通体系的建立、不同交通工具换乘系统的设计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前瞻性的把握及全局性的统筹。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将成为校园可持续发展及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决定因素。通过掌握校园基础设施的总体情况,发展到形成中央调度整体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将在极大程度上改善学校建筑外观的同时,形成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体系。
1.校园规划编制管理者的智慧
常常让校园规划编制管理者们感到头疼的是,面对如此多的棘手问题,比如交通、绿地、景观、基础设施系统等,究竟应该从哪入手了,以何处作为切入点展开规划编制工作。萨夫迪教授谈到,无论哪个系统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各体系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有机的整体,单单从一个方面入手可能导致片面和低效。通盘统筹考量,是决定规划编制成果质量的决定因素。
同时,萨夫迪教授还谈到,规划编制管理者在控制编制成果以及向政策决定者或公众诠释规划编制成果时,常常忽略三维的效果展示。这种技术表达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帮助规划编制的管理者、决策者们对建筑的体量有较为形象的认识,有助于空间、场所感的形成,更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们对特定地块、特定片区或者特定建筑的建设做出适宜的判断。
2.校园规划管理者的“教鞭”
校园规划管理者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应当扮演更加严厉的角色,即使很多时候面对的是强势的使用方与大牌的设计师。萨夫迪教授也谈到,校园规划编制的成果可能不仅仅是落实在图纸上的空间构想,更应该是富于弹性、可操作性和强大约束力的规划导则,例如层高、楼层数量、人防出口朝向等,让使用方和设计师能够明确自身工作的约束条件,否则很有可能形成被后者牵着鼻子走的失控局面。
校园规划编制的实施如何能够妥善地实现规划的目标,表达规划的意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管理者将规划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萨夫迪教授提出了规划编制在与其相关建筑设计阶段的全周期管理,即建议校园规划编制团队参与到相关地块的各期建筑设计当中,通盘考量,协调发展,控制建筑走向与空间形成按照既定的模式发展,以避免先到者无章法,后来者受约束情况的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