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大学英语课堂应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2)
清华大学外文系 罗承丽
摘要: 全球化走到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与此相应,中国政府近年来也把文化建设放在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予以高度重视,已经采取各项举措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开始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然而,孔子学院在海外受到抵制的事件却时有所闻,其昂贵的维护成本也甚为惊人。本文探讨,相较于海外的孔子学院和课堂,国内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潜力,它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 孔子学院 中国文化传播
一、引言
全球化走到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与此相应,中国政府近年来也把文化建设放在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予以高度重视,正在采取各项举措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开始实施“文化走出去”的工程,那么中国文化如何能走出去呢?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是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佳路径呢?高校大学英语课堂在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中是否也大有可为呢?
二、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及其背后的隐忧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就“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了一些具体路径,譬如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以及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等等。 (新华网2011)其中,孔子学院的建设这些年尤其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意欲将其打造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
要路径。2015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英期间,亲自出席英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参观全英孔子学院和课堂成果图片展,观看学生汇报演出,并为建立在英国奥特利尔中学的全球第1 000所孔子课堂揭牌。中国政府对孔子学院和课堂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据汉办官方数据,自2004中国在韩国首尔建立第一家孔子学院起到2015年底,我国在海外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分别达到500所和1000个,注册学员总数190万人。 (汉办官网2015)毋庸违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这些年在海外的蓬勃发展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被誉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 。然而,在这些光鲜的数字和荣耀背后,我们也看到了隐忧。首先是这些庞大数字背后惊人的维护成本。2006年,财政部研究确定了孔子学院和汉语国际推广经费保障机制,当年的中央财政拨款是3.5亿元人民币, (汉办官网2006) ,而到2015年,汉办为支持各地的孔子学院支出了3.1亿美元,其中包括孔子学院(课堂)启动费,运营费,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志愿者培训费,孔子学院奖学金,中外专家巡讲,教材巡展和学生巡演费,教材开发与配送费以及中外专家现场督导等等费用。 (汉办官网2015)十几年来,孔子学院(课堂)这些年的累计支出已超过百亿元,如此庞大的经费支出,在中国尚有上千万失学儿童、边区教师甚至连工资也遭受拖欠的国情下,是否过于昂贵?而更重要的是,这种高调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模式极易引发其他国家的不安,进而招致反感与抵制。2014年是孔子学院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迎来了孔子学院创办10周年纪念。在当年的9月27日,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在126个国家的1 200余所孔子学院和课堂同步举办。那天, “从太阳最早升起的新西兰,到太阳最后落下的夏威夷,全球在同一天有3 900多场活动吸引了超过1 000万人参与” 。 (汉办官网2014)然而,一方面是我们兴高采烈在各地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另一方面是一些国家相继叫停孔子学院。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在同年,即有108位教授联合署名要求校方在孔子学院合约到期后不再续约。他们提出的理由是,芝加哥大学孔子学院中文教师在聘用、教学和研究计划资金等方面主要由汉办掌控,而汉办是一个中国政府机构,形同由外国政府来决定芝加哥大学校内的课程,这对一个精英级别的美国高等学府来说, “完全不合理,更不符合学术自由的原则” 。 (心路独舞搜狐博客)类似情形在加拿大和其他国家也有发生。这一切启示我们: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并非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佳路径,中国文化走出去也不能过分倚重孔子学院和课堂。那么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希望呢?
三、高校大学英语课堂应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既然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这种文化出走模式动静太大,易引致别国的高度警惕与抵制,其后哗哗流淌的银子也让纳税人心痛,那么有没有一种模式既不额外耗费政府一分钱,又能让中国文化以别国易于接受的方式走出去呢?其实答案并不难寻,那就是改革中国的英语课堂,让中国文化切实地、有分量地成为中国的英语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以这种方式传播中国文化有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不可企及的优势。本文仅讨论高校大学英语课堂的情况。
首先是人力资源优势。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尽管这些年在海外以波澜壮阔之势在发展,但直到2015年底,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中外专兼职教师仅为4.4万人。 (汉办官网2015)而我们仅2015年就有在校大学生3 000多万,(袁贵仁2015)如果从恢复高考制度算起,这30多年来我们一共培养出了多少大学生呢?如果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在英语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只有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输入,同时还有机会接触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进而具备一定的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试想中国文化将以何等的步伐走出去呢?传媒学告诉我们,人是文化传播最基本的媒介,而知识分子往往是各个时代中文化传播的主体。今天的学子就是国家明天的栋梁、社会的精英,在全球化脚步势不可当的今天,他们最有可能有很多机会在全球范围快速流动,如学术交流、旅游度假、外企工作等等。他们走到哪里,中国文化的火种就会随着他们的脚步播撒到哪里。以这种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认同。如清华大学的崔刚教授认为, “要满足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求知欲,消除他们的误解,除了专门机构的宣传和介绍之外,更要依靠大家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文化。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应该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主流群体。 ”(崔刚2009(3): 86-89)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贾磊磊也说: “在文化艺术领域,官方的、政府的角色在国际交流、特别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应当‘后置’ ,推到前台的应当是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艺术院团以及民间文化艺术团体。这样反而能够达到更有效、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贾磊磊2013(9): 82-87)其次是成本优势。利用大学英语课堂传播中国文化并不需要政府投入额外的经费。课堂还是那个课堂,学分还是那个学分,只不过课程内容从单一的英语语言文化学习转变为中西文化荟萃。
时至今日,这样的转变有无现实基础和必要呢?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 “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其中,所谓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一种双向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包括获取未知(unknown)和表达已知(known)这两个方面,即大学生既需要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和吸收国外有益的文化知识,也要有能力用英语向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讲述、解释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所谓的“综合文化素养”也理当包括中国文化素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都存在一种偏差,即: “在增大文化含量方面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从丛2000)这种状况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与大纲的制定有关。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虽然体现了对文化因素的重视,然而对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定位却没有予以明确的说明,这导致基于大纲推出的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分量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其次,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主动放逐也是原因之一。改革开放后,面对中西方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巨大落差,国人焕发出学习英语的巨大热情。人们不仅急于学习英语这门语言,而且语言背后的文化也得到国人的大力推崇和仿效。20世纪80年代的外语院校,校园里长期弥漫着国外的节日气氛,一个圣诞节可以过上几个月。这股热浪在21世纪初也未见明显消退。再次,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我们生存在自己的文化中,对自己的文化我们当然了然于心,只要有了英语这门工具,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用英语进行表达。但事实表明情况并非如此,要用英语有效地表达中国文化是需要专门学习和训练的。所幸的是,在这一点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如今,我们在中国知网(cnki.net)上以“中国文化英语教学”为主题搜索文献,显示相关论文有9 336篇(截止到2016年6月20的查询书数据)。现在已有少部分院校的个别老师开始单枪匹马开设一些类似“中国文化”的英语选修课,但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力度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宏大愿望相比太不相称。由于大纲是指导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期待使用已近10年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尽快作出修订,对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给出明确定位,唯有如此,大学英语教学才能适应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需要,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宏伟工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 新华网http://news.qq.com/a/20111026/000018_3.htm,2011-10-25.
2.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2015年度报告[EB/OL].汉办官网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
3.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2006年度报告[EB/OL].汉办官网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
4.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2014年度报告[EB/OL].汉办官网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
5.心路独舞搜狐博客.美国再度叫停孔子学院风波的背后. http://heller10.blog.sohu.com/305821397.html
6. 袁贵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教育部门户网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176/201502/183984.html,2015-01-22
7.崔刚.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 2009(3):86-89.
8.贾磊磊.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传播策略的当代转型.东岳论丛,2013(9):82-87.
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0.从丛.“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