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汉三阙

汉代石阙现存三十余座,绝大部分在四川、重庆地区,山东等地有少量墓阙。中原所遗,则仅有嵩山南麓太室、启母、少室三座祠庙阙了。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今已不存,汉阙作为反映汉代建筑面貌的地面遗迹,弥足珍贵,三阙并列为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位居古建筑类编号前三,通常不对外开放。

太室阙保护建筑内刻字

太室阙本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和现存基本为明清建筑的中岳庙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从太室山脚的中岳庙门下车,马路对面便是一片林中草地,黄牛成群悠然食草,形象与韩滉《五牛图》逼似,逗人田园牧歌之思。这在北方农村或是寻常景象,但一众学者久居书斋,便觉得大有趣味了。从正对中岳庙的一条夹树小径走进去数百米,拐个弯,刻着“太室阙”三字的文保碑便出现在灌木丛中。沿着碑后的石垒台阶上去,平台上有座明清民居式的狭长砖房,正是民国时期当地砌造的太室阙保护建筑。有趣的是,房内还嵌着一处石刻,上以颜体刻着“禁止游人在太室阙上面题字。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中岳风景区整建会白”字样,见出民国时期地方文物保护意识的发展。

管理员赶来开锁后,我们遂登堂入室,目睹古阙真容。双阙高近四米,左右相去十许步,阙顶已有残缺而阙身大致完好,由七八层平整石条垒成中缺的门坊形,上刻四灵、日月、铺首、坐人等图案——尽管相关图片、介绍在各种资料中都早已见过,但此刻得以绕行四周,全方位地观测比较,仰头打量石阙顶上雕出的椽头,从咫尺之遥细察石刻画像上的凹凸细节,甚至亲手触碰汉石上粗糙的纹路,真实感绝非看图片可比。其中有一图形,似猪而长鼻(接近真实生物中的貘),小伙伴们最初从砖房窗缝中窥见,或曰是狼,或曰是猪,议论未定,入房细看之后,王煜兄乃指出这应是象,是汉人因未见真象,凭想象刻画的“长鼻子猪”——果真合了那句民间俗谚“猪鼻子插葱——装象”(图见第142页王煜文中)。以竺可桢先生为代表的古气象学者已指出上古时期中原气候温暖湿润,有大象活动,考古工作也发掘出不少象牙象骨化石,商周青铜器中的象形器可谓栩栩如生;时至汉代,中原人却已对象陌生如是。《战国策》上所谓“白骨疑象”一语,于此可谓得到了视觉上的印证。

从太室出来,游览中岳庙后,车行往西北一小段路便到启母阙。从阙北上山数百米,路边突兀两座巨岩,耸立如小山,一高一低,传说即大禹之妻化身为石,启而产子的那块石头,故称启母石。汉武帝时已为之建启母庙,启母阙也就是东汉时所立的庙前神道阙——只是我们绕来绕去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哪儿像个人形,倒是石上涂画着些“圣母玛利亚”之类的话语,令人忍俊不禁。

太室阙和启母阙都位于登封市东侧,而少室阙独在西北,得横穿登封市才到。所谓太室、少室,传说分别就是夏禹的两位太太,亦即涂山氏(启母)与其妹。中午在市内吃面,中原人民的实在于此表露无遗——竟端上来扎扎实实少汤寡水的一大海碗,宽面随吃随胀,分量始终不见减少,大有黄土地般深不可测之感,同行多半只吃了三分之一便面露难色弃碗,唯有山西豪杰兆飞兄风卷残云、一扫而罄,为之四顾睥睨、踌躇满志,着实榨出我们这些南方人短袖底下的“小”来。同样见出中原之实在的,是少室阙的经营。野地里黄草漫漫,随风披拂,石条铺路,松柏夹道,随后又走上一条曲折的木制小径,尽头处白杨萧萧,围绕着一座颇具现代风的玻璃幕墙建筑,少室阙就锁在其中。众人笑称如此佳胜之地,只要略加包装,不难打造成旅游景点赚钱。然而这儿却是大门紧锁,连管理员都渺渺不知所踪。待寻得人来开门进去,屋内闷不通风,不移时便汗透衣裤,只得恋恋不舍地撤出,顺路往少林寺而去。汽车发动之前,伫立在少室山麓下仰望,但见双峰夹峙,飘渺的云气从山口涌出,也正宛如古老严肃的双阙一般景象。

少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