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二:格律诗的用韵
押韵是诗歌的重要特征。古体诗押韵要求较宽,平、上、去、入都可做韵脚,一首诗中可转韵,邻韵亦可相押。而格律诗的用韵甚严,大致有以下规定:
一、格律诗只押平声韵。古代的文字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其中平声分阴平、阳平;入声韵在今普通话中消失,归入平、上、去三声;剩下的阴平、阳平、上、去与普通话声调-,/, ,/大致相合。格律诗只押平声韵,即阴平(-)、阳平(/)。
二、五七言律绝、科举应制的六韵八韵的试帖诗一韵到底,排律亦不转韵。
三、格律诗要求偶句押韵(第一句入韵问题见下)。历史上曾出现句句押韵的“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韵脚太密,缺少舒缓回荡美。因此格律诗间句押韵,即偶句押韵。
四、格律诗首句入韵的问题。五言绝句、五言律诗,正体首句多不入韵,入韵的为变体。五言诗首联入对(成对仗)的居多,入对的基本不入韵,如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联便是如此。偶句韵脚为平声,与之相对的出句的韵脚应是仄声,因此不入韵。首句入韵的一般是指首句不入对的。王维《使至塞上》的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即首句不入对,于是“边”字入韵。首句不入对并非一定入韵,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五、格律诗一般邻韵不相押,有一种例外,即第一句入韵的可押邻韵,谓之引韵。所谓邻韵,并非韵书中韵部排列相邻,而是音韵相近,如“上平一东”与“上平二冬”、“上平三江”与“下平七阳”之间。如杜牧《清明》,首句韵脚“纷”在“上平十二文”,“村”、“魂”则在“上平十三元”,“纷”即为邻韵。七言绝句、七言律诗,首句多入韵,不入韵者为变体。如杜甫《绝句》首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工整,入对精严,但非常格,即是因为首联对仗才不入韵的。古今韵有较大区别,现在普通话朗读不押韵的并不表示该诗押韵出格。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斜”古读(xiá)。杜甫《春望》中末句是“浑欲不胜簪(zān)”,其诗的韵脚依次是“深(shēn)”、“心(xīn)”、“金(jīn)”,觉得不押韵了。其实,“簪”古读(zēn)。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是合律的五绝,首句不入韵,正常;末句不入韵就奇怪了,其实,“儿”古读(ní),与“期”相押。
以上是韵母的变化,还有一种情况是声调的变化。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韵脚依次是“门”、“村”、“昏”、“魂”、“论”。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之“论”今读(lùn),去声,不能以为违背格律诗只押平声韵的规则,“论”古韵属阳平。如今韵仄声的“冠”、“看”等,也属此类,古音为平声,或平仄两读。
当然,偶有诗人撰写过符合平仄、对粘而押仄声韵的“格律”诗,此另当别论。隋唐以后,前人整理了《切韵》《广韵》《平水韵》《诗韵集成》等韵书,展示了诗韵的变化与定型。如今读诗、写诗若是遇到诗韵的疑难,大都可以查找这些韵书,通过揣摩而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