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台湾:古早的味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台菜滋味
Taiwan Cuisine

Text & Photo|韩良忆

韩良忆

生活美食家,曾旅居欧洲十三年,现定居台北。自称“馋人”,对美食有信仰,乐于动手烹饪,爱旅行,爱散步,生活中不能没有书本、电影和音乐。著有《餐桌上的四季》《在欧洲,逛市集》《韩良忆的音乐厨房》《四季家之味》等作品。

1-割包

2-祭典中的咸光饼有赐福保平安的寓意

大陆和香港的朋友来台湾旅游,如果是“跟团游”,免不了得看看阿里山、日月潭、太鲁阁和台北101,倘若是三两好友或家人结伴“自由行”,除了游山玩水,可能还会去台南住老屋民宿,到台北大稻埕逛老街,再不就钻进永康街巷弄里的文青咖啡馆和个性小店,沾染些许“文艺”气息。是跟团游也好,还是自由行也罢,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喜好和兴趣容或不同,有个旅游项目却极可能是大伙都不愿错过的——吃台菜。话说,好不容易到台湾一趟,不吃上一顿听过却没吃过的地道台湾菜、不多尝点台湾小吃就打道回府,那不是白来这一趟?

诚然,初来乍到的游客通过舌尖上的滋味,不但能够满足好奇心和口腹之欲,更可以借此切身体会台湾的饮食文化乃至风土民情。然而,相对于川菜、苏菜、粤菜或鲁菜等菜系,大陆和香港的朋友对台菜多半感到陌生,台菜究竟该是什么风味,又有啥好吃?要是台菜真的好,那为什么中国四大或八大菜系中,都没有台菜?

台菜未列入几大之林,不表示台菜毫无特色,不堪一吃。说到底,台菜之所以一“大”也不是,有其历史缘由。在四大和八大菜系之说成形的清代和民国初期,相较于幅员辽阔的大陆,位居汉文化边陲地带的台湾,被视为弹丸之地、蕞尔小岛,1895年更被清廷依《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此后台湾足足有五十年实质是日本殖民地,当然挤不进中国美食的排行榜。更何况,现今所谓的台菜,当时犹未展现自己的特色,可以大胆地说,“台菜”的风格彼时尚未成熟。

祖籍江苏的已故台湾历史学者逯耀东教授说过:“社会与文化的转变,往往先反映在饮食方面,最先是对不同口味认同和接纳,然后经过一段混同的转变阶段,最后融成一种新的口味。”台菜,正是一种“混同”后融合而成的新口味,而此一口味与台湾的风土和历史,绝对脱离不了关系。

是以,请容我再多讲一点台湾的历史,把年代再往前推,来到公元十七世纪上半叶。那时,台湾西部大部分的地区被荷兰人殖民统治,居住在岛上的绝大多数是原住民部落,从大陆渡海来台的汉人少之又少。荷兰人占领台湾三十多年后,被明朝遗将郑成功击败,南台湾进入明郑时代,从这时起直至清廷治台时期,汉人才大量移入台湾,他们多半来自闽江以南的闽南地区,还有一部分移民是广东潮汕一带的客家人。

1-台湾祭典用的牲礼

2-台北艋舺的青山王祭

荷兰人将籼米、豌豆、包心菜、甘蔗、西红柿、青辣椒等农产引入台湾,对台湾的食物发展有一定的贡献;闽南和客家移民对台湾的“味道”,却有更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人数最众的闽南人。

举例来说,台湾南部人清明节必食的“润饼”(北台湾则多半在冬天的尾牙吃),传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厦门;著名的小吃“蚵仔煎”,脱胎自潮汕的“蚝烙”。另外,台湾人至今在若干民间信仰的祭典中仍会分送“咸光饼”给信众,有赐福保平安的寓意,而咸光饼正来自福州。

早期横渡海峡“过台湾”的唐山移民,多是农民或渔民,还有些是苦力。除了少数经商致富者外,老百姓干的多半是劳动活,一般人平日但求能吃饱,等到逢年过节,因为祭祖拜神需备牲礼,这才有名目打打牙祭。可即便是大鱼大肉,做法也不华丽、不花哨,崇尚“原汁原味”,讲求滋味清、鲜。于是,鱼多半整条干煎,或煎了以后加豆油(酱油)煮;猪肉或鸡鸭,往往水煮后切块,蘸豆油等调料吃。如此家常的煎鱼、白切鸡和水煮五花肉,迄今仍见于普通人家的餐桌,是台湾人百吃不厌的“古早味”。(鱼和肉多半干煎或水煮,另一原因是得先当牲礼拜神,简单加以烹熟便于较长时间供奉于神桌之上,接着才撤下再加热或加工,祭自己的五脏庙。)

“汤汤水水”也是古早台菜的另一特色,台湾人直到现在都爱吃各种羹汤,好比肉羹、鱿鱼羹、西卤肉(即什锦羹加油炸蛋液做成的“蛋酥”)。羹汤之所以盛行于台湾,据说主要是因为清朝不准汉人男性携家带眷移居台湾,这些来到台湾的单身汉平日忙于开垦干活,日常餐食多半煮一锅既是汤又是菜的羹,佐以淀粉主食下肚,汉人和岛上部落女子通婚后,又将羹汤的做法传授给妻子,这种营养又方便的菜肴,就这样一代传一代。

1-盛行于台湾的西卤肉

2-没落又复兴的“酒家菜”

到了日本殖民统治时代,随着日人在台大量种植甘蔗,台湾人的口味变甜了,开始在菜里加糖,尤其是台南人,因为邻近有多处糖厂,特别嗜甜,连吃润饼都要放白糖。我的外婆正出生于台南,还记得她生前若在外头吃到没掺糖的润饼,都会眉头紧蹙,撇撇嘴,不屑地说:“不甘不咸,歹吃(难吃)。”

日本人还给台菜带来另一重要影响,那就是,“酒家菜”的兴起。

一如日本习俗,当时日本殖民政府的政要官商交际应酬,往往有艺旦陪酒的“酒家”,大伙在杯觥交错间,交换利益,谈定生意。当时的酒家集中在台北最热闹也最富庶的大稻埕,酒家菜被日人称为“支那料理”或“台湾料理”,口味以闽菜和福州菜为主,用的是鱼翅燕窝之类的高档食材,做法则趋向繁复,讲求做工细腻。

日本人战败离开台湾后,酒家菜没落了一阵子,直到20世纪60年代又复兴。那时的酒家仍开在大稻埕一带,进出酒家的则换成“国府”的官员与富商,而酒家菜也进入了第二代。第二代的酒家菜除了延续第一代的闽菜风味外,还多了不少原创菜色。有台湾耆老回忆说,当时各酒家为竞争生意,拉拢客源,无不想方设法研发新菜,每位大厨至少得具备研发一两百道新菜的能力,否则难以在业界立足。比如当时有道“鸡仔猪肚鳖”,需将甲鱼先放进布袋鸡腹内,再一起塞进猪肚中蒸煮,噱头十足,非常费工;另外还有道“金钱虾饼”,则是将虾仁、猪绞肉和荸荠夹进肥猪肉再油炸,如今在高档的台菜酒席中还吃得到。

台菜自第二代的酒家菜,衍生出另一流派“清粥小菜”。当时官商应酬多半分为两三回合,第一回合先到一般餐厅,跟着上酒家,最后一回合则至北投的温泉旅馆泡汤。酒客们到了旅馆,不光是泡温泉而已,且在泡好汤,进入温柔乡前,还要来点消夜醒酒,然这时不论东道主或宾客,其实都吃不下大菜了,原本只是家常早餐的清粥小菜,就这样上了台面。

1-青叶餐厅

约莫1964年时,原本在北投温泉旅馆当服务员的沈云英女士,联合她的结拜姐妹,在日本商社汇集的台北市中山北路“六条通”创办“青叶餐厅”,专卖清粥小菜,不但台湾人爱吃,也大受日商喜爱,“青叶”和后来崛起的“欣叶餐厅”生意兴隆,让清粥小菜从台菜的支流茁壮而成主流之一,迄今不衰。

讲完清粥小菜,且让我回过头来再谈谈酒家菜。20世纪60至70年代,除了大稻埕的第二代酒家菜,北投的温泉旅馆也发展出具有地区风格的“北投酒家菜”。北投在1979年禁娼之前是合法的风化区,情色产业发达,莺莺燕燕穿梭于各旅馆间,陪酒也陪宿,从而吸引日本男性观光客和驻在亚洲的美军争相来到北投。相较于大稻埕的酒家菜,北投的温泉旅馆针对日本寻芳客设计了会席料理,除了传统的酒家菜外,还将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乃至川菜、粤菜、浙菜都端上桌,形成混搭的风格。而“混搭”也是现今台菜的特色。

1949年后,两百万大陆军民来到台湾,给台湾的饮食带来另一波重大影响。这一批新近移入者,来自大江南北,各有各的口味,鲁、川、粤、闽、苏、浙、湘、皖等八大菜汇集台湾,和台湾本土的食材与滋味碰撞,形成灿烂的火花。这些林林总总的外省味,不仅攻进餐馆,上了宴席,也渗透进入日常餐桌,更慢慢染上台式风味,在不断有机发展的混同过程中,逐渐形成现今的“台味”。

比方说,古早的台菜并不特别注重快炒,烹法简单,以水煮、干煎和清蒸为主,外省菜馆则有较多的快炒菜色。这些外省热炒菜吃在本省人嘴里,一来新鲜,二来还真的美味,于是本省闽南和客家族群也学着做起快炒菜,台菜近二十年来更揭起“热炒风”,街头林立着标榜“台菜热炒”的小馆,烹调方式比古早的台菜更重油重酱,味道浓郁,追究其根源,个中或有苏菜和浙菜的影子。

还有一个好例子是,眼下已成台湾小吃美食代表之一的“川味红烧牛肉面”。其起源众说纷纭,以逯耀东教授的说法最被认可。逯教授主张,红烧牛肉面源于高雄冈山,可能是某位或某几位老兵,因思念四川老家的地方风味,就近以台湾冈山生产的辣豆瓣酱炖煮牛肉汤,淋在白面条上,称之为川味牛肉面,从此台湾就多了一道名为“四川味”,其实是“台湾制造”的面食。同样号称源自四川,实为台湾菜的菜式,还有“苍蝇头”(豆豉韭菜花炒肉末)和“五更肠旺”(红油高汤烩煮鸭血猪肠),这两道“川味台菜”在台湾的四川菜馆乃至台菜热炒店都吃得到,四川人却恐怕听都没听过。

台菜餐厅和热炒店另一道必备菜色“三杯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混搭菜”。它源自江西,原本做法是用米酒、酱油和猪油各一杯,慢慢将鸡炖熟;经台湾人一改造,动物性的猪油变成较不腻的胡麻油,且鸡肉熟以后,最后尚需加一大把“九层塔”(罗勒,又称金不换)增添香气。这道三杯鸡基本已非江西风味,而是地道“台菜”,同样做法除了炖鸡,还可用来烹调田鸡、乌贼、豆腐、杏鲍菇或米血糕。

读到这里,您对台菜的历史想来已有初步的理解,接着该讲讲地理环境对台菜的影响了。

台湾既然是四面环海的岛屿,台湾人理所当然爱吃海鲜,台湾名菜中,海鲜菜肴占了至少一半的比例。台湾北部是亚热带,南部为热带,炎热的天气易使人胃口不佳,台湾人因此特别喜爱酸甜开胃的菜肴。就拿虾蟹贝和乌贼等海鲜来说,往往简单地白灼,蘸用姜葱蒜、酱油、带甜味的台式乌醋和西红柿酱调和而成酸甜“五味酱”食用。同样的,也因为天气酷热,台湾人很能够接受不怎么重镬气的日式冷菜,淋了“美乃滋”(蛋黄酱)的龙虾色拉和五味小鲍鱼等海鲜冷盘,就成为台式宴席的常备菜色。好了,这会儿您对构成台菜风格的地理因素,应也有了基本的认识,且让我进一步依个人的看法和口味,介绍一下现代的台菜有哪些值得一尝的特色菜肴和小吃。

首先来看游客趋之若鹜的台湾小吃,除了著名的蚵仔煎、蚵仔面线、牛肉面、卤肉饭、台南担仔面和盐酥鸡外,我还要特别推荐又名“台湾汉堡”的刈包,也就是带甜味的发酵白面饼夹红烧五花肉、酸菜和花生粉,敢吃生荽的,加几株,“台味”。

1-嘉义布袋镇观光渔市

2-台湾渔市一角

3-号称“台湾汉堡”的刈包

4-阿霞饭店

此外,我尚未搬回故乡、仍侨居荷兰时,每次回台必吃的小吃,尚有地瓜粉团包肉馅油炸的“肉圆”、台湾特有的“爱玉冰”、大锅米粉汤佐各式白煮猪内脏(台名“黑白切”,意指各种内脏和猪肉随意切切,加点姜丝,拼成一盘)、油炸臭豆腐佐酸甜的台式泡菜,全都是在外地很难吃到的台味。

和亲友小酌聚餐吃台菜,我常点的菜色有凉笋(水煮绿竹笋蘸蛋黄酱或酱油)、咸中带甘的白切粉肝(猪的脂肪肝)、炭烤乌鱼子、白切鸡、烤或煎台式香肠、菜脯蛋(萝卜干煎蛋)、卤肉(台式红烧五花肉)、瓜仔肉(蒸肉末加酱瓜碎)、煎猪肝、麻油煮腰花、白灼活虾、干煎鱼或加了腌渍树子(又称破布子,一种落叶乔本的果实)清蒸的海鱼、五味乌贼或墨鱼(台湾人称之为“花枝”)、各种“三杯”菜肴、九层塔炒海瓜子(一种蚌壳)和油炸蚵仔酥或荫豉蚵仔(黑豆豉烩海蛎)、卤白菜(高汤烩煮白菜、鱼皮、香菇)、清烫地瓜叶淋蒜蓉酱油等。

如果聚餐人数够多,可凑成一大桌,我还会点上一两道北投酒家菜的代表菜色,好比鱿鱼螺肉蒜(用干鱿鱼加罐头螺肉、排骨、青蒜和高汤烩煮而成的火锅)、红蟳米糕(加酱油、香菇、葱头等佐料调制的糯米饭,饭上铺一两只蒸蟹),偶尔甚至豪气地来一大盅内容特别丰富的“佛跳墙”。

至于餐馆,我在台北市常去长安东路的“茂园餐厅”、东丰街的“田园海鲜”,还有“欣叶”“鸡家庄”和“青叶”等名店。台湾南部则比较喜欢台南的“阿霞饭店”“阿美饭店”和高雄的“蟳之屋”。

打算来台湾旅游吗?不妨带着前面提到的菜单,从事一趟美食之旅,就让自己从舌尖上开始体会这岛屿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