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早的味道
Taste of Ancient Times
Text & Photo|焦桐

焦桐
本名叶振富,笔名焦桐,台湾高雄市人。曾任台湾《中国时报》副刊组执行副主任、二鱼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台湾《饮食》杂志创办人。著有《蕨草》《咆哮都市》《台湾味道》《暴食江湖》等作品。
台湾居民大多移自福建,清淡偏甜的福州菜,和又油又咸的闽西菜,自然参与建构台湾味道的基调。闽南菜尤其是主调,它重视佐料,也常以中药材入菜,如“药炖排骨”“当归土虱”“烧酒鸡”,等等。
在台湾发展出的风味小吃中,许多兼具主食、菜肴、点心的功能,诸如大肠煎、猪血糕、鳝鱼意面、大肠蚵仔面线、蚵仔煎、炒米粉、咸粥、筒仔米糕之属,皆带着庶民性格。
另一项显然可察的特色是,台菜常见的外在形象是汤汤水水,食物泡在羹汤中,既吃固体也喝汤,一举两得。诸如佛跳墙、菜尾汤、鐤边趖、红烧鳗羹、鱿鱼羹、生炒花枝、四臣汤、肉羹、猪血汤、鱼丸汤、白汤猪脚……

1-在后现代情境中,充斥着对当下的怀旧。古早,是怀旧的符码
台湾饮食以小吃为大宗,大部分台湾小吃源自经济贫困的年代,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形塑了克勤克俭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带着顽固的模式,保守、重复、停滞、简陋而古朴,我们通过饮食的审美活动,能轻易领略古早的年代,诸如古早的食物,古早的烹调方式,古早的用餐氛围,古早的饮食习惯。
在后现代情境中,充斥着对当下的怀旧。古早,是怀旧的符码。现在很多店家标榜“古早味”,然则古早味是什么?何以形成传统?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Edward Shils)在《论传统》中说传统最明显、基本的含义是世代相传的东西(traditum),他用这个拉丁文表示传统之形成。
古早味因为人们的喜好而风行、流传,那是一种经验的累积,点点滴滴被反复修饰过,成为普罗大众接受的滋味。我们可能并不知道最初的创造者姓甚名谁,也可能张冠李戴,附会某种传说在某个名人身上。人们长期吃它,谈它,视它为生活中的理所当然。何况我们并未或总是生活在古早时代,怎么会知道彼味为古早?此味又如何不古早?
我的论点是:古早并非特定的存在,我们仿佛耳熟能详的古早味,其实是对古早的想象和模拟;我们并非在计较一种实质性传统(substantive tradition),即崇尚过去的成就和智慧,好像今总是不如古。古早味是现存的过去,是当下的一部分。

1-米粉汤
崇尚自然
古早味是一种态度,它崇尚自然。例如熬汤,传统的高汤一定得老老实实用禽畜的肉、骨或水鲜熬制,不胡乱添加人工调味料,诚如西谚所云:“欲煮出好汤,锅子必须先微笑(to make good broth, the pot must only smile)。”汤要美,先得喂锅子美味。现在有很多掌勺的人拜了味精做师傅,以为有了味精就会烧菜,任何东西都加味精。中华料理多依赖味精,尤其小吃摊,好像没有味精就不会煮汤,鱼丸汤、海鲜汤鲜少用鱼骨熬制,整包味精就习惯性地倒入锅中,形成顽固的集体怠惰,很令人泄气。
“米粉汤”的汤头之所以美味,乃因熬煮过猪肉和内脏,非常腴美,实不必再作任何调味。我无法忍受米粉汤了无滋味,仅依赖味精掩饰,吃味精米粉汤像遭遇骗子,一口就令人绝望。
又如台湾风味小吃“肉臊饭”:肉臊饭制作简单,谈不上什么祖传秘诀,只要肯用心计较,没有不好吃的道理。关键在煮出好饭,和那锅老卤汁与里面的肉臊,认真掌握选料、去腥、爆香、卤煮的工序。
从前的“筒仔米糕”多以陶筒或竹筒作模子;现在则多用铁筒、铝筒,最糟糕的是用塑料筒炊米糕,简直自暴自弃。陶筒、竹筒的好处是透气,炊的过程可排出多余水气,滋味才会好。
美味的“猪血糕”先决条件自然是猪血要绝对新鲜,好吃的关键在于成品的口感香滑,柔软而饱含弹性、嚼劲。目前坊间大部分的“猪血糕”不似此图,而是多批自工厂,面貌模糊。
“菜包”也是,所有好吃的菜包皆遵循古法制作,都带着木讷质朴的表情,正正经经磨米制皮,严选材料再仔细爆香,绝不胡乱添加化学调味料。

1-筒仔米糕

2-制作好的肉臊
克勤克俭
台湾小吃皆带着克勤克俭的表情,诸如“糕渣”就是节俭惜物的风味小吃,它源于经济贫困的年代。起初,宴席结束后,留下一些鸡肉、猪肉、虾等“菜尾”,先民将这些残羹冷炙混合太白粉、玉米粉,熬煮成胶状,再裹粉油炸,竟变身为另一种食物。
“油葱粿”也是一种台湾的老食物,堪称消失中的传统美味,表现小吃中的老灵魂。台菜中的“鸡卷”当以闽南语发音,“鸡”与“多”同音,意谓多出来的一卷,将祭祀后没用完的猪肉、剩菜剁碎,调味,以腐皮包卷,入油锅炸熟。
“菜尾汤”即杂菜汤,有一种特殊味道,老台湾的味道,广纳多种熟食再加以烩煮,杂味纷呈又融为一体;菜尾,闽南语意谓吃剩的菜肴。台湾的菜尾汤源自“办桌”,从前请人外脍,筵席结束后,主人会将全部剩菜倒入大桶中。在贫穷的年代,那些宾客没吃完的剩菜不会拿去喂猪,而是分装在塑料袋里,私下送给亲朋邻舍,带回家烩煮,竟饶富滋味。我小时候最欢喜吃“菜尾”,好像什么东西都在里头了,特别下饭,运气好还能捞到珍贵的食物,像零星的鱼翅、干贝。“四臣汤”是穷人的补品,汤里的中药材和那些猪内脏都很便宜。穷人需要滋补,穷人也往往缺乏滋补;贫穷的时候用美味进补,感情特别深刻。很多台湾人小时候都吃过妈妈煮的四臣汤,每一追忆不免是盈眶的眼泪。
“鸭赏”是昔日台湾人跟恶劣环境斗争的意外成品,亦是珍惜福分的产物。兰阳平原多溪涧隰地,冬山河尚未截弯取直前,每逢豪雨辄泛滥成灾,不可思议的是频密的水灾,竟还开垦出数百顷的看天田。台风季,稻穗若来不及成熟抢收,被水患摧毁的米谷,则用来养鸭,早期有些养鸭人家赶鸭子到淖田里饲养,鸭群嘎嘎在淖田间俯仰觅食,格外婀娜多姿,其粪便又变成有机肥,滋润了田地。
接受即能超越。大规模的养鸭产业,若生产过剩,养鸭人家以烟熏保存,即成鸭赏。制法相当费时费工:整治干净的光鸭用竹片撑开成扁平状,抹上粗盐、胡椒等调味香料,腌渍一整天,以木炭烧甘蔗皮熏烤致熟;待甘蔗的甜气渗透入鸭肉,再剔除骨架,风干。鸭赏盛产于每年秋末春初,东北季风强劲时,成品表皮呈橘红色,外貌油亮艳丽,风味芳醇,可零食可宴客可下酒佐餐,通常凉拌吃,也适合蒸炒,当然也可以搭配其他材料烹调,我想象它用来炒饭会非常可口。

1-制作中的油葱粿
“梅干扣肉”则是北台湾客家族群的美食标志。客家菜肴中广泛使用的酸菜、覆菜、梅干菜皆由芥菜制成,那是在保鲜困难的年代所发明,期能长期保存这些芥菜。芥菜放入大桶里腌渍,压紧密封,大约一个半月之后即成酸菜。酸菜经过再干燥处理,并添加调味料,即是梅干菜。

2-凉拌鸭赏

3-梅干扣肉
在过去的掌心中
古早味常展现朴素美、简单美。简单,即是猪血糕的美感特征,也是生活的艺术,不矫饰、不包装、不过度加工,透露一种质朴憨厚的美学手段,可当点心,可作菜肴,又可取代主食,是蓝领美食的典型之一。因此吃猪血糕少了正经八百的身段,一支猪血糕在手,可以享受边走边吃的快感。有些东西边散步边吃,是很痛快的。人民社会地位越高,吃东西时越拘谨越讲究礼仪,这种无形的枷锁,固然较不妨碍他人的观瞻,却也压抑了自己的乐趣。
“福州面”表现为朴素美学,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美是一种单纯的美感,摒除一切多余的东西,它让累赘和啰唆显得庸俗。福州面的朴素是一种自然美,带着谦逊、低调的性格,潜沉中似乎有几分孤独感,又仿佛透露出淡泊人事而亲近自然的感悟。
“大肠包小肠”最基本的要求是肠衣须采用天然新鲜的猪大肠。有人卖大肠包香肠,自作聪明在大肠里加入酸菜、泡菜、腌姜片、葱花、萝卜干、小黄瓜丝、花生粉、芫荽,弄得大肠鼓胀,香肠根本无容身之地,咬一口,那些添加物就掉落满地。那些添加物的味道又彼此扞格,完全干扰了大肠和香肠的本味;何况,若天气稍暖,酸菜和小黄瓜容易腐败。尤有甚者是将糯米肠、香肠剪段,加入各种配菜,形式已荡然无存,又淋上酱汁,如甜辣酱、黑胡椒酱、泰式辣酱、芥末酱、咖喱酱;无论大肠或小肠,口味都已不轻,何必多此一淋?搞得糯米肠、香肠很神经质的样子。最要紧的是大肠、香肠的合奏,最多加一点酱油膏和大蒜,实不宜乱加卖弄。
又如肉粽,粽子之味以米饭挂帅,蒸煮的火候存乎经验,质量差的往往外表煮烂了,里面还有未全熟的米粒。此外,有人常大量添加馅料,搞得米饭沦为点缀,实不足为训。吾人皆知奢华不等于美,粽子的性格朴素,拼尽全力把想得到的山珍海味往里面塞,很多材料又彼此抵触,实在很多余。
白萝卜排骨汤的性格相当纯朴、简单,缺乏自信的厨师掌勺总唯恐材料、调料不够多,矫揉造作地在萝卜排骨汤中添加多种配料如香菜、玉米、山药、冬菜,像一首意象乱窜的诗,看起来华丽绚烂,却没头没脑,未能显现一个总体效果。尤有甚者,呆厨煮排骨汤竟胡乱掺入八角、红枣、枸杞、香菇。我们都在过去的掌心中,无论小吃摊或餐馆,我们信赖的,往往是那些经营数十年的老招牌,历经时间的淘选、考验仍屹立着,质量肯定不差。

1-台中大甲区的镇澜宫

2-台南的天后宫

3-台南的花园夜市
台湾小吃大抵以寺庙为中心而发展,先民移垦台湾,往往是独自漂洋过海,离乡背井的人不免缺乏安全感,加上当时医疗水平落后、治安不靖,更强化了神鬼崇祀的心理。他们通过祭品,祈求神鬼庇佑,香火渐旺,庙埕乃成为市集,庙前小吃历代相传,蒂固为人心依赖的老滋味,炉火旺盛。以小吃闻名的台南市到处是庙宇道宫,小吃乃围绕着这些寺宫集中,诸如祀典武庙、大天后宫、开基灵佑宫、水仙宫、普济殿、保安宫、北极殿、天坛……此外,诸如基隆奠济宫前,金山开漳圣王庙前;台北的天师宫、妈祖庙附近的延三夜市,万华龙山寺附近,规模庞大的士林夜市亦是发展自慈诚宫,景美集应庙一带;新竹城隍庙前,大甲镇澜宫附近,鹿港天后宫、龙山寺周围……
小吃几乎都是路边摊起家,即使已经拓展为颇具规模的店面,犹带着路边摊性格。我们品味一道古老的菜肴,仿佛在品味一段逝去的岁月,一段令人怀念的历史痕迹。

台南的花园夜市
农业、畜牧业、养殖业
其实,台湾不仅小吃闻名,大吃也相当出色,有些前瞻的经营者,勠力改善服务、用餐环境、卫生条件。支撑台湾美食的更有农业、畜牧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他们展现了老老实实的美学手段,如“自然猪”“禾鸭米”“天籁鸭”。
这几年台湾产制了不少杰出的蜜香红茶,诸如台东鹿野“阿荣自然农园”、花莲瑞穗“嘉茗茶园”、三峡“天芳茶行”、南投“璞隽”等,皆使用有机耕作、生物用药,以诚恳的态度和土地交往。
阿荣的农园在鹿野龙田小区,采秀明农法,这是一种严格的自然农法,追求生态平衡,主张不施肥、不施农药,仿自然耕作方式;断言肥料会污染土壤并削弱其生产力,以此法栽培的农产品,比用惯行农法生产的味道好。
连续假日的早晨,我进到书房,拆开朴拙的包装袋,见条索硕大,一叶一叶,不修边幅的样子。那茶汤太让人惊艳了,啜饮一口,像忽然置身森林原野中,宁静,辽阔,又那么亲切,温柔地抚触感官,仿佛大自然在耳畔低语,予人珍贵感和幸福感。那茶汤是如此醇厚,深刻,喉韵悠扬,像长期吸纳了山海的灵气,叫人满心欢喜。没想到一壶茶竟能打开窗扉,迎接好风好阳光。可见和土地搏感情,疼惜环境,耐心培养土地的活力和能量,土地乃回馈予好茶。这委实是理想的台湾农业愿景。
宜兰寒溪村“不老部落”亦采自然农耕法,不仅鸡鸭鹅放山,蔬、果、小米也都远离农药和化肥。像部落里的野育香菇,用古早的方法培育,所需时间数倍于人工催生的香菇,论外貌气质,论口感芳香,都远非药物所催生的俗菇所能望其项背。那是一眼就令人雀跃的食物,现采现烤,一辈子都难忘的多汁美味。部落所生产的小米酒自然迷人,只有优质的小米才能酿出优质的小米酒,他们以数年时间耐心培育出最佳品种,用古法酿造,百分之百小米酿制三个半月而成。
“自然猪”是台湾肉品运销合作社创立的品牌,从饲养、屠宰到销售,严格管制猪的成长状态和疫苗接种,详细记录饲料配方,等于猪有了身份认证。无抗生素残留、绝无磺胺剂、无荷尔蒙,保证为210日龄成熟猪,经农委会和动物科技研究所双重认证,确保每头猪只安全健康。自然猪的出现,意味着优质的肉品和合理的消费机制,“自然猪”定位自己,也定位别的猪肉。

1-台东鹿野的景色

2-不老部落
吴郭鱼是台湾最多的养殖鱼,量多价贱,因为有顽固的泥土味,一直上不了大餐馆台面。怎么办?北台湾的鱼市场,随处可见活蹦乱跳的吴郭鱼,拒食不免辜负了养殖业的贡献,吃了又满嘴泥巴。李旭倡深谙“近墨者黑”的古训,先改善鱼生长的环境质量:以水泥建筑鱼塭,水泥地上铺石头,不使惹烂泥。接下来改善水质:引山上水源注入鱼塭,并从另一端排出,使鱼塭恒保活水流动的状态。最后是改善鱼的伙食:舍弃一般饲料,改采豆饼喂养;当鱼长大,换到室内的小水池,改用碎米煮饭喂养。他养出来的吴郭鱼迥异于市面上习见的黑色,而是体色偏白带着红纹,体格健壮,外表清新美丽,诱人亲近。英雄不怕出身低,这样的鱼简直像一则励志故事,无论如何烹调都很动人。
台湾“黑龙”“瑞春”是我欣赏的酱油公司,老老实实以黑豆酿造,日曝120天以上,制程达四至六个月。我曾去民雄采访“黑龙荫油”工厂,了解洗豆、浸豆、蒸煮、制曲、翻曲、洗曲、闷曲、下缸、日曝、压榨、过滤、调煮等繁复的制程,真是一段漫长的路程啊。好汉不怕事来磨,我需要这样的励志故事。
近几年爆发的黑心食品,令台湾这块美食招牌快速褪色。然则危机即转机,精致饮食文化是台湾餐饮业的出路,俗谚“打断手骨颠倒勇”。打掉重练是可行的。我梦想将台湾改变成全球最迷人、最具规模的有机农场,所有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皆有机操作,摆脱食物链的工业逻辑,恢复到生物学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