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黄帝
轩辕出自有熊之国①。母曰昊枢②,以戊己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时有黄星之祥③。考定历纪④,始造书契。服冕垂衣⑤,故有衮龙之颂⑥。变乘桴以造舟楫⑦,水物为之祥踊⑧,沧海为之恬波⑨。泛河沉璧⑩,有泽马群鸣⑪,山车满野⑫。吹玉律⑬,正璇衡⑭。置四史以主图籍⑮,使九行之士以统万国。九行者,孝、慈、文、信、言、忠、恭、勇、义。以观天地,以祠万灵,亦为九德之臣⑯。
【注释】
①轩辕:我国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史记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皇甫谧《帝王世纪》:“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汉书·古今人表》张晏注与前说不同。张晏注曰:“黄帝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有熊之国:古国名。《史记索隐》:“《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有熊之地在今河南新郑。
②昊枢:古代传说为黄帝之母。黄帝之母曰昊枢的说法仅见本书,与他本不同,不知何据。《竹书纪年》及《史记正义》均谓黄帝母曰附宝。《竹书纪年》卷上:“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黄帝……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③黄星:黄色的星,中国古代认为是祥瑞之兆。《竹书纪年》卷上:“(曰黄帝)二十年,景云见……有景云之瑞。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
④历:即星历。《史记·历书》:“黄帝考定星历。”《史记索隐》:“按《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⑤服冕垂衣:指黄帝以天子之位治理天下。《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戴。冕,中国古代天子、诸侯及达官显宦戴的礼帽。后专指帝王的皇冠。
⑥衮(gǔn)龙:天子礼服,上画卷龙,故称衮龙。徐幹《中论·治学》:“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
⑦桴(fú):小竹筏或小木筏。《易·系辞下》曰黄帝、尧、舜“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⑧祥踊:亦作“翔踊”,即疾游腾跃。
⑨恬波:平息波澜。
⑩泛河:即乘坐小船漂浮在河面之上。沉璧:《路史·余论》“沉璧”条引《符瑞图》云:“黄帝轩辕氏东巡,省河过洛,又沉握视,将加沉璧。集历呈臻,皆临诸坛。河龙负图,出赤文象文以授命。”指获得符瑞。
⑪泽马:川泽所出之马。古人认为是象征祥瑞的神马。《孝经援神契》:“王者德至山陵,则景云见,泽出神马。”《文选·张平子<东京赋>》:“扰泽马与腾黄。”李善注引《阴嬉谶》曰:“圣人为政,泽出马。”
⑫山车:传说帝王有德,天下太平,则山车出现,古代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山出器车。”孔颖达疏引《礼纬斗威仪》:“‘其政太平,山车垂钩。’注云:‘山车,自然之车;垂钩,不揉治而自圆曲。’”
⑬玉律:玉制的标准定音器。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的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则依以为准。分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合称十二律。因律有十二,故古人又以配十二月,并用吹灰法,以候气。《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晋书·律历志上》:“又武帝太康元年,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亦得玉律。则古者又以玉为管矣。”
⑭璇衡:亦作“璿衡”,是璿玑玉衡的简称。璿玑玉衡为古代玉饰的观测天象的仪器,相当于后世的浑天仪。《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⑮四史:相传为黄帝时的四个史官:沮诵、仓颉、隶首、孔甲。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类》:“四史:沮诵、仓颉、隶首、孔甲。”注:“黄帝四史官。”
⑯九德:中国古代指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质。九德内容,说法不一。《书·皋陶谟》:“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逸周书·常训》:“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译文】
黄帝出生在有熊国。他的母亲名叫昊枢,因为黄帝出生在戊己之日,所以凭借土德称王。当时有黄星高悬的祥瑞之兆。黄帝考查制定历法纪年,开始创造文字。黄帝居天子之位,戴冠冕,垂衣裳而天下大治。因为黄帝的礼服上画着衮龙的图案,所以后人才有“衮龙之颂”。轩辕黄帝改造竹排木筏制成船只,水中的鱼儿为之疾游腾跃,大海为之恬静无波。泛舟河面之上,沉玉璧获得符瑞。象征吉兆的泽马成群嘶鸣,有祥瑞之兆的山车遍布郊野。黄帝让乐师吹奏玉制的定音器校订音律,调正观测天文的浑天仪,让沮诵、仓颉、隶首、孔甲四位史官掌管图书典籍,派具有九行之德的贤士统辖天下。九行指孝、慈、文、信、言、忠、恭、勇、义九种品德。黄帝让他们观天察地,祭祀神灵,也称他们为具有九种优良品德的贤臣。
薰风至①,真人集②,乃厌世于昆台之上③,留其冠、剑、佩、舄焉④。昆台者,鼎湖之极峻处也⑤,立馆于其下。帝乘云龙而游。殊乡绝域,至今望而祭焉。帝以神金铸器,皆铭题。及升遐后⑥,群臣观其铭,皆上古之字,多磨灭缺落。凡所造建,咸刊记其年时,辞迹皆质。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⑦,先列珪玉于兰蒲席上,燃沉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沉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⑧。事出《封禅记》。
【注释】
①薰(xūn)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览》:“东南曰薰风。”
②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埼,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③厌世:厌弃世俗生活,指得道成仙。《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
④舄(xì):鞋。《史记正义》引《列仙传》曰:“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本书记载与此不同。
⑤鼎湖:地名。在今河南阌乡南荆山之下。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
⑥升遐:升天。谓死亡。闻一多《神仙考》一文说:“据此,则‘遐’当读为‘煆’,本训火焰,因日旁赤光,或赤云之似火者谓之霞,故又或借‘霞’为之。”
⑦百辟:诸侯。《书·洛诰》:“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孔传:“奉上谓之享。言汝为王,其当敬识百君诸侯之奉上者,亦识其有违上者。”《文选·张平子〈东京赋〉》:“然后百辟乃入,司仪辨等,尊卑以班。”薛综注曰:“百辟,诸侯也。”
⑧华戎:汉族和少数民族。华,汉族。我国古称华夏。戎,戎羌。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戎。
【译文】
和暖的风吹来,得道成仙的真人聚集在天庭,于是黄帝开始厌弃人间的世俗生活,他在昆台山上得道成仙,留下了他的帽子、宝剑、佩饰、鞋子在人间。昆台是鼎湖山最险峻的地方,黄帝在鼎湖山的险峰下建造馆舍。他乘云驾龙游玩。遥远的仙乡殊域,人们至今还到鼎湖山下拜望、祭祀黄帝。黄帝在位时,用神奇的金属铜铸造器物,在器物上都刻上铭文。等到黄帝升仙之后,群臣观看这些铭文,都是上古的文字,其中很多都消失湮灭、残缺不全了。凡是黄帝铸造的器物,都刊刻记录其产生的年代和具体时间,这些铭文文辞都很质朴。黄帝诏令诸侯、群臣接受德行教育,先让他们把珪玉排列在香草编制的席子上,点燃沉香木、榆木制作的香料,捣碎各种珍宝使之成为碎屑,用沉香木、榆木的胶调和珍宝碎屑成为泥状,涂抹在地面,来辨别尊和卑、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位分。该事出自《封禅记》。
帝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剑①,旦游洹流②,夕归阴浦③,行万里而一息。洹流如沙尘,足践则陷,其深难测。大风吹沙如雾,中多神龙鱼鳖,皆能飞翔。有石蕖青色④,坚而甚轻,从风靡靡,覆其波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其地一名“沙澜”,言沙涌起而成波澜也。仙人宁封食飞鱼而死⑤,二百年更生,故宁先生游沙海七言颂云:“青蕖灼烁千载舒⑥,百龄暂死饵飞鱼。”则此花此鱼也。
【注释】
①帝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剑:风后,相传为黄帝大臣。《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裴骃《史记集解》引郑玄曰:“风后,黄帝三公也。”张守节《史记正义》:“四人皆帝臣也。”常伯,周朝官名。《文选·陈太丘碑文》注引环济《要略》曰:“侍中,古官。或曰风后为黄帝侍中,周时号曰常伯,秦始复故。”“常伯”疑即“常先”之讹。
②洹(huán):即洹山,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北山经》:“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
③阴:指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浦:水滨。
④蕖(qú):即芙蕖,荷花的别称。
⑤宁封:亦称“宁封子”,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仙人。《列仙传》:“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
⑥灼烁:形容光彩鲜明的样子。舒:伸展。
【译文】
黄帝让他的大臣风后背着书囊,常伯扛着宝剑,早晨在洹山的流沙之地巡游,晚上回到南面的水滨,游行万里才呼吸一次。洹山的流沙好似轻沙细尘,脚踩上去就会陷进去,深度难以探测。大风吹起的细沙像烟雾,其中有许多神龙鱼鳖,它们都能飞翔。还有深绿色的石荷花,这种荷花形体坚实而轻盈,荷叶随风摇摆,覆盖在沙波之上。石荷花的一根花茎上有一百片叶子,一千年开一次花。这个地方也叫“沙澜”,是说风沙涌起形成沙浪。据说仙人宁封吃了沙中的飞鱼就死了,二百年后又转世再生,所以宁先生游沙海时写了一首七言诗赞颂说:“荷花鲜艳千年一盛开,飞鱼为食暂死百年而复生。”说的就是这里的花,这里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