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现代物流管理的概念
一、物流的起源
一般认为,物流活动是从配送与后勤管理中演变形成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犹尼利弗的商人哈姆勋爵成立了一个“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的手中。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物流活动最早的文献记录。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中的“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21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market distribution”指的是商流,时间或空间的转移指的是销售过程的物流。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
日本于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术语。在使用物流这个术语以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有关的各项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1956年,日本生产性本部派出“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由早稻田大学教授宇野正雄等一行7人去美国考察,弄清楚了日本以往叫做“流通技术”的内容,相当于美国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实物分配)的内容,从此便把流通技术按照美国的简称,叫做“PD”。从而“PD”这个术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中五年计划制定小组成员平原谈到“PD”这一术语时说,比起来,叫做“PD”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一术语,简称为“物流”。
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空间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我国使用“物流”一词始于1979年。1979年6月,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和使用“物流”这一术语。但当时有一段小的插曲,商业部提出建立“物流中心”的问题,曾有人认为“物流”一词来自日本,有崇洋之嫌,便改为建立“储运中心”。其实,储存和运输虽是物流的主体,但物流有着更广泛的外延,而且物流是日本引用的汉语,物流作为“物的流通”的简称,提法既科学合理,又确切易懂。因此,不久仍恢复称为“物流中心”。1988年我国台湾地区也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1989年4月,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召开,“物流”一词的使用日益普遍。
关于物流活动的内容,王嘉霖等人认为,物流活动可分为以下几种:①企业内物流(微观物流)。指原材料采购,临时性存放工序内、车间内、专业厂内以及它们之间的半成品、成品搬运到成品库的活动过程,仓库作业的入库、验收、存储保管、调拨、发放等。②企业外物流。即分销物流。③社会物流(大物流)。李振认为,物流活动可分为以下几种:①生产物流。指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品在工厂范围内的流动。生产物流贯穿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全过程。②供应物流。指为保证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通过采购行为使物资从供应单位流转到购物单位所形成的物流。它与生产物流的输入端相连接。③销售物流。指在销售过程中,产品从生产企业到用户之间的物流。
销售物流和供应物流是对同一企业而言的,对不同的企业,供应企业的销售物流即为购货企业的供应物流;此外,还有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
现在,欧美国家把物流称作logistics多于physical distribu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对军火等进行的战时供应中,首先采取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指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从此,后勤逐渐形成了单独的学科,并不断发展为后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和后勤分配(logistics of distribution)。后勤管理的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称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NCPDM)改名为CLM,即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其理由是,因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的领域较狭窄,logistics的概念则较宽广、连贯,具有整体性。改名后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logistics所做的定义是:“以适合于顾客的要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与其关联的信息,从产业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与保管,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对费用的相对效果’而进行计划、执行、控制。”
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不同之处在于,logistics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而且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这是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型的制造商往往把成品零部件的生产任务外包给其他专业性制造商,自己只是将这些零部件进行组装,而这些专业性制造商可能位于世界上劳动力比较廉价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不但与流通系统维持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生产系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这样,将物流、商流和生产三个方面联结在一起,就能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近年来,日本、美国的进口批发及连锁零售业等,运用这种观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又在原有定义的开头加上“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因此,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现在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存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过程。
以下是国外关于物流(logistics)的一些相关理解和解释。
(1)将物流定义为一种商业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转移及与之相关的支持活动,转移包括空间、时间的转移,仓储与库存、包装与分类等都是转移活动;而运费管理、用户代理、订单跟踪等则是支持活动。
(2)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渠道(physical channel)和交易渠道(transactional channel)的两维活动的统一(见图1—1)。
图1—1 物流渠道与交易渠道
(3)物流管理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实物配送功能性管理;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内部的物流功能集成;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的企业之间的物流外部的集成。
“logistics”一词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物流业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一个国家的市场开放与发展必然要求物流的开放与发展。随着世界商品市场的形成,从各个市场到最终市场的物流日趋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系统得以贯穿于不同的企业之间,使物流的功能发生了质变,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时,也为物流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一体化则意味着需求、配送和库存管理的一体化。所有这些,已成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方向。
二、物流的定义
根据《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建议》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
本书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供应链上各种物料(包括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服务及信息从起始点到终点流动过程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的总称;它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有机结合,为供应链管理提供支持,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
各国对物流的定义虽然表述不同,但是都包含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物流产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为了全面实现某一个战略、目标或任务。换言之,物流管理的目标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
(2)物流是一个空间上的物理性移动过程,存在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并且从起点到终点的物理性移动过程包括装卸、运输、供应、仓储、采购等几个基本环节。
(3)物流过程中移动的主体是货物及与之相关的信息。这里,货物包括原材料、零部件、中间过程的库存及产成品,相关信息包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必需的各种单证、消费者需要的各种信息和物流活动管理者需要的各种信息。
(4)物流是一种管理活动,必须进行恰当的计划、实施与控制,以确保物流过程中各个环节功能最优化,保证物流过程的有效性。
(5)物流管理的分析方法,是将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物流分析的方法,就是充分考虑到这种互动关系,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如一个企业的储运部门运作出现问题,其根本原因可能不在该部门内部,而有可能是生产部门或销售部门的问题所造成的,这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6)加强物流管理是对企业或供应链进行整体优化。由于在企业或供应链中存在上述互动关系,物流管理在进行优化时就强调要注意避免局部最优而造成总体次优的情况。典型的例子就是运输与仓储成本的相互关系。过分地强调节约运输成本可能造成库存及仓储成本的增加,特别是目前在企业经营遍及全球、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其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总成本的增加。
典型的物流系统包括如下活动:
(1)运输(transportation);
(2)存储(warehousing and storage);
(3)包装(packaging);
(4)物料搬运(material handling);
(5)订单处理(order processing);
(6)预测(forecasting);
(7)库存控制(inventory control);
(8)采购(purchasing or procurement);
(9)零件和服务支持(parts and service support);
(10)客户服务(customer service);
(11)退货处理(return goods handling);
(12)废弃物处理(salvage and scrap disposal);
(13)工厂和分销中心选址分析(plant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location analysis);
(14)其他活动。
三、物流观念和学说
(1)“商物分流”说。这是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所谓商物分流,是指流通中两个组成部分——商业流通和实物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
(2)“黑大陆”学说。著名的管理学权威P. E.德鲁克曾经说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学说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3)“物流冰山”说。这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在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其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以下的是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
(4)“第三利润源”说。“第三利润源”说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一是资源领域,二是人力领域。在这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开始被人们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
(5)“效益悖反”说。效益悖反是物流领域中很普遍的现象,也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例如,包装问题。包装方面每少花一分钱,这一分钱就必然会转到收益上来,包装越省,利润则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如果节省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造成了大量损失,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
(6)“成本中心”说。物流在整修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主要不是为搞合理化、现代化,主要不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
(7)“利润中心”说。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非但如此,对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活动。物流的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利润源”。
(8)“服务中心”说。它代表了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学者对物流的认识。这种认识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消耗、降低成本或增加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9)“战略”说。这是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学术界和产业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认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操作性任务。应该说,这种看法把物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企业的战略是什么呢?是企业总体的生存和发展。物流会影响企业总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在哪个环节做得合理一些和节约多少成本的问题。
四、现代物流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内涵
现代物流管理(modern times Logistics)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则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
1.现代物流管理内涵的四个主要方面
(1)现代物流管理是一个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的过程,突出过程意识。
(2)现代物流管理的客体包括有形产品(商品),无形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
(3)现代物流管理系统需要进行管理的两项主要活动是流动和信息。
(4)客户向供货商进行的反向流动也是现代物流管理的一部分。
2.现代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
(1)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存储、装卸、配送等环节的管理。
(2)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六大要素管理。
(3)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
(二)现代物流管理的主要特征
现代物流管理主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发货、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有如下特征:
1.反应快速化
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间隔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2.功能集成化
现代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
3.服务系列化
现代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巨大的现代物流站场,除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现代物流服务在外延上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则提高了以上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4.作业规范化
现代物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与考核的动作。物流自动化课方便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与追踪,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管理和监控水平。
5.目标系统化
现代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处理好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物流活动与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求单个活动的最优化,但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6.手段现代化
现代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销售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标准的现代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范围越广,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得到普遍应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系统运用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通讯、射频识别装置(RF)、机器人,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DOD)为在前南地区执行维和行动的多国部队提供的军事物流后勤系统就采用了这些技术,其技术之复杂与精坚堪称世界之最。
7.组织网络化
随着生产和流通空间范围的扩大,为了保证对产品促销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现代物流需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速、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形成快速灵活的供应渠道。分散的物流单体只有形成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生产与流通的需要。
8.经营市场化
现代物流的具体经营采用市场机制,无论是企业自己组织物流,还是委托社会化物流企业承担物流任务,都以“服务—成本”的最佳配合为总目标,谁能提供最佳的“服务—成本”组合,就找谁服务。国际上既有大量自办物流相当出色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例子,也有大量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例子,比较而言,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已经占到主流,即使是非社会化、非专业化的物流组织也都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
9.信息电子化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物流过程的可见性(Visibility)明显增加,物流过程中库存积压、延期交货、送货不及时、库存与运输不可控等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物流商、批发商、零售商在组织物流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10.管理智能化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物流管理由手工作业到半自动化、自动化,直至智能化,这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智能化是自动化的继续和提升,因此可以说,自动化过程中包含更多的机械化成分,而智能化中包含更多的电子化成分,如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软件等。
(三)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一般认为,供应链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那么,物流管理很自然地成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价值分布来考查。表1—1为供应链的价值分布。不同的行业和产品类型,供应链价值分布不同,但是可以看出,物流价值(采购和分销之和)在各种类型的产品和行业中都占到了整个供应链价值的一半以上,而制造价值不到一半;在易耗消费品和一般工业品中,物流价值所占的比例更大,达80%以上,这充分说明物流管理的价值。供应链是一个价值链的增值过程,有效地管理好物流过程,对于提高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1—1 供应链上的价值分布
从传统的观点看,物流对制造企业的生产是一种支持作用,被视为辅助的功能部门。一方面,由于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即从大批量生产转向精细的准时化生产,这时的物流,包括采购与供应,都需要跟着转变运作方式,实行准时供应和准时采购等;另一方面,对顾客需求的及时响应,要求企业能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送到用户的手中,以提高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企业的物流系统具有和制造系统协调运作的能力,以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适应性。因此,物流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连续性的问题,而是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1)创造用户价值,降低用户成本;
(2)协调制造活动,提高企业敏捷性;
(3)提供用户服务,塑造企业形象;
(4)提供信息反馈,协调供需矛盾。
要实现以上几个目标,物流系统应做到准时交货,提高交货的可靠性,提高响应度,降低库存费用等。现代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快速传递与反馈市场信息,不断沟通生产与消费的联系,提供低成本的优质产品,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提高用户满意度。因此,只有建立敏捷而高效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才能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供应链管理是提升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物流管理又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能力的主要构成部分。
(四)现代物流管理面临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和传统企业的物流管理在意义和方法方面有所不同。由于企业经营思想的转变,为保证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同步化、并行化运作,实现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物流系统管理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主要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快速、准时交货的实现问题;
(2)低成本、准时的物资采购供应策略问题;
(3)物流信息的准确输送、及时反馈与共享问题;
(4)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问题;
(5)供需协调,供应链实现无缝连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