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他的作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老舍属于哪一旗?待考。是满洲人?还是汉军旗?也不清楚。

既是旗人,祖上当然是跟着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的“从龙之士”,但是到了清末,他家里和很多穷旗人一样,都成了破落户。

老舍的父亲是保卫皇城的“护军”[17],每月关三两饷银,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

护军的任务除了站岗之外,就是皇上出巡的时候,赶赶老百姓。他们平日缺乏训练,配备的武器是当时已经落伍了的“抬枪”[18],至于作战经验就更谈不到了。

没想到庚子那年(一九〇〇年)闹义和团,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老舍的父亲守土有责,把住北长街一家粮店抵抗,老式的抬枪当然敌不过洋枪洋炮,就活活地被烧死,殉了大清朝。虽说是为国捐躯,可也没有恩谥“忠愍”什么的,因为他不过是个“武弁”。

联军占领了北京之后,老舍在《〈神拳〉后记》[19]有过这么一段描写:

……我们的炕上有两只年深日久的破木箱。我正睡在箱子附近,文明强盗又来了。我们的黄狗已被前一批强盗刺死,血还未干。他们把箱底儿朝上,倒出所有的破东西。强盗走后,母亲进来,我还被箱子扣着。我一定是睡得很熟。要不然,他们找不到好东西,而听到孩子的啼声,十之八九也会给我一刺刀。一个中国人的性命,在那时节,算得了什么呢!况且,我又是那么瘦小、不体面的一个孩子呢!

老舍父亲死后,没有抚恤金,三两纹银的饷也没了。他母亲就挑起一家生活的重担。那年老舍才三岁。

也是在《〈神拳〉后记》里,老舍描叙了当时的情况:

……母亲当时的苦痛与困难,不难想象。城里到处火光烛天,枪炮齐响,有钱的人纷纷逃难,穷苦的人民水断粮绝。父亲是一家之主。他活着,我们全家有点老米吃;他死去,我们须自谋生计。母亲要强,没有因为悲伤而听天由命。她日夜操作,得些微薄的报酬,使儿女们免于死亡。在精神状态上,我是个抑郁寡欢的孩子,因为我刚一懂得点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

以后的生活,他在一篇《贺年》[20]的文章里回忆说:

……记得当初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家里很穷,所以母亲在一入冬季就必积极劳动,给人家浆洗大堆大堆的衣服,或代人赶作新大衫等,以便挣到一些钱,作过年之用。

姐姐和我也不能闲着。她帮母亲洗、作;我在一旁打下手儿——递烙铁、添火,送热水与凉水等等。我也兼管喂狗、扫地,和给灶王爷上香。我必须这么作,以便母亲和姐姐多赶出点活计来,增加收入,好在除夕与元旦吃得上包饺子!

老舍在很多文章里追忆他幼时的穷困。由于环境的熏染,他对于北京的穷人和小市民了解得特别深刻,在他的作品里,也以描写这些人物最成功。

北京小市民的特点是本分、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适当的情形下也帮助别人。做事任劳任怨,但无进取心。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惊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恶。老舍具备了这些特性。

有人说北京人都“<骨泉>”(读“松”,第二声)[21],也有道理。历来的造反、革命,都没北京人的份儿,更不用说叱咤风云了。往好里说是“有修养”,其实就是没出息。老舍在“<骨泉>人”之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了。

老舍在很多书里都以“北京<骨泉>人”做主角,描写得也确是入木三分,因为他自小在那种环境里长大,而且自己也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