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来自宁波的数据和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旅游业转型升级

1.服务业转型升级

一般认为服务业是指从事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主要包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仓储和邮政业,租赁业,金融业,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业是沟通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一种特殊产业,这种产业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发展起来的。陆华(2015)认为,服务业转型升级这一说法的本质就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即在服务业中由现代服务业取代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地位。转型是指服务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即由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的服务业向资本密集、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服务业转变。升级是指通过采用新技术、新业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实现其现代化。

关于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一般是指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陈灏(2013)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具有“三高”和“三新”的特点,“三高”即现代服务业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三新”是指现代服务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运用大量新技术、形成许多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其中涉及大量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首先服务业不是单纯依赖自身发展,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服务业建立在工、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没有工、农业,服务业就缺乏服务对象。在工业化中期,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借助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使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带动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这是一个二者协同促进和融合发展的过程。

其次从现代服务业的功能来看,它应承担推动服务业自身升级和促进制造业转型这两个任务。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部门中脱离出来而逐步形成,并重新服务于制造业部门。因此服务业与工业相互融合发展,密不可分。

2.旅游业转型升级

前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2008)认为,旅游业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形态,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就是要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推进转型升级的基本思想是:要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为核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以推进集约型发展为重点,以提高旅游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魏九峰(2011)也认为旅游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托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需求为出发点,不仅仅通过创新企业管理经营方式,还要通过政府部门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引导和对旅游经济运行的监管,使区域整体的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旅游市场明显净化,游客满意度明显提高,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明显增强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得到全面体现的过程。李太光(2009)认为,产业转型即通过产业的内部调整实现产业内容、结构比例和性质上的转变以达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升级,即通过产业创新实现产业发展水平、规模和能级的提升达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根据旅游业结构特征,旅游业转型升级包含着结构性和功能性,两者都需要以旅游创新为推动力。李乔侨(2014)运用产业转型理论认为旅游业的转型具体包括旅游产业政策、产品结构、旅游企业、旅游营销、旅游服务等多方面的转型升级。

在对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文献综述中,吴儒练(2010)曾进行过较为系统的梳理,根据吴儒练的综述,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旅游行业转型升级、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旅游需求转型升级以及基于转型背景下旅游各个方面和体系研究这四个方面。

有关旅游行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中的饭店业和旅行社业。戴斌(2003)从中国饭店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借鉴国外饭店转型经验,论述了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国有饭店业、中国国有饭店的发展环境及中国国有饭店转型中的制度创新等内容。陈镇和谢朝武(2003)分析了“入世”后我国旅行社的现状,认为加入WTO将给旅行业带来多重影响,我国旅行业要发展,必须进行格局转型,包括经营行为、经营结构体系、管理模式、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转型,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宋子千和宋志伟(2008)指出,商务旅游的迅速发展对旅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产品市场的竞争迫使旅行社寻找新的市场空间,旅行社的企业资源则为其转型提供了基础。他们认为,为了成功地实现面向商务旅游的转型,旅行社必须和目标客户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必须将为客户的事务性活动提供服务作为产品核心,必须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旅游产品的转型方面,徐乐娜(2007)通过对旅游景点的考察,对传统民歌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以及传统民歌在当代社会的转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探究其转型的原因和意义。程琳(2008)运用西方休闲理论及旅游供需理论分析了桂林旅游产品转型过程中的背景,并应用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模型构建了旅游产品转型的动力模型,从政府政策的完善、桂林旅游产品系统的升级及开发模式的深化三方面探讨了桂林旅游产品转型期的发展策略。

对于旅游需求转型的研究,以张辉和厉新建(2005)为代表,从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的变化入手,分析了当前旅游需求格局,并提出了旅游需求的具体转型表现:一是旅游方式的转型,即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的转变;二是旅游动机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的转变;三是旅游者组织形式由团队旅游向散客旅游的转变;四是旅游产品形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刘运伟(2007)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对旅游需求转型做了系统性的研究,通过分析旅游需求转型的理论基础,为旅游需求转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在以转型为背景的研究方面,吴三忙(2005)研究了区域旅游集团的转型与变革,他认为,区域旅游集团的转型与变革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宏观方面而言,区域旅游集团怎样选择投资和发展策略,最终发展成为以旅游业中某一产业为主体的跨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其结构特征应为横向一体化;二是从微观方面而言,区域旅游集团通过转型与变革发展成为真正的现代化企业集团。谢贵安(2000)在《文化转型与旅游发展——对旅游建设中的五大关系的新思索》中指出,中国正处在急剧的文化转型时期,这一转型和过渡必然会使旅游文化出现新旧交错,所以在旅游建设中要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波(2007)认为,旅游业转型升级主要根据产业组织结构如国内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出境游的比重、市场供求关系、产业增长方式、产业空间布局、总体发展模式的转变而改变。而盛学峰等(2009)则认为市场经济和国际大环境,以及经营业态会是其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