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关中自然灾害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范围的界定

历史灾害学的研究注重时空特征,在“汉唐关中自然灾害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中,对时与空的界定较为明确。

(一)时间范围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范围为“汉唐时期”,其中的“汉”即西汉与东汉,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国至公元220年汉献帝让位于曹丕,共计422年。唐王朝自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至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共计290年。

(二)空间范围

“关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云:“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2]宋人宋敏求《长安志》引《关中记》云:“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谓关中之地。”[3]

本书所指“关中”是今天泛称的关中平原,即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东到潼关,西至宝鸡,东西长在300千米以上。从今天的行政区划看,大致为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五市所辖范围,是陕西省人口密集、工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俗称“八百里秦川”。

西汉中期,汉武帝为加强对京畿附近地区统治管理,将长安附近地区划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郡级行政区。《类编长安志》载:“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4]今天的“关中地区”与西汉行政区划中的三辅地区,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郡级行政区所辖地域范围虽有所出入,但基本吻合。为方便研究,本书不再将部分边缘地区增入或删减。因此,本研究在收集西汉关中地区自然灾害史料时,基本上以发生在西汉三辅地区为限,如图1-1所示。

图1-1 两汉时期关中地区政区图(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改绘)

在唐代,关中地区作为国都所在地,是李唐帝业的根本所在,地位非常重要。贞观元年(627),因山川形势,分天下为十道,关中地区属于关内道南部。开元二十一年(733),唐玄宗在贞观十道的基础上又划分全国为十五道,分出关内道南部都畿所在地为京畿道,下辖京兆府、华州、同州、岐州、邠州和商州一府五州地,关中地区属于京畿道辖区。唐代关中的地域范围与今天所谓的关中地区大致相同,包括今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和铜川市的南部。为叙述方便,同时受限于资料,本书不再将个别的边缘地区增入或删减,而是以唐代开元二十一年(733)后京畿道的辖区(除去商州)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唐代的关中地区的区域就可划定为当时的京兆府、同州、华州、岐州、邠州一府四州所辖地,如图1-2所示。

(三)历史时期关中地区自然概况

自然灾害与地质、气候、植被、水文状况有密切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历史时期关中地区的自然概况先作简要介绍。

1.地形地貌特征

关中地区亦称关中盆地,属渭河流域冲击形成的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带,整体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为400—500米。该地区北有北山与陕北黄土高原相隔,南有秦岭山脉与陕南秦巴山地相隔,构成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由于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关中地区大致与渭河断陷形成的槽形地堑相一致。又有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关中中部,因而可将其地貌细分为:中部渭河河流阶地区,即八百里秦川的主体部分;其北为渭北黄土台塬区,分布在渭河北岸及其支流中下游两岸的二级阶地上;其南为秦岭北坡山麓冲称洪积扇,众多的河流从秦岭流出,北注渭河,形成所谓的秦岭72峪。[5]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境内多山原,这种地貌特征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尚书·禹贡》对此云:“原隰底绩。”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为:“原,高平地也,隰,低下地也。”[6]据史念海先生研究,“原”是一种地势高亢而上面比较平坦的地方,关中山麓与河流两岸的高地一般都称为原,因此关中地区的原很多。[7]例如,长安附近的细柳原和鸿固原在西汉时期已见于史籍记载,其后有关“原”的记载更是频繁出现。“隰”是相对于原地势较低的地方,《诗经·终南山》云:“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可见,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原、隰纵横交错,并且较早就进行了农业开发。

图1-2 唐代关中地区政区图(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改绘)

2.河流水系分布特征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水系发达,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并且还有众多的湖泊泽沼,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气候趋干燥,多数湖泊泽沼已经消失。但河流水系分布并无太大变化。

关中水系分布的基本特征为:以渭河为东西流向的中轴线,发源于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的河流分别向南、向北流入渭河,形成了发达的水系。所谓“八水绕城”指的就是长安附近泾、渭、潏、涝、沣、滈、灞、浐八条主要河流。汉唐时期,统治者在关中地区又兴修了大量的人工河渠,使关中地区的水系更为发达。

由于关中盆地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整体呈V形状,河流的比降较大,水流急,且洪枯期水流量悬殊,对渭河的汇流也有迅疾和缓舒之别,因此在河流丰水或降水集中期,极易造成水灾的发生。

3.气候特征

今天的关中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地形、纬度、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关中地区是陕西境内秦岭以北最温暖的地区,年均气温在12°C—13°C,降水量为600—700mm,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但是,关中地区的降水量年际、季节分布不均,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这就容易诱发洪灾,或造成旱灾;冬春季节易出现雪、寒、风等自然灾害,历史时期与今天的状况相差不大。

因本研究主要探讨汉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在此简要说明汉唐时期关中地区的气候特征。

对于汉唐时期关中地区的冷暖变化,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朱士光先生认为,西汉前期,气候温暖,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C—2°C,年均降水量也多于现在,西汉后期,即武帝之后,气候开始转寒,东汉气候继续寒冷。[8]这与竺可桢先生关于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期的传统观点基本吻合。但陈业新在《两汉时期气候的历史学再考察》一文中指出证明西汉时期关中地区气候温暖,东汉趋冷的生物、物候等有关证据并不可靠,他认为西汉略冷,东汉稍暖,期间有多次波动,较之今天并无太大差异。[9]另有学者研究认为,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之间有紧密的关系,灾害高频发生时期对应为气候波动期。[10]

朱士光先生通过对关中地区的考古发掘、孢粉分析研究成果以及丰富的史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认为关中地区在唐前中期的气候为接近于亚热带的暖润气候,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C,年平均降水量也略多于现在,唐后期又转向寒冷干燥。[11]由此可见,唐代总体上气温较现今稍高,降雨量也较现今为多。由于关中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南面有高大的秦岭山脉阻挡,导致夏季季风很难到达,或是到达时已被严重削弱,降水量较东部沿海少。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异很大,冬春两季降水少,夏秋两季降水多,且多为暴雨形式。水旱灾害的发生与降水量的多少和密集程度密切相关,降水量少则极易造成旱灾,降水量多且相对集中则极易造成水灾。

4.土壤、植被特点

关中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南部,秦岭是其南侧的天然屏障和风尘堆积的边界。按《尚书·禹贡》的说法,历史时期关中地区的土壤主要为黄壤。黄壤是一种柔土,就是无块的土,主要是由黏土和细沙等混合而成的,不干燥,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也有其缺点,那就是土质疏松,易饱和,天气干燥时土壤水分流失快,在少雨季节易形成干旱,雨水过多时则迅速达到饱和状态,表层土壤极易受流水的冲刷、侵蚀。因此每遇暴雨,就会有严重的水土流失,易出现洪涝灾害。

对于关中地区森林植被状况,史念海先生作过详尽的论述。据史先生研究,秦汉以前,关中平原森林植被覆盖良好,有大片的森林,而且树种繁多,关中平原周围的丘陵、山地的森林更为繁盛。到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林木还不断受到称道,可是较大规模的林区却已很少见了。[12]森林植被被破坏,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必然影响关中平原局部区域的气候,从而使水、旱、蝗等自然灾害更易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