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术语的内容特性
一、客体
在术语学中,客体是可被感知或想象的任何对象。客观世界中的客体成千上万,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1)物质客体,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包括两小类:一是自然形成的客体,如“江”“河”“湖泊”等;二是人造客体,如“房屋”“汽车”“航天飞船”等。(2)抽象客体,它们是经过抽象、总结后形成的,如“重力”“频率”“人性”等。(3)假想客体,它们是通过想象形成的,如“美人鱼”“永动机”“太上老君”等。
客体是主体认识的结果,其形成的基础是属性。客体往往具有不同方面的属性。比如“树木”,具有物理属性(高度、粗细、硬度等)、化学属性(可燃性、毒性等)、生物属性(植物分类等)、功能属性(入药、建筑等)等。根据客体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属性分为共有属性和特有属性,前者是几个或几类客体所具有的共同属性,特有属性是某个或某类客体所有且有别于其他客体的属性。如“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共同属性是用种子生殖,“被子植物”的特有属性是有果皮,而“裸子植物”的特有属性是无果皮。
科学认识旨在探求客体的本质属性,即客体中有决定意义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往往也是科学客体命名的依据。比如冶金工业的“镀锡铁”“镀锌铁”,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各自的工艺流程,分别为镀锡、镀锌,这是两个术语命名的依据。但是,两者的通俗名称,“马口铁”“白铁”则是依据形状、颜色这样的物理属性命名的,物理属性并不是上述客体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相比,本质属性更为精确、稳定,但也更难把握。
二、概念
(一)概念的形成
术语学中的概念是特定语境或领域内客体的心理表示。概念分为一般概念和单一概念,前者称谓两个或多个客体,用术语表示,如“货币”“市场”“资金”等;后者称谓单个概念,用专名表示,如“银河系”“金星”“土卫三”等。
概念是由一组特征构成的,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概念的内涵是其反映客体的全部特征,概念的外延是与上述特征相对应的客体范围。概念的内涵越丰富,外延越小;反之,内涵越贫乏,外延越大。例如“洋流是大洋中海水沿一定流路流动的现象。”其中,“大洋中海水沿一定流路流动的现象”是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则是与上述内涵相对应的现象。与“洋流”相比,“暖流”的概念内涵“自暖水去向冷水区流动的洋流”更为丰富,外延反而越小。
概念的内涵同客体属性一样,概念的特征数量众多,差别较大。根据特征对于确定概念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前者通常反映客体的本质属性。概念的本质属性往往不止一个,例如“词典”这一概念的特征,可罗列如下:
概念的众多特征中,能将其与其他概念加以区分的特征称之为区别特征。“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特征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通常情况下,概念的区别特征由其本质特征充当。
(二)概念关系
术语学认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层级关系和非层级关系,前者可分为属种关系和整体部分关系,后者主要指各种联想关系。
属种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构成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除了具有共同特征以外,至少还有一个区别特征。例如“计算机”是“一种能运算数据的设备”,“模拟计算机”是“一种通过处理不断变化的量,比如温度,来解决问题的计算机”。与“计算机”相比,“模拟计算机”的区别特征是“通过处理不断变化的量来解决问题”。因此,“计算机”是属概念,“模拟计算机”是种概念,两者构成纵向垂直联系。此外,“模拟计算机”还与“混合计算机”“数字计算机”是并列概念,三者构成横向水平联系。上述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可用树形图表示如下:
整体部分关系是一种本体关系,构成整体部分关系的概念之间一个是整体,其他概念是其组成部分。例如“自行车”是一个整体概念,“车架”“前叉”“车把”“前后轴”“中轴”“脚蹬”“飞轮”“链条”“前后轮”“鞍座”“前后闸”等是部分概念。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支架状图表示如下:
属种关系是基于概念的逻辑相似性建立的,而整体部分关系是基于概念的位置相邻性建立起来的。种概念继承属概念的所有特征,并且包孕在属概念之中。因此,可以说“电子计算机是计算机”,但不能说“车架是自行车”。
联想关系是两个概念时间或空间上承接构成的,也叫链式关系。联想关系的类别繁多,包括:原材料——产品、操作——设备/工具、数量——单位、材料——特性、材料——状态、物质——特性、具体的物件——材料、具体的物件——形状、行动——目标、行动——地方/位置、动作——动作者等。概念之间的联想关系用双向带箭头的图解表示如下:
原材料——产品:“铝”↔“铝板”,“木材”↔“家具”,“面粉”↔“面包”,“石油”↔“燃料”,“水泥”↔“预制混凝土构件”,“黏土”↔“砖”等;
数量——单位:“长度”↔“米”,“频率”↔“赫兹”,“功率”↔“瓦特”,“压强”↔“帕斯卡”,“电流”↔“安培”,“信号”↔“字节”,“电阻”↔“欧姆”等;
操作——设备/工具:“射击”↔“步枪”,“防汛”↔“堤坝”,“采煤”↔“普采机组”,“排灌”↔“泵站设备”,“起重”↔“卷扬机”,“素描”↔“铅笔”等;
材料——特性:“涂料”↔“绝缘”,“食品”↔“安全”,“数据”↔“精确”,“信号”↔“稳健”,“包装”↔“适用”,“价格”↔“稳定”,“星体”↔“发光度”等;
动作——动作者:“发令”↔“裁判员”,“起诉”↔“律师”,“烹饪”↔“厨师”,“航天”↔“宇航员”,“良种繁育”↔“育种专家”,“手术”↔“医生”,“驾驶”↔“司机”等。
(三)概念体系
学科领域内的概念通过属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联想关系等组成一个整体,形成概念体系。基于以上某种概念关系类型可以构建概念体系,但通常情况下,复杂概念体系中会包含这三种概念类型。
学科领域的性质会对概念体系的性质产生影响。数学、逻辑学等“纯科学”的概念体系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更不同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概念体系。对于后两类科学来说,会出现几个概念体系共存的情况。以语言学来说,结构主义的概念体系同功能主义就有很大区别,甚至同属于结构主义的布拉格语言学、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丹麦语符学派的概念体系也有很大差别,而同属于美国语言学的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也各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因此,概念体系往往同某种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科学理论的变迁和更替可能会使某些概念得以保留,但与其相关联的概念体系本身会随着变化。概念系统一般是通过术语体系来表征的。
三、定义
(一)定义的类型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术语学中,区分以下两种基本类型的定义:内涵定义和外延定义。内涵定义是通过指明概念特征揭示其内涵的方式,包括属种定义、整体部分定义、联想定义三小类。
属种定义是被定义概念紧邻的或更高位的属概念与其处于同一属种概念体系中的并列概念的区别特征之和,即通常所说的“属+种差”式的定义。例如:“自由波是不受强制力作用的波动”,“风痱是中风所致失音不语的疾病”。在“自由波”“风痱”的定义中,“波动”“疾病”是属概念,“不受强制力作用”“中风所致失音不语”是种差。
整体部分定义先给出被定义概念的整体概念,再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中能独立执行程序,完成对数据和指令进行加工和处理的部分”,“舌叶指舌头紧接着舌尖的那一部分”。在“处理器”“舌叶”的定义中,“计算机系统”“舌头”是整体概念,“能独立执行程序,完成对数据和指令进行加工和处理的部分”“舌头紧接着舌尖”表明被定义概念与整体概念之间的关系。
联想定义先给出与被定义概念构成联想关系的概念,再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储气柜是储存气体的设备”。被定义的“概念储气柜”与“气体”之间构成容器与内容物的联想关系。
外延定义列举具有概念特征的所有客体。如:“[大洋]上层水是表层水与次表层水的总称”,“词缀是前缀、中缀、后缀的总称”。在“[大洋]上层水”“词缀”的定义中,将与其概念特征相符合的客体逐个列举出来,如“表层水”“次表层水”;“前缀”“中缀”“后缀”。
在内涵定义和外延定义的选择上,内涵定义是首选。只有在内涵定义难以撰写时,且当被列举的概念数目有限,概念的列表完备,以及下位概念可以用内涵概念表述清楚或为众所周知时,才可使用外延定义。
(二)撰写定义的原则
(1)准确性
在一个以属种关系为基础的概念体系中,定义要指出该概念在体系中的确切位置,反映符合本体系的本质特征,待定义的概念一方面继承了上位概念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又借助区别特征同其他并列概念有效地区分开来。例如:“通告是含有关于某事的官方通知的报导”,“通告”的定义中指出其上位概念是“报导”,同时“官方通知”这一区别特征将其同“消息”“新闻”“评论”等并列概念区别开来。
系统地撰写定义能够保证定义间的协调性。例如为具有共同的上位概念的太阳系各行星撰写定义时,应选取相同的区别特征,如都选取同太阳的距离或平均距等,即按相同的模式行文,并按相同顺序一一介绍。这种模式的描述更便于比较并列概念间的差别。
(2)适度性
定义要适度,即定义要紧扣概念的外延,不可过宽或过窄。例如:“机动车是以汽油为燃料、机械驱动的车辆”,这个定义下得过窄,因为“机动车”不限于以汽油为燃料,它将以柴油和其他能源为燃料的热动力机动车以及电车等都排除在外了。再如:“机动车是机械驱动的交通工具”,这个定义下得过宽,因为这个定义把“轮船”和“飞机”都包括进去了。
(3)应尽量简短
定义要简洁,除指明上位概念外,只需写明区别特征。例如:“船舶是水路交通工具,依靠人力或机械驱动”,这里的“依靠人力或机械驱动”是冗余的,应删除。
(4)正确使用否定定义
只有在概念本身是否定性的情况下,才可使用否定定义。例如:“无性繁殖是不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由亲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式”,这是正确使用了否定定义。再如:“菱形不是长方形”,“死语言不是一种活的语言”,这些是不正确使用了否定定义,因为“菱形”“死语言”不是否定性的概念。
(5)避免使用循环定义
如果一个概念用第二个概念下定义,而第二个概念又引用第一个概念,这样写成的定义称为循环定义。这种定义又称同语反复。这里只是将被定义的术语拆开复述一遍。循环定义无助于概念的理解,因此应该避免。例如:“肺炎是肺部的炎症”,“科学技术情报是既与科学有关也与技术有关的情报”,这是在同一定义内部的循环解释。再如:“艺术品是引发人类美感的制品”,“美感是人欣赏艺术品时产生的心理感受”,这两个定义是在同一概念体系中的循环解释。
(6)遵从本族语言习惯
在撰写定义时,要注意本族遣词造句的习惯。例如,跟印欧语系的语言不同,汉语忌讳过长的前置修饰语。因此,如用于说明种差的修饰语较长,应酌情后置。
四、术语模型
(一)术语三角
术语三角并不是术语学的独创,它受弗雷格(Frege G.)的意义与指称、哲学家波普尔(Popper K.)三个世界等哲学思想,语言学家皮尔斯(Peirce C.)符号三角、奥格登(Ogden C.K.)和理查兹(Richards I.A.)的语义三角等的影响。术语三角将客体、概念、指称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
术语三角中,概念被置于顶端,表明术语学研究始于概念,指称和客体之间用虚线连接,表示两者不直接相关,而是以概念为中介的。术语三角展示客体、概念、指称之间的对应联系,是术语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理论基础。
后来的研究表明,从客体到概念再到指称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条直线,而要经历若干次“变形”,三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在术语三角的基础上,国内外研究者提出新的术语模型,比如维斯特术语模型和我国学者顾孟洁先生提出的术语模型。
(二)维斯特术语模型
在术语三角的基础上,维斯特建立了新的术语模型,如下图所示:
维斯特术语模型共分为四个部分:右下部分a1,a2表示现实中的个别实体,右上部分A1,A2则是代表它们的单独概念,A则是由单独概念A1,A2等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左上部分B表达概念A的各种语音或文字书写形式的特征集合,B1,B2是语音或文字书写形式的单独概念,左下部分b1,b2是不同语音或文字书写形式的个别实体。如果A=“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沿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天体”这个概念,那么A1=“地球”,A2=“土星”。a1指“地球”这个个别实体,它包含如下属性:(1)天体;(2)围绕太阳运行;(3)椭圆形轨道;(4)有生物存在;(5)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6)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 400 000公里;(7)其他的物理化学特性。a2指“土星”这个个别实体,它包含如下的属性:(1)天体;(2)围绕太阳运行;(3)椭圆形轨道;(4)没有生物存在;(5)有十颗天然卫星;(6)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 430 000 000公里;(7)其他的物理化学特性。在a1与a2这两个个别实体包含的各种属性中,1、2、3等三个属性是它们共同的,而其他属性则是不相同的,正因为共同属性的存在,它们才能构成“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沿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天体”这一概念A。B1=简体汉字的书写形式,B2=汉语拼音的书写形式。b1=“太阳系的行星”,b2=“taiyangxi de xingxing”。维斯特术语模型包括2个世界,即与语言系统相应的概念世界和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3个方面,即认知、符号、交流,概念是认识过程中形成,通过符号、主要是语言符号表征出来,符号和意义之间的直线联系使交流成为可能;4个概念,即概念、符号(概念)、意义、客体。概念位于模型的顶端,它是术语工作的起点。
维斯特术语模型在术语学界具有重要影响,是对世界术语学的重要理论贡献。
(三)顾孟洁术语模型
顾孟洁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理论出发,基于“主—客”“心—物”的二元对立,提出客体——概念——术语三位一体的术语模型,其基本思想可表示如下:注1
上图中,W1表示现实世界或物质世界,W2表示精神世界,W3表示符号世界,SW1表示现实世界中的客体,SW2表示精神世界中的客观概念,它有无穷多的主观表现形式(从SW2-1直到SW2-(n-1)、SW2-n、SW2-(n+1)),SW3表示客观概念外化的符号形式总和,它有无穷多的变体形式(从SW3-1直到SW3-(n-1)、SW3-n、SW3-(n+1))。
与术语三角相比,顾孟洁术语模型不仅注意到客体、概念、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注意到三者之间非单一对应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