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美和生活
马克思说:“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这就是说,动物没有意志和意识,所以不能把自身和生命活动区分开来;而人则有意志和意识,可以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成为自己认识和欣赏的对象。所以只有人才能在劳动实践中,不仅可以把产品作为美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本身、即劳动活动和生活本身也可以成为美的对象。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内容。在生产中,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进行生产活动。所以,作为自由创造主体的人,也不是抽象的生物学上的人,而是社会的具体的历史的人,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下的人。在美的事物的感性形象中所表现人的创造活动,人的目的、力量、智慧与才能,——这些人的内容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性质,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生活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实际上也就是表现着一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作为表现一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并不是任何生活形象都是美的,在生活中有一大部分形象是不美也不丑的。美只是那种肯定着人的自由创造的活动,肯定着人的目的、力量、智慧与才能的实现,人在其中能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的那种生活形象。所以,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表现社会实践的前进要求,肯定人的进步理想的生活形象,才是美的。与此相反,那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阻碍社会实践前进要求、否定先进理想的那种腐朽的、糜烂的生活形象则是丑的。美与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美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
劳动和劳动的对象化在探索美的本质上十分重要。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秘密,说明事物的感性形式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而成为美的事物,是和自由创造的主体分不开的。但是劳动对象化不等于“精神的外化”,因为劳动对象化是人们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对自然进行改造的结果。同时劳动对象化也区别于那种只从直观得来的形状去理解对象,而不是从实践、主体方面理解对象。如果把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完全割裂,这样是无法理解美的本质的。
思考题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3.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4.美的规律是什么?何谓“内在固有的尺度”?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53页。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61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187页。
4.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386页。
5.蒋孔阳:《建国以来我国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有关美的本质部分)。
6.《美学问题讨论资料》(有关《美的本质》部分,见《美学论丛》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