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研究

苏凤昌苏凤昌,陕西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的提出与形成有其深刻的当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命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坚持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坚持稳中求进的基本准则,构成了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的系统理论体系,书写了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理论、新内容。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常态的重大论断;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中国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从国内延伸至国际层面,成为一个全新的全球化的中国课题。

一、经济新常态是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的大背景

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与经济新常态直接相连。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显然,经济新常态是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的大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持续近40年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传统发展方式遇到了人口与资源等方面的制约,经济运行出现了下行压力;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效果大打折扣,经济新常态特征十分突出,我国经济新常态又与国际经济影响交织在一起。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所指出,当今世界面临三大矛盾问题: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之间的矛盾;二是全球经济治理速度与世界经济新变化之间的矛盾;三是全球发展失衡与人们对美好生活期待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凸显世界经济曲折复苏和国内经济新常态的中国特征。2016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立足提高供给质量,以改革为手段进行结构调整,矫正扭曲的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投资结构、优化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总之,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我国经济运行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的。

二、结构转型是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的核心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问题的中国方案。

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时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转型发展是破解产能过剩与供给短板的现实要求。产能过剩与供给短板同存,严重影响我国经济运行。一方面,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产品过剩产能;另一方面,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匹配,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三高一低”,即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偏高。

转型发展是培育经济增长动力的前提。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多地依赖投资和资源等一般要素,忽视了人、技术等高级要素的投入,导致中低端产业过剩,资源能源大量消耗,造成资源枯竭等问题。

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供给学派。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是这样说的,‘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西方供给学派的核心逻辑是自由市场主义,其供给侧改革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减税、压缩政府开支,努力打造斯密意义上的“小政府”、金融领域限制政府的作用空间、减少甚至放弃对汇率的干预,任由其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自由浮动、国企私有化、打击工会力量、劳动力市场去管制化、减少政府干预、放松对市场准入的限制等方法。

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是结合中国国情,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最终目的的新理论,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的理论。

一是做“加法”。“加法”就是转变以投资需求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增加有效投资,做好重大基础设施的高效投资,实现动态的“供需平衡”。

二是做“减法”。“减法”就是直面产能过剩这一问题,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解决产能结构性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有效供给。

三是做“乘法”。“乘法”就是通过创新驱动,构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实施“双创”与“互联网+”行动,做到经济总量与经济质量的双重增长。

四是做“除法”。“除法”就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避免风险。通过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避免金融、生态、能源、资源等风险,保持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健康运行。

三、创新驱动是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的根本途径

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这一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这是一个重大战略。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目前,去产能,面对的问题是处置“僵尸企业”、人员分流与债务;去杠杆,面对的问题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去库存,面对的问题是防止房地产风险;降成本,面对的问题是振兴实体经济,减税让利。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要靠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之源和根本途径,而指导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是五大发展新理念。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智能制造以及现代文化旅游、健康养老、远程教育、在线医疗等现代服务业。

创新驱动就是要改变供给方式、变革供给体系、改善供给效率和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就是加大政府“放管服”改革力度,降低供给约束,使产业、企业的自然活力得到充分发挥。针对这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要求。具体来看:

一是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规范政府行权方式,廉洁、高效、透明、公正、公开的开展市场监管。

二是加大制度创新,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形成规范的政府财政管理制度,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解决制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要素市场问题。

三是以金融改革倒逼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经济健康增长。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灵活适度而又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规范互联网金融,促进金融业更加开放。

四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人口红利和资源约束瓶颈制约力日增,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支撑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

四、稳中求进是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的基本准则

2015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指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2016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复苏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推进各项改革,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有把握较好完成。”2016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明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稳中求进核心是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稳是主基调,是大局。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和“三去一降一补”的关键时期。只有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前提是宏观政策必须要稳,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做保障。要加强同市场的沟通,增强政策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同时,要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稳中求进,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和积极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改革。

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维在稳中求进方面,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政策上面。

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宏观政策稳,就是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世界经济在经历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走向缓慢而又曲折复苏,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虽然向好,但充满着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国内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之中,实体经济面临考验,因此需要给实体经济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稳中前进。

二是产业政策要准。产业政策准,就是准确定位产业结构性改革方向。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有直接关系。传统工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的增长迅速弥补传统工业的退出,加之产业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因此,通过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改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三是微观政策要活。微观政策活,就是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充分释放现代企业的生产活力、技术创新活力、调整产品结构的活力。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从微观经济层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四是改革政策要实。改革政策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必须把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放在第一位,必须通过改革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

五是社会政策要托底。社会政策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其核心还是要保持社会稳定,必须实施政策托底功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对企业关停和部分工人失业转岗,收入下降等问题,需要发挥好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运行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新常态、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稳中求进构成了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丰富理论内容。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EB/OL].人民网,2015-12-22.

[2]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12-17.

[4]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马建堂.贯彻新发展理念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学习时报,2017-05-08.

[6]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EB/OL].人民网,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