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列国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联系欧亚各国经济体的纽带。它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际合作与区域发展上的创新意义不容忽视。

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追求的是互利共赢的理念。“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种多边合作的形式,追求的是一种共赢的理念,没有任何政治诉求。

之所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开始曾经被误读,似乎这是中国对周边国家开展的经济扩张进程,追求地缘政治垄断或至少是地缘政治影响力。从严格意义上说,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不是某种一体化进程,而是一种促进贸易和合作便利化的过程,合作过程中并不要求任何主权让渡,而是各国独立自主参与。这个过程将是经济互补、市场共容、赢利共享、共同发展的过程。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追求某种一体化进程,更不追求建立某种共同体,而是致力于改善多边合作环境,建立有效的伙伴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是要为多边合作创造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它不是中国独享的,而是团结和包容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对区域内各种一体化进程只有好处,因为消除或缓解中亚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状况会缩小各国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和融合。

目前在独联体内部、中亚地区存在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一体化进程,从初级的自由贸易区到关税联盟,从统一经济空间直至最终的欧亚联盟。那是完全不同性质的合作模式,独联体内部的一体化是建立紧密的合作甚至联盟关系,需要不同程度地做出主权让渡,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项目带动合作、带动发展,是单纯的经济合作。这种合作将更少形式主义,更多实质性内容,将更加追求效率,更少官僚主义习气。“渝新欧”铁路运输合作项目的探索与实践充分证明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前景。这就是通常说的加强贸易和使投资便利化,通过便利化措施促进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合作。

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追求的是互利共赢的理念和结果。正因为如此,虽然2015年,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已经开始运行,欧亚联盟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仍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光明大道”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所涵盖的内容有许多吻合之处,充分说明两国发展战略利益的一致性;吉尔吉斯斯坦不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实施充满期待,而且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多次强调吉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密切联系和两国合作的重要性;白俄罗斯期待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商机;即使俄罗斯,也日益表现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兴趣,甚至提出在“海上丝绸之路”方面也有合作的空间。

第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与文明和谐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追求的不仅是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而且要发展和谐的文化和文明交流。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颇具特色,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政策差距大,社会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是经济结构、资源结构、市场结构和人口结构等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但是这种潜在的互补性难以变为现实。而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主要内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然会改善有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多边和双边经济合作创造便利条件,从而实现共赢。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基础,这里汇集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东正教文化与当地文明相结合的现代文化的各种表现。每个国家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传统以及与此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这种历史文化传统必然反映到人的思维习惯、处事风格、外交特点等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将加强各国间的人文合作。人文合作、文化交流将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从而提高各国间的政治互信,带动经济合作。

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目前存在的地区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并不相悖,更多的是对现有各种合作形式和机制的补充。比如上海合作组织是包括中国、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地区国际组织,在中亚地区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成员国间经济合作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可能替代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更不可能弱化上海合作组织,相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丰富和促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存在和运转将为这个互利共赢的合作过程创造和平和谐的环境。同样,“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也不可能取代诸如东盟10+3等现存机制,二者只能是互补关系。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的将是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提出后,关于“丝路”的走向问题就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有关国家的朋友甚至直截了当地问,“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否经过他们的国家。这首先反映了各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浓厚兴趣和对新型合作模式的期待。2014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对话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亚洲国家联动发展。亚洲各国高度重视互联互通,很多国家有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现在,需要对接各国战略和规划,找出优先领域和项目,集中资源,联合推进。这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创造需求和就业、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综合竞争力,打造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亚洲发展新气象。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也指出了实现互联互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各国制度和法律差异较大,各方需求千差万别,各类机制协调不尽人意等,其中资金缺口最为突出,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20年以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高达7300亿美元。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一个或几个国家努力是做不到的,只有广泛建立伙伴关系,才能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拟议中的“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印缅孟经济走廊”都遇到类似的问题。这些都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双赢和共赢项目。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这样的项目。而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把各国的基础设施完善起来,贯通起来,形成网络,就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

此外,我们处在一个变革和动荡的世界,世界安全面临挑战,地区安全面临威胁。在我们周边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和不安全因素,包括国家间矛盾、民族矛盾、不同宗教教派间的矛盾以及资源纷争、领土纷争等。而人类面临的各种非传统安全也在地区蔓延,如自然灾害、核武器扩散以及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毒品走私等恶势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发展是实现安全的基础,而保障安全的环境则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使各国更加关注共同发展,并为地区安全与稳定做出贡献。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的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