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广义旅游资源的评价
针对以上提出的广义旅游资源分类,分别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
一 景观资源评价标准
景观资源的评价要以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W2003)为依据。
(一)景观资源评价因子
本标准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赋分。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
其中:
(1)“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
(2)“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
(3)“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
(二)计分方法
1.基本分值
(1)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表示。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其中:
“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分配如下:“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
“资源影响力”为15分,分配如下:“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
“附加值”中“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正分和负分。
(2)每一评价因子分为4个档次,其因子分值相应分为4档。
(3)景观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见表3-2。
表3-2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续表
2.计分与等级划分
(1)计分。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
(2)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指标。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90分以上。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75~89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30~44分。
此外还有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为29分以下。
其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二 环境资源评价标准
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是一种专门性的价值评估,是进行旅游环境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一)环境旅游资源评价因子确立
对环境旅游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自然背景生态环境要素的质量分析(旅游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二是作为旅游对象的景观要素的美学质量分析(景观视觉环境评价);三是作为人文背景的社会文化要素的质量分析与评价(旅游社会软环境质量评价)。因子归类汇总,得出环境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
1.生态环境资源评价因子
生态环境资源评价主要包含对空气质量、气候适宜性、空气负离子和噪声的评价,水资源和植被覆盖率纳入景观视觉环境当中。
(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状况与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关系密切,是保证旅游区拥有一流自然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用空气污染指数(API)来反应旅游地空气质量。目前我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
空气污染指数是由某一项污染物的周日平均浓度与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浓度限值比较计算得到。
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总悬浮颗粒物的密度,根据公式:
计算其污染指数Ii,
式中:Ii第i种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
Ci第i种污染物的浓度值;
Ii,j+1第i种污染物j+1转折点的污染分项指数值;Ci, j第j转折点上i种污染物(对应于Ii,j+1)浓度值;
Ci,j+1第j+1转折点上i种污染物(对应于Ii,j+1)浓度值;
各种污染参数的污染分指数都计算出以后,取最大者为该区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 API=max(I1, I2, …, Ii, …, In),取其中最大的污染指数API。
API的分级标准见表3-3。
表3-3 API的分级标准
实际上当API大于100的时候,说明项目地已经有轻度污染,对健康有一定影响。
(2)气候适宜性。人们在选择度假和康体地时,气候条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指标是气温、湿度、风力、日照,它们直接影响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热量与水分交换。气候适宜性评价目前比较常用的气候生理指标有温湿指数THI和风效指数K。
首先测量当地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温湿指数(THI)和风效指数(K)按下列通常采用的公式来计算:
上述公式中,t是摄氏温度,T是华氏温度,f是空气相对湿度(以百分比表示), v是风速(米/秒), s是日照时数(时/天)。
根据计算值,依据表3-4来确定生理气候评价指标。
表3-4 生理气候评价指标
除非专向旅游,“热”和“冷”两个级别均不适合旅游,气候适宜性也与时间有关。在一年之内感到凉、舒适、暖的总天数为旅游舒适期。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旅游舒适期165天以上的为一类地区,151~165天为二类地区,135~150天为三类地区(见表3-5)。
表3-5 气候适宜性评价
(3)空气负氧离子。大气质量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在于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多少。空气浮力在浓度每立方厘米1000个以上有利于人体健康。
空气离子形成过程受环境的限制而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特定的地区具有特定水平的离子浓度,在海滨、森林、瀑布、湖滨、乡村等地区,一般形成较高浓度的负离子,而这些地区往往成为旅游发展的重点地区。
利用专门的空气离子测量仪对项目地空气负氧离子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有关学者提出的方法计算空气离子评价指数Ci。
其中q为单极系数,即空气中正离子数与负离子数的比值,即q=。
根据这一公式计算得到的Ci值可以作为制定空气质量的标准,根据相关规定:Ci值大于1.0的为最清洁、1.0~0.7为清洁、0.69~0.50为中等、0.49~0.30为允许、0.29为临界值。
表3-6 空气离子评价
(4)噪声。判断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社会噪声等。
有关专家提出的旅游区噪声控制标准如下。
表3-7 旅游区噪声控制标准
其中:
一类指旅游度假区,其中包括了沿湖型旅游度假区;
二类指自然风景旅游区;
三类指城市型旅游区;
四类指历史文化型旅游区;
五类指娱乐、运动型旅游区。
根据上述标准,噪声评分标准如下:
表3-8 噪声评分标准
2.景观视觉环境评价因子
(1)原生态构置。原生态构置原本主要指项目绿量和水的比率,可以定义为: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各种形态。包括原生态民居、原生态食品、原生态非遗、原生态文化、原生态行为习惯、原生态能源等。
原生态民居指那些历史性、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建筑性、生活性都做到了较好传承的民居。它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还在于它们承载着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承载着原生态环境的历史印记。
所谓“原生态食品”,就是自然赋予作物的最本原的一种生活状态,它的基本要义至少应该包括远离技术性和远离操纵性,其凸显的特征应该是天然之美、自然之美和原始之美。
原生态文化指原生态民歌、原生态舞蹈等文化形态。
(2)景观协调性。视觉景观是从一个给定的观察点所能见到的景致,视觉景观必须与人及人所用的区域和空间相关联。
(3)景观视觉环境评价。景观视觉环境评价主要内容是对原生态构置和景观协调性的评价,其中:
原生态构置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为自然原生态,指植被覆盖率、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地表水质等因素;二为活体原生态,指原生态歌舞、原生态民居、原生态建筑等。
景观协调性主要内容为自然景观协调和自然与建筑物协调,评价因子包括色彩、邻近景观的影响、人为改变方面,具体如表3-9所示。
表3-9 景观视觉环境评价
3.软环境资源评价因子
(1)安全系统评价。旅游安全评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旅游自身系统是否安全,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其二是旅游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即旅游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游客的安全需要。
对于安全的评价在专题度假旅游中应用比较广泛,比如攀岩、漂流等项目的安全评价对于旅游地有重要的意义。在普通以环境资源为主旅游地的安全评价则缺少相应的安全系数评价,只是评价一下几个因素即可。
按照表3-10中的几个指标可以把旅游区的安全指数分为四个等级。
表3-10 旅游安全指数分级
(2)好客度评价。一个地区好客度是使游客产生良好印象的重要因素,甚至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旅游资源。旅游地居民及服务人员的好客与否主要在于游客的切身体验。所以适宜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评价旅游地好客度。
问卷调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旅游地当地居民对于旅游的态度和文明程度,一部分为旅游者的切身体验。
当地居民问卷调查所含因素:居民对于旅游的态度、文明程度、意识形态等;旅游者体验所含因素:热情程度、主动度、是否主动介绍景点、特色等。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可以将旅游地的好客度分为四级。
表3-11 旅游地的好客度分级
(3)人文特色。人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历史文物古迹、古代与现代建筑、民族民俗、宗教建筑及遗存、文化艺术等。环境旅游资源中对于人文特色的评价,主要从“差异性”入手。“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旅游者最愿感受的是旅游目的地的全方位差异。对于人文环境的评价应该针对不同的市场确定不同的评价体系。
表3-12 人文环境评价分级
(二)环境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环境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根据“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结合环境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的不同,确定的环境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这一评价体系,充分评估了生态环境、景观视觉环境和社会软环境这三大要素在环境旅游资源中的价值。这样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引导人们对环境资源和环境旅游资源有新的认识,也有利于人们在开发资源中贯彻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
表3-13 环境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三 社会资源评价标准
(一)社会旅游资源评价因子
社会旅游资源的评价,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评价项目为“资源影响力”“资源特色性”“创造性”。
1.资源影响力
项目中含“差异化”“传承性”“知名度”3项评价因子。
(1)差异化。指该项社会资源与旅游者所居住的环境的差别性,只有存在差异,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2)传承性。优秀的社会资源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拥有悠久的历史,是评价社会资源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3)知名度。社会资源知名度大小也是评价社会资源影响力的因素。
表3-14 资源影响力评价因子
2.资源特色性
项目中含“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完整性”4项评价因子。
表3-15 资源特色性评价因子
(1)地域性。社会资源要能够体现当地的特色,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2)民族性。社会资源要能反应民族特色,有民族独特韵味。
(3)文化性。社会资源要以文化为灵魂,植入文化内涵。
(4)完整性。社会资源要有完整的历史风貌保存。
3.资源创造性
项目中含“人类参与性”“取得成就”“成熟程度”3项评价因子。
(1)人类参与性。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活动是构成社会旅游资源的重要因素,也是创造性的重要载体。
(2)取得成就。主要包括人类活动造就社会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大小、所取得的成就、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
(3)成熟程度。如城市发达程度,民俗节庆活动的感召力、影响力,艺术创造的感染力,大型工程的发展情况等。
表3-16 资源创造性评价因子
(二)社会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社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根据“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结合社会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的不同,确定的社会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四 精神资源评价标准
(一)精神旅游资源评价因子
精神旅游资源的评价,对人的鼓舞激励构成其核心吸引力,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评价项目为“激励性”和“精神载体”。
表3-17 社会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1.激励性
项目中含“激励程度”“影响力”“继承性”“取得成就”4项评价因子。
(1)激励程度。精神旅游资源核心在于产生正向激励性,这是精神旅游资源评价的核心要素。
(2)影响力。主要包括精神旅游资源的影响范围和知名度。
(3)继承性。优秀的精神资源要世代传承,并与时俱进。
(4)取得成就。在精神资源的激励下,人们取得的成就。
2.精神载体
项目中含“完整性”“规模”“开发状态”3项评价因子。
(1)完整性。精神资源需要一定的载体来表现,由于破坏及重视程度等原因,会出现载体不完整的情况。
(2)规模。载体的规模会影响精神资源的激励作用、感染力、号召力等,规模因素也构成了精神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3)开发状态。载体的开发状态具体表现在是否被开发、开发程度、开发潜力等方面。
(二)精神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精神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根据“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结合精神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的不同,确定的精神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表3-18 精神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五 产业资源评价标准
(一)产业旅游资源评价因子
产业旅游资源的评价,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评价项目为“吸引力”“原生态”“开发可能性”。
1.吸引力
项目中含“产业载体知名度”“科学性与知识性”“新奇性”3项评价因子。
(1)产业载体知名度。产业旅游资源有一定载体做支撑,其载体的知名度大小会影响产业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这一因素便构成了产业旅游资源的评价因子之一。
(2)科学性与知识性。探求科学与对知识的渴望也影响着吸引力的大小,某些产业资源的成功开发就在于其具有科学价值和丰富的知识。
(3)新奇性。新、奇都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进而产生旅游活动。
2.原生态
项目中含“特色性”“文化性”“差异性”“地域性”4项评价因子。
(1)特色性。分为特色鲜明,有特色,特色不突出,较普通无特色四项。
(2)文化性。分为文化内涵丰富,有文化内涵,文化不明显,无文化内涵可言四项。
(3)差异性。分为差异明显,有一定差异,差异不明显,雷同无差异四项。
(4)地域性。分为地域色彩浓厚,有地域色彩,地域特色不明显,同质化、一般化四项。
3.开发可能性
项目中含“资源规模”“吸引力范围”“开放性”“旅游容量”4项评价因子。
前面产业旅游资源部分我们已经提到,能进行旅游开发才能成为旅游资源,而影响其开发的重要因素包括资源规模大小、吸引力范围、开放程度以及旅游容量的大小,因此,以这四项作为产业旅游资源评价的评价因子。
(二)产业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产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根据“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结合产业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的不同,确定的产业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表3-19 产业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六 品牌评价标准
(一)品牌旅游资源评价因子
品牌旅游资源的评价,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其核心在于品牌的品质性,而对品牌品质性的评价分为定量化评价和定性化评价。
(1)“定量化评价”,包括品牌多少、品牌等级两项。
(2)“定性化评价”,包括知名度影响力、旅游关联性、历史文化性、品牌符实性、类别丰富性五项。
此外还包括专项品牌如沙漠治理城市等。
(二)品牌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品牌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根据“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结合品牌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的不同,确定的品牌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表3-20 品牌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七 广义旅游资源评价的利用及拓展——旅游境区评价
(一)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重视发展旅游,人们在收入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旅游动机和消费倾向发生很大变化的前提下,对“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不再情有独钟,度假游和综合性休闲游迅速兴起。游客更喜欢享受旅游区域带来的地域特色以及整体感受,而这实际上就要求旅游目的地要积极适应广义旅游的需求,开发广义旅游资源,建设成为“旅游境区”,它应当是旅游景区或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目标。根据上述旅游境区的概念和特征,结合旅游业发展趋势,从“生境” “胜境” “理境”“情境”等方面,结合原真性与完整性理念提出旅游境区标准。构建以下境区标准评价框架(见图3-1)和体系(见表3-21),并以伊犁为案例进行说明。
图3-1 旅游境区标准框架
表3-21 品牌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续表
(二)相关指标解释
旅游气候舒适度是指人们无须借助任何防寒、避暑措施就能保证生理过程正常进行的气候条件。气候是否宜人根据一定条件下皮肤的温度、出汗量、热感和人体调节机能所承受的负荷来确定,主要受太阳辐射、最高(低)气温、相对湿度、风力等因素的影响。气候舒适度评价的方案和专项指标有很多,如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辐射指数等,这里主要选取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三个指标,其中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在上一节中已经介绍,这里主要介绍着衣指数。
着衣指数是由澳大利亚学者Freitas提出的,他考虑人们通过穿衣来改变气候带来的不舒适情况,该模型在实际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式如下:
式中:t为摄氏气温(℃); H代表人体代谢率的75%,单位:W/m2,取轻活动量下的代谢率,此时V=87W/m2; a表示人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情况,取0.06; R表示垂直阳光下单位面积土地所接收的太阳辐射,单位:W/m2; α是太阳高度角,取平均状况,设纬度为β,夏季各地太阳高度角为90-β+23°26′,冬季时各地太阳高度角为90-β-23°26′,春秋各地太阳高度角为90-β; V为风速(m/s)。
综上所述,传统旅游资源主要是从比较单一的观光旅游资源着眼,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实际,而且会产生误导,形成发展误区。从广义旅游的角度,应当从旅游资源转换为旅游吸引物,由此形成新的评价体系、开发体系、规划体系和发展体系。鉴于旅游资源一词已经使用多年,也约定俗成,词汇不妨继续使用,但是内涵必须更新。
专栏3-2 伊犁河谷广义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伊犁河谷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北面以北天山山脉脊线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东北与塔城地区的乌苏市相连,东南以中天山山脉脊线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毗邻,南以南天山山脉脊线和阿克苏地区的拜城、温宿县联结,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边境线长421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80°9′~84°56′,北纬42°14′~44°50′。南北最宽处275公里,面积5.6万平方公里。
伊犁河谷行政辖属一市、八县、一口岸,即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昭苏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新源县、尼勒克县和霍尔果斯口岸。其中霍城县、察布查尔县、昭苏县和霍尔果斯为边境县(口岸)。
结合资源的特性及旅游市场的诉求特征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可以把伊犁河谷旅游资源分为“景观资源、环境资源、社会资源、产业资源、精神资源”五大类进行综合评价。
一 景观资源
其景观类资源资源特质突出,资源景观特色鲜明,其景观价值极高,资源本身就能成为旅游吸引物,并可以直接作为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市场的观光类旅游资源。
根据景观资源的特征,伊犁河谷境内就资源本身能直接作为观光旅游产品的主要为雪岭云杉草原风光及塞外江南风光两大类,其主要景点有喀拉峻草原、那拉提草原、库尔德宁雪岭云杉、唐布拉百里画廊、夏塔古道、赛里木湖、昭苏油菜花、霍城薰衣草,其次有果子沟、乌孙山、科桑溶洞等。单就资源本身作为旅游产品来吸引客源市场而言,其吸引力均非常有限,很难独立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另外,伊犁河谷整体景观资源整体呈现立体化层次分布的特征,其景观从上到下依次为冰川雪峰、雪岭云杉、山地草原、田园风光(或戈壁滩),构成了一幅景观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多彩的天然花海大地景观。
结论:立体景观——花海大地是伊犁自然景观资源最大特色,景观资源在伊犁河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其本身就能构成伊犁河谷的一大旅游产品亮点和吸引点。
二 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特指资源本身景观特色不是很突出和鲜明,但整体生态景观环境比较好的资源综合体。其良好的自然环境本身就能成为卖点和吸引力,但必须进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转化为旅游产品。这类资源比较适宜开发户外特种旅游、养生类、康体运动类及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
伊犁河谷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烟稀少、生态资源丰富、气候优良的区域,除了修建水电站环境遭破坏或重工业点受污染的区域外,整个河谷地区均保持了较好的原态的生态景观环境,像喀拉峻草原、那拉提草原、夏塔古道、托乎拉苏大草原等众多景区都保存了纯净、唯美的原态生态环境,可以说,纯净是伊犁生态环境的最大特色和主要卖点及吸引点。
结论:纯净是伊犁河谷生态环境资源最大的特色,纯净、唯美的原生态自然生态环境,比较适合开展体验型度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康体养生度假旅游和户外运动度假旅游产品。
三 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主要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而传承或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社会遗产,其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此类资源以体验产品开发为主导,多结合其他资源环境进行整体性综合开发,不仅强调单个产品本身的开发,还注重整体环境、意境和作为生活方式旅游产品的打造。
伊犁河谷地区有着浓郁的哈萨克族风情文化底蕴,另外,其境内还分布着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形成多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多样化的民族结构演绎和传承着多形态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以哈萨克族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最具代表性,同时传承了个独具各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与饮食文化。另外,伊犁河谷地区一些深山草原里还保持了村容村貌较完整的民族村落,并继续保存着比较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这些代表着伊犁河谷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资源是伊犁河谷地区最具特色的社会遗产资源,同时是伊犁河谷地区活态的生活化石、生活标本及生活地标。
结论:社会遗产是伊犁河谷旅游资源最大的特色,伊犁河谷地区不仅拥有较丰富的社会资源,而且部分极具地域代表性,成为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较大的区域影响力和较高的文化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
四 产业资源
伊犁河谷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原辽阔,物产丰富,享有“塞外江南”“苹果之乡”以及“天马故乡”之美誉。畜牧业、薰衣草业、蜂蜜业、马产业等不断发展壮大,使得购物资源类型多样,并且农产品、畜产品、手工艺品、林产品很容易开发成为旅游购物品;矿业开发使得产业遗址,如铜矿、煤矿遗址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结论:以伊犁天马和马文化为依托的马产业资源在伊犁河谷地区产业资源中最具特色和卖点,特色的农业产业资源最为丰富,特色传统民俗工艺文化产业资源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而其他产业资源将是伊犁河谷旅游资源的有效补充。
五 精神资源
精神资源主要是指能满足人生境界、人们心灵、精神及信仰某方面追求,并对其产生较大影响力的自然或文化资源。就其旅游资源而言,主要包括能给游客心灵产生震撼的绝美自然景观环境,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旅游资源和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三类。作为新疆最美的地方,伊犁有着不少能使游客心灵产生震撼、心旷神怡和极高乐娱感的自然资源,如喀拉峻草原、夏塔古道、昭苏天马草原等;另外,伊犁河谷作为我国的西域边境地区,其边境风情、军垦文化及西域首府(惠远古城)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也是极具代表性的精神旅游资源。同时,当地以伊斯兰教、佛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也是其精神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天马精神以及自然信仰的精神意识是伊犁河谷地区精神资源最大的特色,绝美的自然景观资源是心灵释放和心灵归宿首要的精神资源,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神圣国土文化资源为第二大精神资源,其次为宗教文化资源。
六 评价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评述,伊犁河谷景观资源、环境资源、社会资源、产业资源、精神资源等五大资源呈现以下两大特征。
第一,景观资源、环境资源、社会资源、产业资源及精神资源在伊犁河谷地区都有着较丰富的资源基础,且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代表性,有着较高的开发潜力。
第二,从资源的综合性与整体性考虑,社会资源最具特色和地方代表性,环境资源开发潜力最大,景观资源为近期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重点,而产业资源、精神资源的旅游开发将是其他三类资源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 宋子千、黄远水:《旅游资源概念及其认识》,《旅游学刊》2000年第15卷第3期。
[2] 张凌云:《市场评价:旅游资源新的价值观——兼论旅游资源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旅游学刊》1999年第2期。
[3] 宋子千:《论旅游的被吸引性与旅游资源概念》,《旅游学刊》2006年第21卷第6期。
[4] 杨振之:《论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旅游学刊》2005年第20卷第6期。
[5] 王建军:《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问题的新思考》,《旅游学刊》2005年第6期。
[6] 何效祖:《对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若干修订意见》,《旅游科学》2006年第20卷第5期。
[7] 谢彦君:《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关注(二):在旅游普查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审视目前〈国标〉的得失》,《旅游学刊》2005年第20卷第4期。
[8] 朱竑:《从五种矛盾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际视野和发展眼光》,《旅游学刊》2005年第20卷第6期。
[9] 刘益:《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问题(二)——从旅游规划角度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实践意义》,《旅游学刊》2006年第21卷第1期。
[10] 毛卫东、黄震方、杨春宇:《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及范畴探析》,《企业经济》2008年第7期。
[11] 李秋、仲桂清:《环渤海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9卷第2期。
[12] 夏廉博:《人类生物气象学》,气象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