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痛苦的生意比快乐的生意更好做
心理学家卡尼曼和沃特斯基共同提出过一个“前景理论”,他们二人因此获得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解释的是人们在面对概率已知的选项时,如何去做决策的问题。
两位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们通常是基于损失和收益的潜在价值来做决策,而不是依据最终结果。其中用来衡量潜在损失和收益价值的是“损失规避”之类的启发模式。
所谓“损失规避”,是指大部分人对得到和失去的敏感程度不对称,人们面对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面对得到时的快乐。举个简单的例子,捡1000元所带来的快乐,不足以抵消丢失1000元所导致的痛苦。
为了验证这一推断,行为经济学家设计了一个赌局——
投掷一枚硬币,显示正面为赢,反面就输。假设赢了可以得到10万元,输了就要损失10万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
从概率上讲,这个赌局输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是一个公平的赌局。
但实验结果却证明,大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道理很简单,虽然游戏的输赢概率相当,但是人们输掉10万元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赢得10万元的快乐。当想到有可能要输掉10万元,这种难受的程度要超过同样可能赢取10万元的快乐。
这也就是为何有时候严刑拷打要比威逼利诱来的效果好,因为利诱超过一定临界点就难以奏效了,而酷刑拷打的痛苦则能让人生不如死。
对常人而言,逃避痛苦的心理动力要远大于追求快乐的心理动力。
因此,相对于愉悦客户,缓解或消除客户痛苦,显得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
相应地,对抗痛苦的生意要比愉悦客户的生意更好做。因为面对痛苦,客户的需求更紧迫、更急促。更多时候,人们甚至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说“不”的权利,只能选择“破财消灾”。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痛苦存在;只要有痛苦,就有销售的机会存在。因为一旦有痛苦,人就需要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来消除痛苦,就需要为产品和服务埋单。
我们都有过去医院看病的经历,当一段询问病史之后,医生告诉你:“你的病,吃这三样药,输三天液,即可好转,坚持一周即可痊愈。”这时,几乎没有人问“这药打折吗?”“输液可否输两天送一天呢?”“做雾化有没有赠品?”等问题。
这个世界上,其实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对供给方而言都是一个待挖掘的宝藏,同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痛苦和难言之隐。客户的钱袋子是否向你敞开,甚至主动把钱给你送来,取决于你能否具备同理心,能否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他们的痛苦,精准发现潜藏在背后的痛点,在第一时间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消除或缓解他们的痛苦。
麻烦、难题、缺陷、缺点、不满、失败、挫折、抱怨、不便……这些来自客户的所有负面体验,对销售来说,恰恰就是发现市场的绝好机会。
销售人员要经常问自己,潜在目标客户的痛点是什么?需要是什么?
既然如此,作为销售人员,只会发现用户痛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利用客户的痛点,学会扩大和弥漫痛苦。销售给用户造成的“痛苦”越大,就越会快速成交、高价格成交。如卖房子,置业顾问就要向客户描绘一番图景,当他们不及时买房,未来很可能出现“晚买几天,一年白干”的可怕后果。当客户的痛点足够痛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在乎掏钱的小痛苦了。
结论就是:客户有了问题才会产生痛苦,痛苦足够大才会产生需求,有了需求才会产生购买,有了购买才会产生销售。
所以,成功的销售其实都是在卖止痛药,在兜售痛点解决方案。销售高手都很善于利用痛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