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炸药的诺贝尔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的父亲喜欢研究炸药。在父亲的影响下,诺贝尔从小就对炸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几乎是在轰轰隆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
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在斯德哥尔摩的工厂于深夜发生爆炸,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打破了夜的寂静,滚滚浓烟向天空慢慢消散,熊熊烈火则越烧越旺。
睡梦中的人们一个个被惊醒,迅速赶到爆炸现场。原本好端端的工厂顷刻间夷为平地。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瘫坐在现场,面色惨白。这个人就是诺贝尔,他目睹了实验室的爆炸,也目睹了四名助手和亲弟弟的死亡。
诺贝尔的母亲听到噩耗之后,悲痛欲绝,几度自杀未遂;年迈的父亲则因为受刺激而患上脑出血,从此半身瘫痪。
诺贝尔并没有因为这次灾难而崩溃,他迅速从悲痛中走了出来,继续研究炸药。但是,周围的邻居们不同意他继续在这里搞研究。无奈之下,诺贝尔只好到郊区的一艘驳船上继续钻研。
后来,诺贝尔发现硝酸甘油倒入硅藻泥中十分安全,只有点燃才会爆炸。在诺贝尔的不懈努力之下,他终于发明了雷管。这一发明成为爆炸学研究上的一座里程碑,在开凿矿山、修建铁路、挖掘隧道、开通运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那以后,人们又开始重新接纳他。
再后来,他把实验室从驳船上搬到温尔维特,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硝酸甘油工厂。不久之后,他又在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研究所。
诺贝尔的成功为他带来了巨额财富。有生之年,他共获得了355项专利发明权。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立下遗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项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地在这些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哈佛家训
舒适的牢笼造就不了展翅翱翔的雄鹰,平静的湖面造就不了勇猛的弄潮儿。勇往直前的人不会选择安逸,奋力拼搏的人不会止步不前。心在远方的人不会抱怨路途遥远,目标在远方的人不会中途休息。心有所向,心有坚持,心有未来,才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