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老师
孔子认为“学无常师”,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传他曾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
访乐苌弘(《圣迹图》)
访乐苌弘 苌弘(前575年—前492年),字叔,古资中县(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人。北宋《诸道图经》载:“苌弘,资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庄子·外物篇》载:“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语“碧血化珠”“苌弘化碧”即由此而来。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孔子在齐久仰其名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前往周地造访苌弘,向他求教:“《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答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苌弘欣然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孔子与苌弘的此次会见史称“访弘问乐”。
周敬王三年(前517年),孔子前往齐国,得到机会聆听了《韶》乐的演奏,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学琴师襄(《圣迹图》)
学琴师襄 师襄,春秋时鲁国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史记·孔子世家》和《韩诗外传》中都有孔子曾学琴师襄的记载。
孔子向师襄学习鼓琴,琴曲名为《文王操》。他苦练了数日后,师襄说:“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摇摇头说:“我虽然熟悉了这个曲子,但还没有掌握弹奏的技法。”孔子又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师襄说:“你现在已经掌握了技法,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可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情感意蕴。”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乐曲的情感意蕴,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到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仍苦练不辍,反复体会琴曲的内涵,钻研技巧,直到作曲者文王的形象在琴曲中跃然而出,才肯罢休。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师襄,师襄恭敬地避席而拜,表达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问礼老聃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世称老子。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史记》记载,老子早年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孔子是个好学的人,他从来不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是不断地搜寻资料,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他曾经向自己的学生南宫敬叔袒露心声:“我听说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当守藏史的老子,是个博古通今的学者。他既通礼乐之原,又通道德伦常之理。这样有学问的人,应该是我的老师,能到洛邑拜访他一次,是我生平之愿。”南宫敬叔向鲁昭公报告了孔子的意愿。鲁昭公很赞赏孔子的想法,就送给他一辆车、两匹马和一个驾车的仆人,支持他远道求师。
问礼老聃(《圣迹图》)
老子听到鲁国的孔子不远千里前来求教,十分高兴,令僮仆把街道打扫干净,又令仆人套上车,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孔子在洛邑逗留了一些时日,他观明堂、入厉穆庙,并饱览了周王室丰富的藏书档案。同时,他虚心向老子求教,学到了不少东西。
孔子返回鲁国前夕,老子对他说:
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老子的这番话,使孔子受益匪浅。后来,孔子在与弟子们谈话时曾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把老子比作天上的龙,龙能自由自在地乘风上天,使人无法捉摸。他觉得老子的学问就和天上的龙一样玄妙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