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科技创新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制定《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有关工作的提纲

根据国务院领导关于制定《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我们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了《纲要》编写的有关事宜。提出方案如下:

一 制定《纲要》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我国仍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我国是农业大国,要把农业科技作为整个科技工作的一个重点,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是继小平同志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和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提出的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又一次发出的向农业科技革命进军的动员令。这是时代发展的呼声,是未来腾飞的号召。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江总书记的号召,着力推动农业科技革命,我们认为制定《纲要》对当前和未来均具有重大意义,时间十分紧迫。

(一)保障未来食物安全和有效供给是农业科技的长期任务

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4900亿公斤,少数农产品出现结构性、地区性和季节性剩余,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食物供给的矛盾由过去的数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不合理的矛盾,由全局性矛盾转变为局部性的矛盾。但从长远来分析,我国的粮食生产受人口增长和资源紧缺等因素的制约,食物安全供给问题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加到16亿人,人均耕地比目前将减少1/4,而人口将比目前增加1/4。保证人均400公斤或略高一点的粮食需求,面临的压力是十分严峻的。这就需求科技发挥应有的作用。据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需求粮食5600亿公斤、2030年需求6400亿公斤。粮食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靠提高单产来实现的。单产的提高,在政策投入逐步趋于完善时,根本潜力就是依靠科学技术。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实现小康的基本前提,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具有重大作用。”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主要工作。我国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是人多地少,劳动生产率低,从根本上没有摆脱靠天吃饭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农产品质量不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差,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已超过国际市场10%~100%;高附加值产品少,经济效益低,如玉米、早籼稻等出现的区域性积压和过剩,造成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农民“卖粮难”;对环境控制能力低,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弱;农业生产的工业化水平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对传统农业实行革命性改造,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对环境的控制能力,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需要,着重突出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革命性作用的重大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实现产业化,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

(三)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双重压力取决于科技的发展

由于不能科学地利用十分有限的资源,使农业发展必需的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黄河断流、淮河污染、耕地减少、草场退化、载畜量极低、环境破坏、森林资源过度开采、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土地质量下降、土地沙漠化等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已经受到生态问题的明显制约。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年沙化面积扩大达2460平方公里,全国有82%的江河、湖泊和1亿亩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到2030年人口达到16亿人,人均耕地将降至0.8亩,人均水资源将下降25%~30%,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化肥、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低,残留污染十分严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长期困扰我国的农业。21世纪我们要在人均农业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条件下,必须采用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走持续高效的发展道路,在保证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与自然协调发展中保持高效益生产,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未来农业的发展。

(四)农业生产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严峻挑战需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我国亿万人民数千年梦寐以求的温饱问题,在改革开放仅仅20年就得到了基本解决。除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之外,农业科技发挥了巨大的、持续的并且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仍有较大差距,主要领域研究水平与国外相差10~15年。例如在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化方面,美国转基因农作物进入田间试验和环境释放的新品种已达2700多种,转基因抗虫棉已在世界许多国家种植,而我国仅有45种。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差距更大,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已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实用化和网络化,而我国农业信息化则刚刚起步。此外,现有的农业科研机构布局、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与农业和农村发展对科技的要求还有着明显的差距。一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按行政区设置的农业科研机构布局与农业生态地域性的矛盾比较突出,导致机构重叠、课题重复、力量分散。二是农产品短缺时期确定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优先领域、关键技术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求极不适应。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已从1978年以前的20%提高到40%以上(大农业),但与发达国家科技贡献率已达80%的水平比较,差距仍然较大。三是科学研究的学科导向与经济发展产品需求的矛盾,科技与生产和市场脱节问题仍很突出。四是农业持续发展对农业科技的巨大需求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很突出。1997年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中央政府投向农业科技项目的资金仅为5.45亿元,约占美国孟山都公司生物技术专项研究经费的1/10。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保持队伍稳定与集中经费出大成果的矛盾十分尖锐。五是农业科技地域性强,周期长,服务对象分散,可变因素多,技术转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薄弱,农业科技改革难度大,进展缓慢。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科技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希望农业科技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纲要》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其宗旨就是尽快建立具有我国特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革命的进程,最终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 制定《纲要》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纲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21世纪前1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提供科技支撑,以科技为动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加速农业科技现代化进程的纲领性文件。《纲要》着眼于21世纪前15年,重点放在前5年,即“十五”计划。《纲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推动农业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构筑新的农业创新体系。

(一)《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纲要》的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十五大精神,按照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推动农业产业革命的发展,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重点任务,部署农业科技工作。在巩固、稳定农产品总量的前提下,依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使农业农村科技进步实现大的发展。

2.制定《纲要》遵循的原则

(1)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纲要》内容要统筹考虑,具有行业覆盖性、技术超前性,重点要突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农业科技事业。

(2)明确2001~2015年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阶段目标。目标要可行和可靠,充分体现有利于优化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质量、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3)重点加强、充实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科技力量,使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科技工作,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市场发展的要求,确保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供给,同时又能有力地促进农业科技的自身发展。

(4)有利于科技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农业科技体系。着重研究科技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农业科技体系和体制的问题。在广泛调研、熟悉供求现状的基础上,对现有农业科技体制做重大调整,相应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重点改变多头管理、重复浪费问题。在运行机制上,大胆改革。根据需求,实行流动竞争,择优聘任,分化分流,逐步形成研究、转化和推广的一体化科技体系。健全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科技新体系。

(5)突出现实可操作性,循序渐进、由近及远,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提出农业科技的发展战略、保证措施和激励政策,重在实用,追求实效。

(二)《纲要》的主要内容

《纲要》的覆盖面。《纲要》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方面。涉及的主要领域有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林产品加工、资源利用、环境建设,以及与农业相关的水利、气象、支农工业等。

《纲要》的目标。按照中央关于使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确定新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的部分领域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缩小5年,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55%以上。到2015年,农业科技总体水平接近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国际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纲要》的制定拟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从关键技术的发展与突破来考虑,另一个方面是从农业科技整体发展的体系建设和环境建设考虑。

1.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根据未来15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科学技术需求,着力于迅速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大幅度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丰富科技储备和知识产权,加速我国农业科技的现代化进程。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特点、发展规律,提出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

(1)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直接应用于农、林、牧、渔生产第一线,有效提高单产与生产能力的重大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为保证(人口增加,耕地减少)食物安全和有效供给提供技术支撑。

(2)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从遗传改良、条件控制、品种更新等方面入手,研究开发推广农、林、牧、渔等农产品的优质技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落后状况。

(3)发展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为主的高效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着眼于对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是可再生资源高效多次利用,农产品产后加工和流通体系建设。为广大农村不断提供先进适用、操作简易可靠的技术。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从资源利用、基地建设,到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全方位为广大农民致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4)发展以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瞄准21世纪生物技术仍是农业科技发展热点的特征,大力加强我国基础性研究,大力开展以提高动植物抗性水平、质量水平的转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生物降解技术、微生物利用技术、动物基因疫苗等研究,并使其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大力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加强信息技术、3S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仿生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开发和推广,为加速传统农业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5)发展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综合配套支撑性技术。针对当前和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以及我国中低产田仍然比较突出的问题,重点开展区域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包括技术工程化、规模化、实用化以及市场流通环节的研究与开发,为充分发挥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生态条件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保障。

(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研究森林是陆地生态主体的作用功能和林农复合技术,加快发展森林资源恢复和新品种培育技术,大幅度提高植被覆盖率。

(7)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针对目前我国资源环境方面的重点问题,开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低残留、无污染等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展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保护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进行草地改良技术研究,防止草原退化,进行养殖水域和滩涂治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8)发展以农业基础性建设为重点的技术和支农工业技术。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加强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资源环境的监测,减灾、防灾及灾情预测预报等经常性工作,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应有相应的发展。开展以农机、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以农为本,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

2.农业科技发展的体系和环境建设

(1)建立农业创新体系,为农业生产第一线提供技术支撑。按照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部署,建立农业创新体系,从科研活动、科技管理、科研体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创新,适应农业生产第一线需求。要健全农业推广体系。要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科技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促进农业科研、推广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尽快形成有利于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新局面。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多渠道、全方位为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务,解决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2)强化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切实为21世纪农业发展提供一批技术和技术储备。要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队伍,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合理部署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推广工作。要针对21世纪16亿人口食物安全对技术的需求,切实加强农业应用研究,着力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对农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重点研究和应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突出解决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及环境改善问题,切实抓好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要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建设,为农业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保证农业科技总体任务的完成。

(3)切实加强符合市场经济的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是目前农业科技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逐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稳定、加强国家、省、地、县、乡五级推广机构的同时,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民营科技组织,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企业。鼓励各类企业(包括种子公司、供销合作社等)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技术服务,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

(4)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增强农业科技自身建设。要通过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运行机制,对农业科技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指导。该放的坚决放,该稳的一定要决心稳住。要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调整分工和布局,建立以农业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科研组织体系与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专业结构。各级农业科技机构职能科学分工、有机结合,加强充实第一线。

(5)培养一支有理想、讲奉献、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关键是人才。造就一支高效、精干的专业科技队伍和高素质的劳动大军是21世纪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科技型企业家、高级科技管理专家、技术专家、推广教授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亿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抓好农民的技术培训,采取函授、职业教育、科普讲座、技术夜校以及农业中专等多种形式普及和传授科技知识,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6)切实加强领导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农业科技作为整个科技工作的一个重点,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措施,从组织领导、政策保证、支撑环境等方面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支持领导。在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建立多渠道、全社会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部门、地方为支持成果转化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或风险基金。鼓励企业向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机构创办的企业,在税收方面可享受优惠政策等。这些方面需要计划、财政、税收、银行等部门的支持。逐步完善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体系。

三 组织实施方案和工作安排

为协调组织,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纲要》的编制工作,保证《纲要》高质量如期完成拟成立三个小组。

1.《纲要》编制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决定有关重大事项,审定《纲要》的报批稿。建议由国务院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若干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纲要》的系统设计、工作安排和组织协调。办公室设牵头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组织。

2.《纲要》起草小组

主要负责文件起草、修改工作。总体组由8~10名富有创意、文笔较好、熟悉国家方针政策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组成。下设若干专题起草小组,由有关部门、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专家组成。

3.《纲要》专家顾问组

聘请农、林、水、气、环境、资源、战略研究等各方面资深专家组成顾问组,对《纲要》起草提供咨询,并承担《纲要》相关软课题研究和调研任务。拟请若干名国外专家参加顾问组。专家顾问组在年龄结构上要考虑老、中、青三结合。除了科技口的专家,还拟聘请若干名经济及管理专家。

4.工作进度安排

编制《纲要》的工作安排,拟大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本次会议确定《纲要》编制领导小组后,用一个月时间组织总体组制订工作方案和《纲要》框架。第二阶段,用6~7个月的时间,组织有关方面人员组成精干队伍,集中精力,进行调查研究。主要调查研究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现实及长远的需求,以及农业科技的现实状况及差距。着重研究科技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农业科技体系和体制的问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起草初稿。第三个阶段,用4个月时间修改审定。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999年2月底,拿出工作方案;

1999年3~7月,各领域分别进行调研,初步形成领域的工作方案;

1999年8~9月,完成初稿,并征求地方、部门意见;

1999年10月,召开部门协调会、专家咨询会,讨论送审稿,提交领导小组审批;

1999年11月,送审稿上报。

(1999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