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科技创新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解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科技经费的建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改善。1979~1991年,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5.9%,粮食、棉花、猪牛羊肉和水产品年平均增长分别达到2.8%、7.7%、9.3%和8.5%,其总产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全国工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消费水平年平均增长5.6%。1992年人均纯收入达784元,比1978年成倍增长。1978~1991年间,全国粮食亩产由169公斤提高到258公斤,增长52.7%;棉花亩产由30公斤提高到58公斤,增长了93.3%;生猪出栏率由53.5%提高到90%。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科学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据测算,在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量中农业科技进步作用所占的比重,1972~1980年为27%, “六五”期间为35%,目前大约为40%。一大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农业科技攻关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自“六五”以来,国家组织实施的农业科技攻关计划,每年在1000个单位2万多名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果,仅“七五”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就达1100多项,其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有120多项、国内先进水平的400多项,建成了容量为50万份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种质资源库,储存了20多万份资源,使我国种质资源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选育了8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6亿亩,增产粮食500亿公斤,新增产值200亿元;培育的北京白鸡、哈尔滨白鸡等畜禽新品种,在全国27个省市推广,对稳定市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和北方干旱地区共建立了34个农业区域综合治理试验区,面积达64万亩,扩大示范1820万亩,取得了228项先进科技成果,已有81项成果在生产上应用,推广面积达1.08亿亩,增产粮食125.8万吨,油料245.6万吨,共取得经济效益34亿元。

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农业科学研究,就没有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没有先进适应技术的推广应用,就难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没有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就没有11亿多人口温饱问题的初步解决和今日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安定以及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是:由温饱向小康进而向富裕生活转变,由侧重数量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由产业结构单一向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而要实现这些转变,就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的那样,农业最终还是靠科学解决问题。

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现状难以适应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突出地表现在:优质高效技术薄弱,产量型成果多,优质高效型成果少,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产后加工技术缺乏,难以更快地提高资源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滞后,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水平提高迟缓,难以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科研成果中试条件缺乏,推广体系不完善、不稳定,难以将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和队伍的不稳定,难以肩负农业科技的重担。要解决这些矛盾,除制定配套政策外,关键的一环是要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对象,试验周期长,难度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强。一个大田作物新品种的育成,往往需要6~7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多年生果木和畜禽良种的培育则需要20~30年甚至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据典型研究项目分析,获得部级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果所需时间为13年,二等奖成果为9.5年,三等奖成果为6年。目前大规模应用的籼型杂交水稻在20~30年前就开始研究了。这说明,如果我们对农业科技不能做出有远见的超前安排,就会贻误时机,造成新的断层,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后劲和实现“小康”的进程。为此,特向有关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 增加1亿元农业科技攻关经费缓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对发展科技的燃眉之急

“七五”期间,全国科技攻关经费共计32亿元,平均每年6.4亿元,而用于农业攻关项目每年为6060万元,仅占9%。“八五”计划的第一年(1991年),农业攻关项目经费为6048万元,基本上维持“七五”所占比重与数额。但农业攻关项目在“七五”基础上新增加了“南方红黄壤综合改良”、“松嫩平原综合治理”、“北方草场改良”、“渤海湾水产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及“花生、高粱育种”等项目与课题,新增项目所需经费只能从“七五”延续项目中调剂,从而使农业攻关经费比“七五”更为紧张,参加攻关的农业科技人员2万多人,每年人均经费只有2000~3000元,加之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少,只够发工资,有的单位只够50%~70%的工资,大多数农业科研院所没有自己安排研究的经费,众多的农业科技人员都希望在攻关中争取到任务,有的为十几万元的小专题,部长出面争取。科技人员对此现状意见极大。

由于经费紧缺,一些急待解决的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如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优质果品育种、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土壤施肥培肥技术等,均因无经费支持而无法做出安排。从事这些专业研究的科技人员,因无课题而外流,如不及时挽救,这批宝贵的人才将再次散失。考虑到农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科技兴农的迫切需要,请求国务院从1993年起,在原每年6000多万元农业攻关经费的基础上增加1亿元,以缓解农业攻关经费短缺之急。保住部分农业科技精干队伍。

二 解决1亿元资金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中试条件和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农业科技界每年可提供7000项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利用率大约在30%~40%,绝大部分停留在试验阶段,真正形成规模效益的大约有15%,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中试条件(或是扩大试验示范条件),包括缺乏中试场所和资金,导致许多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就告结束,要使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型发展。必须解决农业科技成果中试条件,建立完善一批必不可少的中试车间或扩大试验示范基地,使现存成果中的大部分达到可应用的成熟程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请国务院解决8000万元(一次性投资)在全国建立具有代表性的中试基地(10~15个)。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十分薄弱,较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美国先锋种子公司每年投资8400万美元,主要用于玉米基因工程育种、病虫害防治高技术研究,Ca1gene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油菜、棉花等新品种已开始投放市场,我国在水稻抗虫基因转移上取得重大进展,但表达效果不理想,离应用距离还远。其他农业高技术研究安排极少,离应用差距更大。因此国家应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国务院在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制订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因此请国务院给予每年2000万元经费支持,启动这项工作。

三 解决3亿元贷款用于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产优质高效示范区

我国每年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成果具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如饲料添加剂、饲料配方及其预混技术、海珍品养殖技术、畜禽规模化养殖技术、植物组培快速繁殖等,均具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使得一批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形成产业,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在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中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实际需求,建立以开发高新技术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区。从决定颁发以来,国家科委已收到十多个省市“关于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的报告”,要求国家科委给予立项和经费支持,我们认为,国家应当积极给予扶持,可以采用贷款(农业低息贷款)方式,充分调动各地方的积极性,选择一批乡(镇)、县(市),培育一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乡、县典型(不另设行政机构与区域),为农村早日实现小康和推进农村“三化”做出示范。

(199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