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白洋淀之秋
白洋淀,久闻其名而未能亲睹,但它的知名度也不亚于家乡的鄱阳湖。孙犁笔下的芦花荡,湖上人家的诗意风情,出没于芦苇水荡的雁翎队的枪声以及小兵张嘎的传奇故事,是记忆库中不曾忘却的一卷老磁带,只是这些虚幻的印象并非亲历的影像,而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激化而生的想象罢了。
从北京到白洋淀,自驾车很方便,我是坐长途大巴去的。在永定门外的海户屯有长途汽车站。清晨的海户屯一派繁忙,这里是城南批发窗帘、服装的集散中心,也营销加工服装的大缝纫机及各色布匹。推着三轮车、开着面包车的商贩们,熙熙攘攘,讨价还价,好生热闹。街上的小饭馆、早点摊子也多。
9点整,第一班长途大巴出发了,目的地是河北的安新县。白洋淀是河北大平原上的淡水湖,在干旱少雨的燕赵之地,居然有方圆366平方公里的水乡泽国,也是天赐的自然美景,其中有三分之二水面就散布在安新县境内。近几年,靠水吃水的沿湖各地,依托白洋淀,发展颇有特色的旅游,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开车的司机是个和气的中年人,见我们这几个银发族去白洋淀,说你们该七八月里来。那时白洋淀十里荷花,芦苇荡里野鸭成群,煞是好看。这会儿,荷花谢了,芦苇也枯黄了,看个啥呢?司机是当地人,说的话一点不错。同行的王君只好调侃道:像我们这样的老家伙,也只配看看残花败柳啊……说罢,大伙儿哈哈大笑。
公路上车子不多,沿途的景色也很单调,目力所及,除了加油站、隔离墙和拦路的收费站,别无它物,这也是高速公路的无奈。过去,乡村公路沿途的农家、田野以及鸡犬相闻的田园风光,绝无可能见到了。只有道旁的火柱树,时不时以血也似的嫣红点缀着长天秋色,倒也平添几番诗情画意,给人无限欢喜。一个多小时的疾驶,便到了安新县城。听朋友说,过去安新也有古老的城墙,热闹的老街,如今柏油马路宽敞平直,两旁都是新建的办公楼和住宅,旧日痕迹荡然无存。市容倒是漂亮多了,但是总觉得这种没有特色的新貌,毫无美感也没有历史的厚重。你说它是安新也行,说它是通州、昌平、房山也可以。中国的城镇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中大多丢失了自己的面容,也丧失了自己的灵魂,只剩下大同小异的躯壳。如同整容的女子,漂亮是漂亮了,却也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魅力了。这大概也是城市的世纪病,没法治了。
在长途汽车站下了车,换乘出租车去开会的酒店。白洋淀周边和湖中湿地,这些年大兴土木,盖了不少高规格的宾馆、酒店、度假村,兴建了游乐场,一些庙宇和景点也修葺一新。通向码头的道路十分宽敞,湖岸的商厦及服务设施也颇具规模。可想而知,当地为开发旅游的投入相当可观。据说荷花盛开的时节,白洋淀游人很多,宾馆客房的入住率甚高。只是我们来时已是旅游淡季,许多宾馆已经关门谢客,连职工也打发回家了。这也是北方旅游景点受季节影响的特点。
次日清晨,由住所步行至码头,沿湖边的大堤前行。大堤可通行汽车,大道上建有一座座小木屋,是出售当地特产和旅游工艺品的商亭,多半歇业,只有几家开门。这里有特色的商品是出自水乡泽国的红白莲子、莲心、芡实(俗称鸡头米)、薏米,还有家养的鸭蛋和野鸭蛋。白洋淀不只盛产鱼虾莲藕等水产,满湖的芦苇可编苇席、造纸,利用芦苇秆的天然色粘贴的芦苇画,做工精细,花鸟虫鱼、人物风景,无所不有,风格类似水墨画,堪称一绝。这是大自然无私的奉献。
秋天多雾,头天傍晚到湖边走走,视线被灰蒙蒙的雾霭挡住,只能见到湖荡中枯黄的芦苇,再往远处,什么也看不见了。蚊蚋成群,追逐而至,竟然如黑云在头顶飞舞盘旋,逼得我们落荒而逃。这天清晨,起了风,再向湖边走去,雾也散开了,码头堤岸下边停泊了许多待发的游船。前边伸出的高地,挺立着一座人工建造的巨型风帆标记,再往前便是晨光辉映的一弯湖水了。
游船是铁壳船,以天然气为燃料,倒也是清洁能源,除了甲板上放着一排排座椅,也没有更多的设施,很像是一辆敞篷卡车。上了游船,那船头座舱里的驾驶员便发动马达,向湖中驶去。深秋的清晨,还有些寒意,那迎面而来的风,在无遮无拦的甲板上不觉身上的衣服有些单薄了。
白洋淀是一个十分奇怪的淡水湖,你几乎很难见到碧波万顷的浩淼水面,也看不到波涛汹涌的气势。当然这只是我见到的情景。那偌大的湖中散布的芦苇荡,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把湖面分隔成一条条忽宽忽窄、弯弯曲曲的水道,宛如纵横交错的河网。地势较高露出水面的沼地,清一色的芦苇,估计涨水时节,芦苇荡也会没入水中;而在枯水时节,如眼前所见,芦苇荡便像小岛一般浮出水面了。
地势更高的地方,倘若涨水时节也安然无恙,便是水乡村落的落脚之处。果然,听导游小姑娘说,白洋淀中有3700多条沟壕、河道,大小不一的芦苇荡有12万亩,还隐藏有36个村庄,以至于整个湖面形成大小不同的146个淀泊,大的有2万多亩,最小的才有100多亩。
不难想象,在芦苇茂长、荷花盛开的时节,船行在淀泊之中,景色虽是迷人,却也很易迷路。倘若不是熟悉地理的人,一头闯入迷宫似的芦苇荡里,绝对是很难找到出路的。想当年,白洋淀的雁翎队出没芦苇荡,伏击日本鬼子,正是倚靠得天独厚的“地利”,打得鬼子兵蒙头转向哩。
我们在这巨大的水上迷宫穿行,视线所及,景致倒也变幻无穷,这也是白洋淀不同于其他湖泊的独特之所在。沿着弯曲的水道,两旁是茂密的芦苇丛,那高及丈余的芦苇密不透风,宛如华北平原的青纱帐,向天际伸延。船行其间,如泛舟运河,不禁想起当年在威尼斯的夜游。美中不足是时届深秋,芦苇失去夏日的勃勃生气,叶子开始泛黄,快到了开镰收割的日子。水道深处的沟壕之间,时而还能在水面发现残荷的枯梗败叶,令人连想起“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况,但也印证了“花无百日红”的人生哲理。
一路上,也能遇上当地渔民的小船,有的载着收割的芦苇,有的是撒网打鱼,都是划桨的木船。再往前,渐渐接近了白洋淀的村落了。淀泊中出现了围起的一方方鱼塘,不时还能看到一个个立在湖上的小棚屋,在镜子般的湖面投下晃动的光影。一打听,方知那是渔民们看护自家承包鱼塘的临时住所,如同瓜地里看瓜人的窝棚。不多一会,游船开进了壕沟似的狭窄水道,岸边出现了掩映在树丛中的一座座农舍,房屋砖墙平顶,有采光很好的玻璃窗。淀泊中的农舍多是平顶,是因为这里土地紧缺,农民收割的芦苇便放在房顶上晾晒,这也是因地制宜的好办法。在一处村落附近,停靠着运输的铁壳船,上面堆满砂石砖块,岸上的一台手扶拖拉机正在忙活,几个农民在挖沟掘土,似乎是修砌护岸的砖墙。生活在淀泊中的农家出门要坐船,生活用品、建筑材料完全靠船运输,也很不方便。但我也看见淀泊中有电线穿过芦苇荡,估计这里也村村通电了。
回程路上,途经几处很具规模的水上游乐园和楼阁飞簷、金碧辉煌的宾馆,但已人去楼空关门大吉,宣告了一年一度的冷清。游船掉转船头,匆匆而去,忽听得阵阵金属的敲击声,忽起忽落,从水上传来。循声而去,只见几艘散开的木船上一人荡桨,一人坐在船头敲打什么东西,声音是从船上发出的。问导游方知,这是白洋淀捕鱼的传统法子,渔民击打铁器,以响声惊扰鱼群,然后才下网,这也如同猎人围猎时以猎犬的狂吠声和号角声惊扰林中野兽一般。果然,再往前不多远,遇见了几艘驾着鱼鹰的小渔船,每艘船的木架上都蹲守着七八只虎视眈眈的鱼鹰,看来一场由人类导演的生死搏斗,瞬间就要爆发了。
时间不允许我们观看鹰同鱼儿的搏杀,游船加快马力,向码头疾驰,我们的游程也将结束了。
在我的文字即将结束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对白洋淀的湖水始终只字未提,这并非我的疏漏,而是很难下笔。
实际上,芦苇丛生以及被分割成大小不同的146个淀泊的景象,从湖泊的生命史上,预示白洋淀已经进入老年期。白洋淀是湖泊,也有人称它是湿地,或者是湖泊向湿地的演变,都意味着它的生命已经衰退,步入晚年。上个世纪80年代,白洋淀像罗布泊一样已经死亡过一次,淀泊干涸,湖底种上了庄稼,还修了公路。如果不是引水工程,屡次补充水源,白洋淀也像罗布泊一样成为历史的地理名词了。
如今白洋淀仍然为水所困扰。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华北平原降水量普遍减少,干旱的大地导致北方的许多河流断流,而地下水资源也日渐枯竭,此外,经济的过快发展,水资源的透支,白洋淀的水源已无法获得天然的补给。因此,耗费巨资,定期“输血”——引水济淀,才能维持白洋淀的生命。它就像一个垂危的病人,靠输液输氧才苟延残喘,一旦停止输液输氧,很快就会宣告死亡。但是,这样的输血也是很有限的,对于普遍缺水的华北,引水济淀无异于剜肉补疮,拆东墙补西墙。除非出现奇迹,那就是气候发生巨大变化。这种被动的局面才能改变。
此外,眼下对白洋淀的存亡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上游及沿湖的城镇排放的大量污水造成的污染。我在游湖时所见,淀泊周边的村庄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中,以致附近的湖水浑浊不堪,是普遍的现象。但比较而言,如果仅仅如此,尚不足以造成巨大的危害。听说如今最危险的,还是保定排放的大量工业及生活污水,定期由一条府河注入白洋淀,导致水质恶化,鱼虾大量死亡的现象屡屡发生。这种情况如不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白洋淀的绿水碧波是很难再现的,而白洋淀的旅游业和水乡风光,完全是建立在洁净的一泓碧波之上的,它当然也关系当地老百姓的生计和社会安定。
白洋淀的生态系统,看来是很脆弱的。保护这河北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需要人们切实爱护它,不要让它迅速衰老,以致消失。这当然也是很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