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画国画:综合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白描篇

第1章
白描基础知识

白描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绘画表现形式。这是一种以粗细各异、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画形象的技法,也是国画技法中最古老的一种绘画方法。白描不单只是用毛笔“勾轮廓”,更主要的是体现用笔,这与中国的书法有密切的联系。本章将详细讲解白描绘画的概念、起源、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为读者接下来的绘画学习做好铺垫。

概念

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单纯的墨线勾勒形象而不加任何色彩,是古代“白画”的发展,也是中国画中唯一一种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画法,所以又被称为“单线平涂”法。在中国画中通常人物、花卉、动物等都可通过这种绘制手法来表现,但大多数情况下该技法用来画人物和花卉。白描是以“气韵生动”为最高境界的,有着丰富而神妙的表现力,历来都为中国画家所重视。在国画的教学与创作过程中,对白描的特性及其内涵做一些探讨,对于掌握中国画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中国画抒情达意的审美指向,以及锤炼有自己情感特色的新语言,是十分必要的。白描是人类绘画的原始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们反映客观物象首先就选择了线的形式。

白描也是运用线的粗细、方圆、浓淡、转折变化,以及用笔的快慢、轻重、顿挫等来描绘物象的一种技法。我们观察物象的时候首先感知的是体积,以及构成这个物象体积的各个部位的轮廓边缘,经过我们的艺术加工,最后才提炼出线。作为艺术的线条,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视觉符号。人类在运用艺术的视角观察客观世界时,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抽象而产生了线。“线”作为白描最基础的绘画语言和构成形式,因其取舍力求单纯,对虚实和疏密关系有明显的对比,因此白描就具有了朴素简洁、概括明确的特点。

起源

白描,通俗地讲就是线描,按照广义的理解,它是属于素描的一种。在古代称其为“白画”或者“粉本”,也就是绘画的底稿。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中说“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因此,白描在开始时是绘画的一种技法,唐代吴道子是历史上较早的白描高手,发展到北宋时,李公麟大大丰富和完善了白描这一技法,使之成为可以独立完成造型的绘画技法。自此以后,白描不再只是作为一种画稿而存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白描是一种纯用墨线勾勒物象的画法,也是传统中国画笔墨造型的骨干,有一种传神写意的表现力,以及单纯空灵的抽象美和黑白交响的韵律感,可以说是中国美术中一种独特的创造。

《丽人行》局部 宋·李公麟

发展

白描是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白描是人类社会中出现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它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例如,原始岩画、彩陶纹样、古代瓶画、壁画、帛画等,这些绘画都已经表现出线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在古代这种用毛笔墨线勾勒物象、不着色彩或略施淡墨的画法,多用于表现人物、花鸟。

在中国美术史上出现了很多擅长画白描的画家,其中北齐画家曹仲达善用稠密的细线表现人物的衣衫,所画人物衣衫像是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因此称为“曹衣出水”;与之相对的盛唐吴道子,他的笔法圆转飘逸,宛若迎风飘逸之状,被称为“吴带当风”。他们都以笔法最负盛名。

早期的白描画,线条以均匀流畅为主,到了唐朝时期,吴道子才把线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够生动地表现所绘制衣褶的动感和厚重感。他的作品《送子天王图》为白描画,线条行笔利落,气势豪放,昭示着线描新时代的开始。

《送子天王图》局部 唐·吴道子

宋代画家李公麟把白描从草稿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变化无穷、丰富多彩,如行云流水,用富有表现力的单线创造出朴素优美的艺术形象。他所画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结构明确,甚至把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形态生动,是古代一流的白描作品。

《五马图》局部 宋·李公麟

《五马图》局部 宋·李公麟

白描产生之初,多出现于人物画。宋元间画家开始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宋代赵孟坚以画白描水仙著称,其所绘《水仙图》,全卷以白描线勾为主,以细长流利而匀劲的线条勾勒花叶,将水仙幽静、婀娜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水仙图》宋·赵孟坚

除此之外,明代陈洪绶的《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插图,清代改琦的《红楼梦》插图等,虽说都是版画,但都是以白描为稿子刻成,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还有顾恺之、武宗元、梁楷、王绎、张渥、任伯年诸家都擅长白描。他们的出现,丰富了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画线描技法的高度成熟。

特点

白描在绘制时取舍单纯,因此看起来造型工整、简练明晰、单纯洁净,又以其灵活多变的用线及造型使观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历来受到很多画家的喜爱。

单纯朴实

白描属于素描的一种,顾名思义,“白”和“素”都有白色、素净、单纯和质朴之意,而白描就是依靠不同的线条来塑造对象的形体结构,表现对象的质感和空间感,同时形成画面中的韵律和节奏,产生一种形式的美感。有时也在线的基础上用淡墨略加渲染,但往往不设色,造型单纯简练,清晰明快,朴实无华。

造型严谨

白描在纸或者绢上勾线,讲究以线造型,通常用线表现物象的结构骨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线立骨”。中国画中的“骨”,是支撑艺术形象,使画面富有精、气、神的本质表现。白描要求用线准确、肯定。勾线时哪怕是结构有一丝的错位,都会对画面的整体造成破坏,因此国画白描的造型必须严谨。

气韵生动

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其中“气韵生动”是六法之首,是六法中的核心部分。对白描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它也就是指画面所传达出的和谐的节奏和韵律。一幅“气韵生动”的画,必须具备立意的新颖和深刻、构图的妥帖和巧妙、形象的准确和生动、用线的稳健和流畅等条件,否则,作品便失去了该有的气韵和生气。因此,“气韵生动”成为评价白描作品的重要标志。右图赵孟頫的作品中,画面用线一丝不苟,而且用线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使画面看起来生动有趣,充满了画面感。

《二羊图卷》元·赵孟頫

讲究用线

白描是一种完全用线来造型的绘画方法,它的生动和奥妙也就体现在用线上,往往不借助任何颜色的辅助,全凭一些裸露的线条来塑造形体,表达神韵和感情。而中国画中的线具有惊人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通过线的曲折、刚柔、浓淡、疏密、长短、粗细等不同的变化,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迷人的魅力。因此,对于白描画来说,用线是至关重要的。

形式感强

白描以线条塑造形体,当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画出来的画面往往比较平,不像其他绘画那样有立体感,但画家们在画面的平面处理和形式感上深入研究,也就使“形式感强”成了白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在用线上,古代的画家们归纳总结出了白描人物画的十八种描法,如“钉头鼠尾描”、“铁线描”、“兰叶描”等。这些不同的描法,除了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注重线条本身的形式美感。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唐·吴道子

分类

白描可以分为单勾和复勾两种。

通常以线一次勾成,用同一墨色的线勾描整幅画的叫一色单勾;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勾成(如用淡墨勾花、浓墨勾叶)叫浓淡单勾。单勾要求线条准确流畅、生动、笔意连贯。

而先以淡墨全部勾好,再以浓墨对局部或全部进行勾勒的叫复勾,多用以加强所描物象的精神和质感。大多数先以淡墨勾成,再根据情况复勾部分线,但并非依原路刻板地复迭一次,其目的是为加深质感和浓淡变化,使物象更具神采。复勾的线要尽可能流畅自然,否则显得呆板。复勾要把物象的形、神、光、色、体积、质感等都用简单的墨线表现出来,所以难度相对较大。

十八描

十八描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中描绘衣服褶皱的各种不同描法的总结,也是关于白描程式化技法的总结,清代时配以这十八种描法的图例,按照其笔迹形状的不同起了很多不同的名字。

这十八种描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种是无粗细变化的铁线描法,这种方法是最早出现的描线方式,有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曹衣出水描。这一类描法粗细无变化,压力均匀,代表画家有东晋顾恺之,从其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都可以看到他古拙的用笔;后来唐代的阎立本,明代的文徵明和唐寅都发展了这一用线方法。

一种是有粗细变化的兰叶描,包含蚯蚓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柳叶描、枣核描、橄榄描、战笔水纹描。这种描法压力不均匀,用笔有提按顿挫的变化,时粗时细的线条犹如兰叶的线条。代表画家是吴道子,从他所作的《送子天王图》中可以看到线条转折提顿,有一种如雕塑般的立体感。这一画法发展到后来李唐的《采薇图》、元代的《永乐宫壁画》以及明代的陈洪绶都擅长用兰叶描法。

另一种是笔线简化而快速的减笔描,这一描法实际上是随着中国画向写意画发展而产生的变体,有撅头描、竹叶描、混描、折芦描、枯柴描、减笔描。这种描法运笔速度快,压力偏向笔的一端,有时线面结合。代表画家是梁楷,他创造了这种写意线面和浓淡交互的减笔描法。

在这三种不同的线描类型中,很多笔法都有类似之处,也有一些特点比较突出。线是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我们在学习时可以选取自己喜爱的笔法,并加以发挥,形成自己得心应手的描法。

高古游丝描

高古游丝描是相对比较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也叫“春蚕吐丝描”,指此描法画出的线像春蚕吐出的丝。这种描法以中锋行笔,用笔圆劲细致,实起实收,用笔变化不是很明显。通常用于表现娇嫩柔弱的物象。张彦远评价它“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中国画的用线讲究力度,这也许与高古游丝描有很大的渊源。高古游丝描细看粗细有别,但粗看又整体均匀、挺拔,变化十分微妙。这种画法的代表作品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琴弦描

琴弦描,顾名思义,其笔法沉着稳健,中锋用笔,实起实收,柔中带刚,线条流畅、犀利,有一股张力。注意利用中锋悬腕,笔法沉着,心手相应不乱。线条相对于高古游丝描显得略粗些。通常用于表现质感较硬的物象。运笔时强调气要足,全神贯注,笔笔到位。

铁线描

铁线描比高古游丝描和琴弦描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方劲有力,直线硬折,形似铁丝弄弯的形态。中锋用笔,方直挺进,行笔凝重,衣纹有沉重之感,无丝毫柔弱之迹。适合于绘较为庄重的题材。其特点是粗细大致均匀,像铁丝一样坚韧有力。

行云流水描

行云流水描往往用于表现柔软而弯转多的衣纹效果。其状如云舒卷,转折不滞,连绵不断。因线条较长,连绵不断,故运气要长而连贯,避免产生断笔、滞笔。要注意线条的圆滑流畅,勾画前先将线条练熟,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曹衣出水描

曹衣出水描源于画家曹仲达,其所画人物的衣纹下垂、繁密,犹如刚从水中出来,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呈圆弧状,讲求线条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所画的衣服紧贴在人物的身体上,把丝绸、布匹轻软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的肢体动态透过衣服的遮掩,依然能够让人感觉得到。

蚂蝗描

蚂蝗描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伸屈自如,柔而不弱,气神通畅,切忌臃肿、断续。吴道子也用此法,其行笔磊落,圆润转折,凹凸起伏,轻重顿挫之间呈现出粗细刚柔、长短虚实的变化,具有立体感。

蚯蚓描

蚯蚓描粗细均匀,线条曲折多而柔软,似篆书笔法,圆转有力。采用此法,需柔而有骨,有骨而不弱,笔力内含,用笔圆润。此法描出的线条既非无骨,又应防锋芒太露。

钉头鼠尾描

钉头鼠尾描落笔如钉头,似有小勾,收笔则如鼠尾,也就是头秃尾尖、头重尾轻,由此得名。钉头鼠尾描的关键是起笔的钉头和落笔的鼠尾这一特征,清代八大山人常用此法。

柳叶描

用笔两头细、中间粗。柳叶描与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线条如柳叶迎风,忌浮滑轻薄。其特点是行笔雄浑圆厚,衣纹飘举,很有动感。勾画时要全神贯注,一气呵成,要突出柳叶描的特征。

枣核描

用尖的大笔描线,头如枣核状,线条在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其虽与橄榄描相似,但线条节奏要柔和一些,故线条更显自由一些。

橄榄描

橄榄描顿头大且形如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此法。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也大。

战笔水纹描

如山水画中水纹之画法,用来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在画仕女图时用得较多。它是粗大的减笔,形虽颤颤,但用笔要停而不滞,似水纹流畅之感。线条的特点是节奏感强,留而不滑。

撅头描

撅头描,俗称秃笔线描,马远、夏圭多擅用。其特点是顿头大而方,以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枯柴描

枯柴描因其形似枯柴而得名。用笔水分少,很似山水画中的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是一种粗大的减笔画描法,线条刚中有柔,整而不乱。

竹叶描

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线条状如竹叶。一般用中锋来勾勒表现,压力用于线中,且柔而不弱。在具体使用中,短笔可借用竹叶描、芦叶描,长笔则如画柳叶描,但较其要刚硬,变化也大,李唐在他的《采薇图》中用到了此法。

《采薇图》局部 宋·李唐

折芦描

用笔粗,而转折多为方角,笔由圆转方,方中含圆,尖笔细长,如写隶书之法。折笔时顿头方而大,多呈直线,南宋画家梁楷常用此法,其作品《六祖斫竹图》中用到了此法。

《六祖斫竹图》局部 宋·梁楷

混描

混描,是指以淡墨皴衣服的褶纹,然后加浓墨混成,因此称为“混描”。它是一种写意的画法,其关键是浓淡线条的结合,处理要巧妙、得当。混描的处理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线条丰富的变化。另外,以墨色的浓淡结合来画,会产生阴阳线之效果,画面线条变化丰富,有立体感。但也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勾线后沿线的一侧用淡墨微染,形成凹凸感。

减笔描

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人的笔法。通常是侧锋用笔,速度较快,用笔粗壮,遒劲有力。大多只画一个外轮廓,用笔简洁大气。减笔描虽线条概括、简练,但笔简意远,非常耐看。创作时要切记抓住形体,以最简略之笔写之。绘制时要注意线条的起落笔及抑、扬、顿、挫都要清楚可辨。

工具和材料

白描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是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画法,也就是以线条勾画物象时所使用的描线方法。其工具和中国画的工具一样,笔、墨、纸、砚足矣。

笔的选择

白描是国画中的一种绘画手法,白描使用的毛笔一般小、笔锋细,如衣纹笔、叶筋笔或勾线笔。一品衣纹笔在处理衣纹变化时比普通的笔好用得多;叶筋笔是专门用来勾画叶筋和线的,一般用于画很细的线条;再就是从1号到5号的普通勾线笔,在白描中最为常用。这些笔多为狼毫笔,其弹性大、硬度强,是勾线的理想用笔。

勾线笔

叶筋笔

衣纹笔

执笔方法

画白描时的执笔方法是中国画中很典型的一种,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相对来说较为严格,讲究书法用笔,犹如写楷书一样。一般用拇指与食指把笔夹住;中指与无名指在前方和后下方,进一步把笔固定在手中;小指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掌心要空,达到指实掌虚的效果,这样用笔才能运用自如,稳中有健,但在实际绘制中,用笔还要更灵活。勾线时注意灵活运用指、腕、肘的力度,把握好运笔速度和所勾勒线条的粗细、长短,并要注意保持韵律和节奏感,以达到想要的画面效果。

运笔技法

在白描画中用得最多的运笔技法是中锋用笔,用笔的压力和速度要均匀,无论是勾勒细如游丝或是粗如麻绳的线,都要使勾出的笔线有“外柔内刚”的效果,力量要含蓄在内,不宜显露于外。缺乏含蓄的笔墨,不耐久看。锋芒过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现出一种霸悍的气象,有时会降低某些花卉、禽鸟的美感,故白描画的线条要“寓刚健于婀娜中”。

白描的用墨主要通过勾勒和渲染来体现,通过墨色的浓淡色调变化来表现所描绘物象的节奏和韵律,用墨时要注意墨色分布时主次、轻重的变化,避免呆板。一般选择耐水性强、书写流利的一得阁墨就可以。

白描用纸较为单一,都是使用熟宣纸作画。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物质涂过,故纸质较生宣硬,吸水能力弱,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此特性使熟宣宜于绘工笔画。

熟宣纸

在选择熟宣纸时一定要慎重。好纸不一定白,太白说明增白剂太多,不利于久藏;纸白但不刺眼,反光柔和;不能有草梗、沙粒、裂口、洞眼及其他附着物,绵软不脆。如有稀里哗啦的响声、手感僵挺,则决不是好纸。

砚,也称“砚台”,用来蘸墨写字、绘画,笔、墨、砚三者是密不可分。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序中位居最后,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也是因为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中国古砚品种繁多,如松花石砚、玉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白描勾线的基本要求

白描中的线作为一种美的形式,无论是飘逸洒脱的线还是刚健雄浑的线条,多强调具有内涵和意趣,而且非常注意其自身的独立品格。前文我们讲到的“十八描”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初学者在练习画白描时,要以营造出符合情感表达和主客观高度结合的线条为目的。

线作为一种指示性的符号,反映在白描这种表现形式中,也并非简单化和概念化,它包含了多种不同的表达因素,其中线的“骨力”是其最重要的一点,这也是白描内涵的根本所在。

在中国画中,线的变化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线条本身的变化,即不同线型及用笔产生的线的粗细、轻重、浓淡、刚柔、虚实、顿挫、转折等变化;二是线在画面上的安排和组织、疏密、聚散、长短、取舍、前后穿插等,表现出结构空间、层次、节奏韵律及装饰风格。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组成了线的整体表现力。

白描画讲究笔力,通过笔的力度的变化,产生轻重、强弱、快慢、虚实等具有不同情绪的线条。古人讲的“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如折钗股”、“如屋漏痕”等,都是针对笔力和线的韵味而言的,尤其是谢赫在其“六法论”中强调了“骨法用笔”的重要性。可以说正是由于“骨”的精神与作用,才使得白描画中的线条在外形上摆脱了软弱无力之态,从而具备了强大的力感。所以,学习白描要力求无论线条长短、粗细、疾徐都要突出线条的“骨”感,以气运笔,笔到力到,一气呵成,这样才能产生自然的内涵之美。

白描勾线的注意事项

白描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线条艺术,它自身的特性使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性。用线造型构成了白描画的特点,因此在勾勒线条时有很多注意事项。

首先一点就是切忌漂、浮、轻、滑等随意勾描,要把握好每一根线条的运行转折,做到收放自如,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使线条更饱满而含蓄。

第二,线条要讲究刚柔相济,不能剑拔弩张、虚张声势。

第三,白描勾线时落笔要肯定,沉着果断;任何不肯定的用笔都会使画面产生滞、板、结、迟等拖泥带水的线条,影响画面效果。

第四,在对线条的艺术处理上,要根据特定的画面安排线条的疏密、虚实和强弱的对比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空间。

第五,白描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在去粗取精之后,通过提炼、概括,从而使线条具有艺术美的强烈感觉。

第六,由于中国画的线条往往与中国书法用笔相通,所以练习书法是学习中国画的基础,否则很难领会这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白描造型的观察方法

着眼于大的形体结构

在学习绘画之前,对大体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合理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表现在实际绘画中,就是指我们在观察所要表现的物象时,应该从物象整体的结构关系出发,而不能仅盯着物象的一个局部,否则画面中会形成互不相关的混乱局面。因此,正确的观察方法就是要着眼于一个大的形体关系,通过构成画面的各个部分的比较,来确定它们的存在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绘画所要表达的意义。

掌握基本的形态特征

绘画造型的基本准则就是抓住所描绘物象的特点。尤其在中国画的白描中,用线条来塑造画面形象时,只有准确地抓住被描绘对象的外形特征,才能使画面生动而明确。如果缺乏对客观物象的准确观察,抓不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往往使画面造型凌乱,从而失去白描造型“严谨”这一特点。除此之外,在保证外形准确的基础上,还需深刻体会和理解对象的精神特征,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高度的艺术形象。

《簪花仕女图》 唐·周昉

了解客观物象的内在本质

任何一种绘画形式,如果只顾外部特征而忽略内在本质,都会使画面缺乏内涵。而在白描画中,要想充分发挥线的造型功能,就非常需要深入细致地探求客观物象内在的精神实质,了解其生长规律和组织结构,这样才能使造型准确生动。通常所讲的“意在笔先”就是要求我们在描绘对象之前,对它的内部结构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才能在白描刻画中将每一笔都落到实处,使作品更有价值。

建立全新的时空观念

全新的时空观念也就是指我们在观察物象时,要摆脱物体受光照影响而形成的明暗和光影变化,将三维的立体空间转化到二维平面的构成上来。中国画就是通过这样的线条组织,使主观的思维通过线条传达出来,通过线条的虚实、轻重,带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对于初学者而言,观察物象时应时刻以体现线条的表现力为主,加强对主观意识的把握,创造一种具有独特美感的高于现实的艺术形象。

白描中线的产生

作为艺术语言的线条,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视觉符号。人类在运用艺术的视角观察客观世界时,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抽象而产生了线。因而,“线”作为最基础的绘画语言和构成形式,广为世界艺术家所钟爱。

由于视觉艺术中“线”的“虚拟性”、“超自然性”,或者说它的非客观真实性的特色,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哲学思维模式下,经过思维分析、提炼抽象出来的线,也就传递着不同的文化审美意识。让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是,中国画对“线”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中国画中的线既然是人们主观观察世界的结果,必然与感情因素有着自然相通的渠道。因此,中国画的用线还可以表现画家的情趣,具有传情达意的主观表现功能。

《钟馗》清·任伯年

白描中线的变化依据

其实中国画中的线,是对体面明朗关系的概括和提炼,在明暗交界处用一条线区别,肯定而不含糊,摒弃了一切不必要的中间调子,使形象更加突出,更加明朗,这正是中国画线条表现的长处。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刚柔强弱、轻重徐疾、浓淡干湿、转折顿挫,表现出人物(或其他形象)的轮廓体积、质感神态、虚实明暗、动势节奏,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造型要求,兼有写实和浪漫的艺术特性,不但具有科学性,而且具备很高的艺术独创性。

《八十七神仙图卷》局部 唐·吴道子

吴道子的这幅《八十七神仙图卷》,是道教壁画的粉本,全以墨线完成,纯为白描的形式。画有三个帝王,七名武装神将,十名男神仙,六十名女神仙,他们神采奕奕,各具风采,造型真实,形象优美;画面线条流畅飘洒,富于力感,确有神仙飘然之势,高超的线描技法可谓传世之精品,也是中国白描造型杰出的代表作。

白描勾勒不是用细线沿着轮廓去“描”,而是用书法中讲究的笔法“写”出形象。工笔白描不只是讲究工细,更重要的是追求线条的力感、快感,反对纤细柔软的线条。勾线之初,应先练习使用中锋,避免侧锋(走在线条一侧的即为侧锋)。中锋线条圆润浑厚,饱满而富于弹性,结实而有力感。

《韩熙载夜宴图》 局部 五代·顾闳中

白描中线的特点

白描是中国画中表现形式的一种,与西方绘画中的速写或素描类似,是一种单一的颜色表现物象的画,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素描”。白描手法主要适用于工笔人物画和工笔花鸟画。白描的特点是用简练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事物的外轮廓特征,表现神韵是重点,不着颜色(有时可以用淡墨加以渲染),主要是以其本身简洁的特征来唤起读者的联想,丰富形象。鲁迅先生曾把白描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线同样也是东方艺术的主要特征。

《白描罗汉》 宋·李公麟

用线造型构成了中国画的特点,在中国画中主要是以毛笔、水墨等材料作为绘画的基础工具;使线在中国画的发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形神俱佳。笔、墨这种较为单调的物质,把线变成中国画主要的表现方式。毛笔的特殊性能,为用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中国画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把线提炼成一种成熟、高超的表现手法,但它并不完全依赖于直观。

在中国画中,用线的特点首先在于从物象的结构中找出它们的客观原形,抓住它们的特点,表现出物象形体状态中最本质的东西,并运用线的各种变化表现物象的各种特殊状态;运用线在人们视觉上的差异,表现物象的质感;运用线的不同结构方式产生的不同张力,来表现物象的量感;运用线的不同线型和浓淡干湿的变化,表现物象的层次与深度;运用线的穿插、重叠、疏密、虚实表现节奏与韵律等,使中国画的用线具有丰富的表意性。

动手画一画

对于初学者而言,临摹物象应时刻以增强线条的表现力为主,加强对主观意识的把握,分清主次,默识于心,再以全新的组织关系创造出独具的美感。

从线条开始

在白描画中,要想充分发挥线的造型功能,就需要深入掌握各种线的画法。

实起

正锋起笔

顿锋起笔

虚起

露锋起笔

顺锋起笔

实收

定锋收尾

顿锋收尾

虚收

顺锋收尾

出锋收尾

短线训练

弧线顿行

慢顿快行

均匀波行

上下折行

回文圆转

回文方折

中线训练

实入虚出

虚入实出

实入实出

虚入虚出

圆圈线训练

长线训练

仕女图

仕女在古时代表了美丽聪慧的女子。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图画,意喻了当时其安闲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呈现了当时中国封建制度下一种女性的真实写照。在勾画仕女时,主要用墨线来表现出其形态与神态,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进行勾画。注意对墨线的运用,尤其表现在人物服装的褶皱纹线上。

1用小号狼毫笔,蘸重墨,笔尖中锋运笔,勾画出头部,细致地刻画眼睛、鼻子和嘴,表现出人物的神态。

2 根据其身体结构,勾画出上身部分,勾画时要注意线条的转折和顿挫。另外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出纤细的手。

3 中锋运笔,蘸重墨,勾画出带有花纹的手绢和苕帚,注意线条的运用。

4 勾画裙子,注意裙子的叠加与褶皱关系以及用墨的深浅变化。完善其下面内侧裙子的勾画,注意运笔的轻、重、缓、急,以及裙子的前后遮挡关系。

5 用浓墨填涂衣服的衣领、袖口以及裙子缘饰的色调,勾画时注意在缘饰两边各留出一条白线,以完成缘饰的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