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基于地理环境形成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渊源、诸多的同族同教的跨界民族,使得同处于亚洲中部的中国新疆与中亚诸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关系就像天然形成的黏合剂将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联系在了一起。
一 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之间的地理联系
(一)“中亚”和“西域”概念中的中亚和中国新疆
中亚和中国新疆同处亚洲大陆腹地,同属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是历史上连接古代四大文明的中间地带。人们习惯上用“大中亚”或“西域”等广泛的概念来形容这一整体区域。关于中亚的概念,一直以来在学术界都存在较大的争议。从其内涵而言,关于中亚的概念,中外学者并未能达成共识,但中国学者基本上认为:“中亚是历史上形成的综合概念,它并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亚洲中部民族政权的历史、类同文化的地域和民族渊源关系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区域。”从地缘政治的概念而言,在现代国际政治中,中亚既不主要是以历史文化上的共同性来确定,也不纯粹是以地理的界限来划分,而是以特定的民族国家来代表。即从苏联解体中独立出来的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但仅就其地理范围而言,“中亚”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身也是个见仁见智的近代地理概念,狭义的“中亚”或者说是“小中亚”指的是以阿姆河(奥克苏斯河)和锡尔河(亚克萨尔特河)两河流域为中心,主要为当代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南部,或者说“四个半共和国”(不包括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但为了论述方便,一般都概括为“中亚五国”。但从广义的“大中亚”的地理概念来看,无论是《苏联百科辞典》中界定的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中央亚细亚)为“南起昆仑山脉,西到帕米尔、天山山脉和准噶尔山西支,北达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和外贝加尔山,东至大兴安岭”,还是《大英百科全书》界定的“西从里海起至中国西北地区和蒙古国,北从西伯利亚南部起,南达伊朗和阿富汗北部”,广义的“大中亚”都将今日的中亚五国和中国新疆包括在内。
而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西域”一词,顾名思义即西部地域,其范围随着中原人士地理知识的丰富而扩大。冯承钧先生在其所著的《西域地名》序例中写道:“西域的名称,在两汉时专指天山南路诸国。到了隋唐的时候,西域的范围就扩张了。裴矩撰《西域图记》北道至拂秣,中道至波斯,南道至婆罗门,几将亚洲完全包括在内。到了元明的时候,又将欧洲、非洲的一部分包括在内,范围就更大了。”椿园所撰《西域闻见录》,述说了帕米尔以西的几十个部落、土邦、国家,就代表着清代学者关于西方的地理知识。然而,乾隆钦定的《皇舆西域图志·疆域志》详细地叙述了“西域”的安西南路、安西北路和天山南路、天山北路,权威地界定了中央政府所管辖的“西域”范围。而道光钦定的《新疆识略》则认定前世之“西域”即本世之“新疆”,此后“新疆”逐渐取代“西域”。所以说“西域”一词在中国古代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专指中国新疆地区,但广义的“西域”,无论是汉朝时所指的玉门关、阳关以西以及中亚、西亚的一部分和东欧北非的个别地方,还是元朝时包括的河中地区、咸海地区以及阿姆河以南的呼罗珊地区,这一概念中都包括了今日新疆及中亚五国等广大地区。所以单从“大中亚”和“西域”的概念中,就足见中亚五国和中国新疆地缘联系之深刻了。
(二)中亚五国和中国新疆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从中亚五国和中国新疆的地理位置上来看,两者都属于内陆型地区。中亚五国除了哈萨克斯坦一小部分属于欧洲地区外,其他地区都位于亚洲大陆的腹地。北部有俄罗斯,东部是中国,南部与阿富汗、伊朗接壤,西部隔里海与外高加索国家相望,这使得中亚五国具有了地理位置上的共性,即它们都是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它们都要经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国家才能到达出海港口。而中国的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从东北至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为邻,东南接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新疆也属于内陆省区,没有出海口,距中国沿海地区的港口路途遥远。内陆型的地理位置对于中亚五国和中国新疆的发展而言是不利的,但因为都位于欧亚大陆的接合部,且是古代和当代的“丝绸之路”的要冲之地,从发展欧亚陆地运输的角度来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
同时,由于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都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其地理环境方面也极为相似。中亚五国和中国新疆地区都布满了大山、沙漠和戈壁,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阿勒泰山、塔尔巴哈台山、额尔齐斯河、伊犁河等高山、大河把两地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新疆有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以及浩茫无垠的戈壁,中亚五国也有中亚最大的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和克孜尔库姆沙漠以及小片的沙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中亚五国和中国新疆的气候也具有相似之处,都普遍具有日照强、少雨、干燥、冬寒夏热、昼夜温差比较大、风沙较多等特点。此外,虽然中亚和中国新疆地区布满了沙漠、戈壁,但都并非贫瘠得一无所有,中亚地区和中国新疆地区都拥有丰富的矿产和动植物资源,特别是储藏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得中亚五国和中国新疆一直都成为别国窥视的重要对象。
除此之外,从中亚五国和中国新疆的地理位置关系来看,中亚五国当中有三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都与中国直接接壤,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也相隔不远。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线,北起中哈俄三国交界点,南至中哈吉三国交界点——汗腾格里峰,全长1738公里,经中哈两国政府批准,中哈两国在边界开设有7个口岸;中国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边界线,北至中吉哈三国交界点——汗腾格里峰,南至中吉塔三国交界点,全长1100公里,经中吉两国政府批准,设有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2个口岸;中塔边界全长约450公里,2004年开通了喀拉苏口岸。中国新疆与中亚3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使得中国成为与中亚接壤国家最多的国家,虽然俄罗斯与中亚地区的边界线从距离上来看比中国要长,但俄罗斯只与哈萨克斯坦的北部接壤,与其他四个中亚国家还隔着辽阔的哈萨克斯坦大草原。其他与中亚国家接壤的还有与土库曼斯坦接壤的伊朗和与土、乌、塔三国地理相连的阿富汗。地理上的相邻,使得中亚国家与中国新疆之间的交往变得容易了许多,也构成了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间交往的天然黏合剂。
二 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之间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包括今日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在内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被称作西域。中国对西域的最早行政管辖始于西汉时期。西汉初年,国势衰微,屡受匈奴威胁和欺压,西域东部地区还为匈奴所掌控。汉武帝时期,为“断匈奴右臂”,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张骞率甘父等百余人,取道陇西,途遇匈奴巡逻,被送匈奴单于龙庭,软禁十年,后乘匈奴内乱逃出,继续西行,抵大宛,经康居,至月氏,时“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虽然此次张骞出使西域未能完成说服大月氏共抗匈奴的使命,却了解了中亚地区的风土民情,并使得中亚地区的人们对西汉的基本情况有了些了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此次“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此次出使既促进了乌孙摆脱匈奴“羁属”的勇气,又加强了乌孙接近与靠拢汉的动向。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促进了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繁荣,更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往来、经济交流和文化融通,从而使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联系达到了历史上一个崭新的阶段。如果说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正式交往始于张骞出使西域,那么,中国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则标志着中国对西域地区——包括中亚部分地区正式统治的确立。公元前60年,西汉打败匈奴后,委派郑吉为西域都护,统辖西域东部和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即包括了现今的新疆地区和中亚部分地区。虽然,到王莽时期,都护府设置曾被废弃,但到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汉明帝刘庄为打击匈奴气焰,恢复西汉时在西域的统治,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率36名吏士除先后至鄯善、于阗、疏勒等地外,还派甘英出使罗马帝国,甘英经大山、安息等国,到达了条枝(今伊拉克)。班超奉命西行,不仅恢复了与中亚地区诸国的联系,也进一步加强了东汉与中亚地区的联系。
公元3世纪后,进入中国的北魏王朝时期,虽然此时中国已中断了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但仍与中亚地区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往来。公元436年,北魏派使者董琬、高明等访问中亚,并先后到达了今费尔干纳和塔什干等地,进一步了解了中亚地区的情况,并恢复了中原与西域间的交通往来。隋朝时期,隋政府“又于西域之地,置西海、鄯善、且末等郡,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公元610年,又在伊吾新城置伊吾郡。唐朝时期,随着国势的不断强大,逐渐控制了西域和中亚地区。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唐朝在交河城设置安西都护府,后击败龟兹,移安西都护府至龟兹,统领龟兹、碎叶、于阗、疏勒四镇(史称“安西四镇”)。到659年,唐朝在中亚地区设立了都护府,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唐朝在中亚地区共设置了8个都督府,76个州,110个县,126个军府,均受安西都护府管辖。
元朝时期,“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至此,元朝时期中国实现了对中亚地区的直接统治,与中亚间属政治隶属关系,这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原地区与中亚地区间经济和文化的往来。明朝时期,西察哈台蒙古的巴鲁剌思部首领帖木儿统一河中地区,并建立了“帖木儿汗国”,最初与中国明朝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但随着其在中亚地区获得绝对的统治地位后,对中国明朝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意图进攻中原王朝,但此计划最终伴着帖木儿的逝世而宣告流产。
清朝时期,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东西的卫拉特蒙古中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并最终建立了准噶尔汗国,统治着北起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中游,南至天山,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当时中国清朝政府在西北边疆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地方政权,臣属于清朝政府。1745年,随着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病死,准噶尔政权出现内乱,沙俄乘机南下,威胁中国西北边疆安全。1755年,清朝政府出兵伊犁平定了准噶尔叛乱,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了天山南北,统治地域包括天山南北,阿尔泰山东西,直到帕米尔高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就包括了今中亚的广大区域在内。但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清政府与沙俄间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清政府失去了西北边疆的大片领土。从1860年《北京条约》开始,俄国先后从中国夺去了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约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随着沙俄不断蚕食和吞并中亚地区,中国与中亚地区间的关系也从俄罗斯占领中亚地区后,变成了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近代以来,中亚地区与中国新疆之间的关系开始突出,但这种关系并不仅仅以经贸为主,而是充斥着来自于中亚地区各种势力对新疆的入侵、袭扰和制造动乱。除1864年新疆农民起义外,新疆的暴乱之所以能达到一定的规模,主要是得到了境外势力支持的伊斯兰阿帕克和卓系僧侣贵族的支持。换言之,中亚局势的动荡对当时新疆政局的稳定起着相当消极的作用。
三 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之间的同源跨国民族
由于地理上的直接相连,以及历史上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和往来,使得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在种族、宗教、文化和习俗等方面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于大批古欧罗巴人从欧亚草原陆续迁徙流动至此,使得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同时分布了大量的印欧人种的塞人、吐火罗人、月氏人、马萨该塔人和乌孙人,等等。中亚和新疆地区的草原成了蒙古利亚人种与古欧罗巴人种的交汇之地。此后由于战争、社会变革、动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分布在中亚和中国新疆地区的各民族出现了经常性的迁徙和流动,并且伴随历史上频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往来,最终形成了部分民族长期交融杂居的现象。他们虽分布于不同的区域,但由于历史上长期的迁徙、流动,也为了便于交流,他们之间形成了相近相通的语言,由于相同文化的洗礼,他们之间又形成了相似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种相通性在今日更多地体现在了居住于中亚五国和中国新疆之间的大量的同源跨国民族身上。
依照“在中国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在中亚国家人口应该达到一定数量;有自己较为集中的居住地;有一定的文化影响”这一界定原则,中亚五国与中国的跨国民族共有10个,即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东干族(回族)、朝鲜族、俄罗斯族、鞑靼族(塔塔尔族)和土库曼族(撒拉族)。除了朝鲜族外,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的同源跨国民族主要有9个,即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鞑靼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东干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土库曼族(撒拉族)。其中中亚的哈萨克族人、吉尔吉斯族人、塔吉克族人、乌兹别克族人和土库曼族人在苏联解体后各自成立了独立民族的国家,在新的独立国家中是主体民族。而分布在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哈萨克族人、乌孜别克族人、柯尔克孜族人、塔吉克族人、俄罗斯族人等人口都在万人以上,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跨国民族占到了新疆人口总数的60.1%。
从人口数量上来看,在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族有2000多万人,哈萨克族有910万多人,俄罗斯族有750多万人,塔吉克族有550多万人,吉尔吉斯族有320多万人,鞑靼族有100多万人,东干族有10多万人,维吾尔族有20多万人。在中国新疆回族有87.63万人,维吾尔族有897.67万人,哈萨克族有138.16万人,柯尔克孜族有17.12万人,塔吉克族有4.35万人,乌孜别克族有1.42万人,俄罗斯族有1.13万人,塔塔尔族有0.47万人。从人口分布来看,新疆与中亚主要跨国民族具有分布范围广、相对集中聚居的特点。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的同源跨国民族分布范围都相当广,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以及吉尔吉斯族、塔吉克族、东干族、鞑靼族、维吾尔族等在中亚五国都有分布,而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在天山南北也都有分布,其中回族在中国各省份都有(见表1-1)。同时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的同源跨国民族聚居地域又相对比较集中。如在中亚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族就主要居住在塔吉克斯坦的北方地区,中国新疆的塔吉克族自古以来就一直居住在帕米尔高原,大多数聚居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内。而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这些跨国民族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结果,与历史上的民族迁徙、移民、国家领土的扩张与收缩及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兼并肢解、分割等因素相关”。由于“跨国民族共同的民族感情、文化特征、宗教信仰、地缘联系、历史渊源等因素,跨国民族容易产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的相互影响,包括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渗透以及边界领土纠纷等”,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同源跨国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中亚国家和中国任何一方都不能轻易忽视这一以众多同源跨国民族为纽带的天然关系。
表1-1 中亚国家与中国新疆同源跨国民族人口对比表
资料来源:本表根据吴宏伟著《中亚国家与中国跨国民族:人口和分布》,载于《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吴福环、郭泰山著《新疆通览》,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004年《新疆统计年鉴》整理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