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的研究现状
一 已经取得的认识
经过八十多年的调查、发掘和研究,目前学界围绕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已经取得的认识如下:
第一,根据调查和发掘大致摸清了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及其附葬坑(车马坑、马坑和牛坑)的概况。据调查结果,丰镐地区西周墓葬达2600座以上。墓葬形制包括带墓道的大型墓葬、竖穴土坑墓、洞室墓和瓮棺葬。
第二,长囟墓出土的穆王时期标准器,成为该地区及其他地区西周墓葬判定年代的比对标尺。
第三,确认出沣西地区存在先周时期遗存。目前已经区分出沣西地区存在先周时期的居住遗存和几座先周时期墓葬,现有资料表明沣西地区先周时期遗存并不丰富,年代均限于先周晚期。
第四,井叔家族墓地的确认。根据墓中出土“井叔”制青铜器,确认出位于张家坡村西1983~1986年发掘北区南部以四座带墓道的墓葬为中心的墓群为井叔家族墓葬。
第五,掌握了个别器类的大致演变趋势。已发表的报告和简报及研究性文章中对于少数几类陶器型式及其演变的认识(如陶鬲、陶豆),没有明显的不同意见,表明学界对于这几类陶器的大致变化趋势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为进一步细致划分奠定了基础。
二 存在的不足
根据目前统计的资料,丰镐地区已经发掘的西周墓葬达一千多座。然而,与如此丰富的发掘资料相比,目前学界对该地区的关注度远远不够,致使西周都城所在地的墓葬研究显得非常薄弱。当然,形成这种局面有其客观原因:丰镐地区的西周墓葬除了4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以外,历年来尚有很多小规模的发掘,有的是抢救性发掘,发掘资料比较零散,资料报道的详略也不尽相同;而4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中,西安市文物考古小组于1972~1975年发掘的80余座西周墓葬的资料迄今尚未发表,《沣西发掘报告》中报道的陶器标本非常有限,这些都给全面的综合性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
概括起来,目前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典型陶器的类型学分析。现有研究对于墓葬中出土的陶罐、陶瓿的演变规律并没有掌握;对于其他主要器类(鬲、簋、豆、盂)的大致变化趋势有所掌握,但比较粗略,细部变化特点还未摸清;在各个器类的型式划分上千差万别,缺乏统一全面的分析。
第二,分期研究。以往的分期结果多是分别根据历次调查和发掘的局部资料分析得到的,滕铭予则是将1988年之前发表的资料综合到一起,之后又陆续发表的资料未能涵盖,因而丰镐地区目前尚未有一个建立在新资料基础上全面系统的墓葬分期研究。
第三,陶器的全面统计分析。以往的发掘和研究中对于墓葬出土陶器的种类、数量、组合及其历时性变化的分析均基于局部资料,尚缺乏全面的统计和分析。
第四,陶器的文化因素分析。仅有的研究成果,是滕铭予据1988年之前发表的资料,对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出土陶器进行的文化因素分析及历时性考察。该文的不足体现在:一是未能涵盖之后发表的资料;二是未对不同文化因素进行主次区分。
第五,墓葬中除陶器以外的其他特征。目前,学界对于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的研究局限于对出土陶器的类型学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期研究,对墓葬主要特征(形制结构、墓向、葬具、葬式、除陶器以外的各类随葬品、殉祭遗存等)及其历时性变化、墓葬的等级差异等缺乏全面综合的考察,未能全面分析墓葬资料反映的各方面信息,难以透过墓葬认识当时宗周之内的人群构成、层级分化等问题。
第六,墓葬的空间分布。以往调查和发掘缺乏搞清整体布局的意识,研究中更未见到任何关于该地区西周墓葬分布与布局的探讨。历次发掘的墓葬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怎样的集结情况尚不清楚,该地区是否存在文献中提到的“邦墓”亦不明了。
第七,丰镐遗址的布局及“”京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丰镐遗址除发现大量西周墓葬以外,还调查、钻探、清理、发掘出其他各类遗存,如夯土基址、青铜器窖藏、居住遗存、手工业遗迹、水池等。这些资料零散发表在各个发掘简报和报告中,迄今无论发掘者还是研究者,均未探讨过遗址的布局。而多件西周青铜器铭文提到“”京或“”,自清代以来,史学界对其性质和位置的考证多数围绕着“”京与丰京、镐京的关系,并已指出“”京位置的最终认定需要考古资料的进一步证实。然而,丰镐遗址因为缺少遗址布局的探讨,尚未有学者从考古学资料出发,探讨金文中“”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