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不墨守成规
吉恩泽强调了模仿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鉴于时间和信息的局限性,任何人都不太可能独自做出所有决策。在多数情况下,最明智的方法就是直接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模仿是将大量文化知识一代代成功传承的重要过程之一。不过,有必要将两种不同的模仿区分开来——“做多数同行都做的事情,做成功人士做的事情”。
模仿多数人可以满足一个人想被社会接纳的本能,并创造一种“舒适的从众性”, 不过,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限制在模仿他人上,那就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如果社会变革的步伐十分缓慢,对传统行为的模仿就会取得成功;如果社会变化得太快,模仿就会有危险。吉恩泽认为,无知也可以成为成功的因素,比如在人们根本没注意到管理社会的某些特定法律时。顺便提一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那些在某一特定行业和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人相比,很多半路出家的人和事业改革者更容易取得成功。
正如安东尼奥E·伯纳德(Antonio E. Bernardo)和伊沃·韦尔奇(Ivo Welch)于2001年论证的观点所述,大量研究都把过度乐观视为企业家身上尤其显著的特质,与不墨守成规密切相关。“我们的主要论点是,过度自信的企业家、有独立精神的人、改革者、领导者、变革者,甚至持异议者都不太可能模仿同行,而是更愿意探索适合自己的环境。因此,创业活动可以为他们的社会群体提供有价值的附加信息。”虽然作为独立思考和特立独行的产物,过度乐观往往对企业家产生负面影响,不过作者认为,它对社会整体来说是有所助益的。“在过度自信的状态下,企业家个人会遵循自己的信息,减少吸收来自群体的信息,实际上,他们的行为是在向群体中的其他人传播自己的信息。不知不觉中,过度自信的企业家会做出利他行为,做出对自己有害的不理性选择,但这对群体中的其他人是有帮助的。”
有些研究人员把企业家视为“异类”。芭芭拉·J.伯德(Barbara J. Bird)在她的《企业家行为》(Entrepreneurial Behavior)一书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企业家往往是组织中的 ‘异类’,不能或不愿意受其他人或体系的监督、管理或控制。企业家并不是为其他人工作,而是选择为他们自己工作。企业家(尤其是创始人)并没有作为一名员工融入现存的组织中去,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建立一个组织。”
个人选择成为企业家的原因之一就是作为一名员工,他们对自己以往的角色感到不满。一些研究人员甚至认为,个人成为企业家是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例如,他们是移民、失业人员或是某种程度上“在心理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员工。“反抗”就是很多后来成为企业家的人所表现出的态度。“从社会层面上讲,这种反抗对抗了权威,并把自己隔离起来。他将自己看作异类,或被其他人视为异类、不能接受命令的人和更愿意独自完成工作的人。”
乔治·G.布伦克特(George G. Brenkert)指出,学术性研究再三把企业家的特征描述成“打破规矩的人”。他提供了相关文献的详细引文:
•“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我觉得要成为企业家,你肯定会这么想。如果遵循了规则,你不大可能成为企业家。因为在你起步之前,规则就把你打败了。”
•“企业家是要冒风险的,还要打破规则,打破可接受的边界并和现状对抗。”
•“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打破固有模式,并且没有明确和固定的规则。”
•“但企业家是不一样的。他们不仅想改变规则,而且享受其中。他们不仅愿意变通规则,还享受着变通的过程。实际上,我听过的很多创业成功的故事都包括这样一个小片段: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用令人惊讶的手段促成一个重要的交易或找到可以让灵感迸发的环境。”
1999年,杰夫·威廉姆斯(Geoff Williams)用成功公司的创始人举例,解释如何通过打破成型的规则来获得回报。他提出了五条规则,然后举了几个打破这些规则的成功企业家的例子。这五条规则是:“听取专家意见;拟订一个经营计划;充分资本化;在熟悉的领域创业;不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做生意。”
事实上,关于企业家反其道而行之以及与主流观点背道而驰的做法,早在2014年伊丽莎白·庞蒂克斯(Elizabeth Pontikes)和威廉·P.巴内特(William P. Barnett)就有所说明。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公司进入特定市场的时机。他们把在相对有利条件下(例如,其他组织成功地首次公开募股之后,或在大量风险投资期间)进入市场的企业或在更艰难的条件下(例如,在负面事件之后,如某个行业市场参与者破产)进入市场的企业区分开来。他们发现,与那些受到积极市场事件鼓舞而进入市场的企业相比,在负面事件发生后进入目标市场的企业能够取得更长时间的成功。
虽然似乎也存在逻辑上的论据论证这一假设,但作者提供的经验数据证实了他们的假设。“大家就显著事件意义的共识为符合主流观点的人们扫清了道路。对绝佳融资机会的积极‘炒作’可能会妨碍人们批判性地质疑该市场是否适合组织。相反,当近期失败作为市场深层次问题的表现成为共识时,一个新兴的企业家往往应该为自己不墨守成规的做法辩护。勇于执行这一过程的初创企业特别容易成功。”
当一个市场正值繁荣期,企业并不需要进行良好的定位或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创投资金或是通过IPO向公众出售所有权。相反,如果大家公认市场是萧条的,企业及其商业模式就会接受更大程度的批判性的评估。如果想成功进军某个市场,企业就必须更具可行性。“那些与共识反其道而行之并在破产后进入黑名单的企业尤其可能会长期存在……不过,那些在市场繁荣期获得投资的企业并不会因此获益。相反,如果在一波风险投资行动中所获资金的情况不乐观,则表明该企业最终不太可能上市。”
这些发现表明,不墨守成规的做法会获得长期回报。颠覆趋势、逆流而上、打破常规,这些品质就是某些企业家和投资人取得成功的原因吗?在本书B部分的访谈中,受访者被要求评估其业务和投资策略在多大程度上与主流观点背道而驰,以及他们是否认为这是自己取得成功的影响因素。
张振(Zhen Zhang)和理查德 · D.阿维(Richard D. Arvey)研究的问题是,不墨守成规(也是企业家的特质之一)在企业家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是否表现得同样明显。根据定义,他们把企业家归类为打破规则的人。在童年和青年时期,这种打破规则的行为显然是消极的。这两位研究人员对60名企业家和105名管理人员的经历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作为整体与人群的平均数进行对比。与其他人相比,适度的打破规则(包括打群架、蓄意破坏学校公共财产、留校察看等行为)在那些后来成为企业家的人年轻时发生的频率高于那些后来成为受雇管理人员的人群。关于少年犯罪这种更为严重的案例(比如刑事案件)则很少见于企业家身上,可能是因为严重的打破规则会妨碍个人成就事业,并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他们还发现,青春期消极式的打破规则会在成年期对人产生积极影响。此外,研究人员发现,青少年时期那些与学校或法律制度发生冲突的人通常具有更高的风险偏好。这些人不太可能预料到自己的消极行为会导致消极的后果。“我们认为,把风险偏好和企业家精神联系起来的潜在过程就是,具有高风险偏好的人更有可能呈现出挑战现状的行为模式,并破坏社会背景下的既定规则或心理设定。反过来,这种行为模式使其成功抓住商机并开创新企业的可能性更高。”研究人员能够成功检验这一假设。
这就代表了一个与本书框架下进行的访谈相关的有趣话题。受访者被问及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是否表现出打破规则和挑战权威的倾向。他们与权威人士(家长和老师)发生的冲突是否比青春期发生的典型冲突更猛烈?
这里提到的几个话题之前存在着内在联系,尤其是:
•打破规则、不墨守成规
•风险偏好
•过度乐观
•直觉
2016年,伊丽莎白·W.莫里森(Elizabeth W. Morrison)提供了常识假设的经验证实,即在公司中打破常规的人具有较高的风险偏好。“冒险倾向也可能与理解破坏亲社会性规则有关。具有高风险偏好的人不仅享受冒险,而且高估了与一系列冒险行为相关的成功可能性,并低估了失败的可能性。”莫里森发表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种常识假设:“冒险倾向(个体差异变量)也预测了所报告的打破亲社会规则的可能性。无论他们有多少自主权,也无论其他人是否遵守规则,报告表明,与那些规避风险的人相比,更享受风险的人打破规则的可能性更大。”
这就证实了(过度)乐观主义、风险感知、不墨守成规以及打破规则的意愿之间的相关性。不过,这些显著特性与做出直觉性决策的个人倾向(或反抗)之间同样存在着某种联系。有些研究把“不随波逐流的倾向(趋势)”作为更具直觉性方法的特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