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虞我诈:中国古代四千年谍海风云(全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3章 春秋 战国的间谍活动(9)

第五节 往日的友情

魏相公叔痤自知病将不起,求见魏惠王。他对魏惠王说出了一直放在心上的一件大事:“门客卫鞅有奇才,愿您委以国政!”当他看到魏惠王满脸犹疑之色时,又神色庄重地对魏惠王说:“如果大王不用,务必将其杀掉,不要让其逃出魏国。”魏王对左右说:“公叔病得可够厉害的!真让人伤心。想让我委国政于卫鞅,又劝我杀掉他。岂不是太荒谬了吗?”他认为公叔痤确实病得头脑不清楚了,最终未采纳公叔痤的建议。

公叔痤回到家里,把卫鞅叫到床前对他说:“我已对国君极力推荐你了,并对国君说如果不用你,就务必要杀掉你。你现在快逃吧。”公叔痤这样说,在他看来于公于私都尽了责,既对得起魏王,又无负于卫鞅。卫鞅听了后淡然一笑:“魏王既然不听您的话用我,也一定不会按您的话来杀我。”果然魏王认为卫鞅何许人也,根本就没理卫鞅。于是卫鞅从容不迫地带着李悝《法经》等著作,西游入秦。

这时是公元前361年,前一年秦献公刚刚死去,秦孝公立。当时赵、魏、韩、楚、齐、燕等诸侯国,以及淮、泗之间的小诸侯都看不起秦国,认为秦国是不发达的夷狄之国,不允许秦国参加诸侯国的会盟。这对秦国君臣是极大的刺激。但秦国历来有从外面引进人才的传统。秦孝公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使秦国强盛的,我将让他当大官,并与他分封土地。”卫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到了秦国。

卫鞅到秦国后,经景监介绍见到了秦孝公。卫鞅先以“帝道”说秦孝公,秦孝公听了昏昏欲睡,卫鞅走后,秦孝公责备景监:“你带来的客人是个迂腐无知的人,哪能用他!”景监见到卫鞅后埋怨了他一顿。卫鞅说:“我说孝公以帝道,他不明白罢了。”过了五天,卫鞅又求见孝公,孝公听了后仍责备景监荐人不当。景监只好又埋怨卫鞅。卫鞅说:“我用王道来说孝公,他没听进去。请让孝公再见我一次。”这一次见了孝公后,孝公十分注意地听了卫鞅的话。卫鞅走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不错,可以和他谈谈。”卫鞅对景监说:“我以‘霸道’说孝公,看他的意思是想用‘霸道’了。请再让我见孝公一次,我已经揣摩到他的心思了。”卫鞅又一次见了孝公,这一次孝公听得入了迷,不知不觉地用膝盖移到了卫鞅身边。卫鞅对秦孝公说:“疑行无名,疑事无功。”鼓励秦孝公在秦国进行大胆的改革。秦孝公对卫鞅委以国政,秦国日渐强大起来。

秦国强大起来后,与其接界的楚、魏挡住了秦国向东发展的道路,于是秦军的刀锋首先指向了楚、魏。公元前354年,秦乘魏攻赵,大败魏师于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公元前351年,卫鞅率军围魏固阳,固阳投降了。魏国开始尝到了卫鞅出走的苦果。但是魏国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公元前350年,魏国进攻秦国,围定阳(今陕西延安东)。秦孝公不得不与魏惠王在彤会盟讲和。此时魏国的军队,在“三晋”中还是号称精锐的。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以朝周天子为名,召集了一些小诸侯企图合攻秦国。这时卫鞅又出场了。他又回到了魏国,对魏王进行游说:“不如先称王,然后谋划进攻齐、楚两国。”魏王被卫鞅花言巧语说动了,于是自称为王,并召集了宋、卫、鲁等小国在逢泽会盟,秦国也派了公子少官参加。盟会后,魏王率诸侯朝见周天子,魏王的得意劲儿就别提了。

可是魏王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公元前341年,卫鞅又率秦军进攻魏西部边境地区。第二年,卫鞅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好像人有腹心之病,不是魏吞并秦,就是秦吞并魏。”劝秦孝公下决心伐魏。孝公下了决心,以卫鞅为将,率军伐魏。

魏国派公子卬为将,迎击秦军。两军对峙,卫鞅却不急于作战。他早年羁留魏国时,与公子卬感情不错,常在一起游乐。于是卫鞅给公子卬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早年与公子在一起很不错,现各在两国为将,实不忍相互攻击。想和公子相见盟会,重续往日之乐,饮酒而罢兵。以使秦、魏两国百姓得到安宁。”公子卬看信后认为卫鞅讲得有道理,就不顾部下的反对前往与卫鞅会盟。

双方见面,畅叙了别后之情。然后两人进行会盟,并饮酒祝贺罢兵。哪知卫鞅的酒杯刚放在桌子上,营帐外甲兵四起,冲入营帐把公子卬及其随从抓了起来。卫鞅立即率军进攻失去主将的魏军。魏军大败。此时魏国刚刚败于齐国不久,国内空虚。魏王接到失败的消息惊恐万状,只好割部分河西之地向秦国求和。魏王这时才后悔地说:“我恨当初没照公叔痤的话去办!”

因为破魏有功,卫鞅被秦孝公封之于商等十五邑,所以卫鞅又以商鞅之名,名垂史册。

卫鞅在他的谍报活动中既曾以说客的身份使魏王锋芒转移,又利用昔日的友情使公子卬大上其当。

卫鞅之所以取得成功,与魏国对其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魏国君主首先就看不起他,认为他没什么大才。“逢泽之会”后,魏国仍对其没有认识,公子卬对其一直保持着往日一起游乐的印象,而没想到身为敌将的商鞅会如何动作。在间谍战中,敌我双方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双方共事很长时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人的动机的判断也是很复杂的。看起来公子卬好像很笨,上了商鞅一个大当。而商鞅用的手法又是极其容易为人察觉的。实际上,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受到当时道德、思想习惯的束缚。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笼罩着一层含情脉脉的面纱,人之常情对人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影响着人的判断力。商鞅的手法提醒人们在间谍战中,要对敌手进行认真研究,对其动机进行认真分析。在间谍战中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商鞅除了上述活动外,还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户口制度和连坐法。户口编制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让居民互相纠察告发。不告发“奸人”,加以重罚。同一什伍中,一人有罪,他人连坐。商鞅建立的这种制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王权,制止本国大臣结党形成与王权对抗的势力。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六国的游士在秦国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户口与连坐制度也加强了国家对间谍活动的防范。后来秦国对“山东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间谍战,六国的间谍却很难对秦发生重大影响,与此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第六节 减灶惑敌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他的活动时间大约与商鞅同时。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先入魏,当了魏惠王的将军。他认为自己的本事不如孙膑,于是悄悄派人把孙膑骗到魏国,并借故对孙膑处以残酷的膑刑(挖去膝盖骨)。孙膑之名即由此而来。

孙膑虽然失去了活动能力,但智慧并未稍损。他设法偷偷地见了齐国派到魏国的使节。齐国使节听了孙膑的宏图大论,很吃惊。于是悄悄地把孙膑弄到自己的车子上带到了齐国。齐国大将田忌盛情接待了他。当时田忌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老是输。孙子看了赛马后对田忌说:“我能让您在赛马时取胜。”田忌信了孙膑的话,与公子们约下了赌注千金的马赛。到赛马那一天,孙子对田忌说:“以您的下等马对他们的上等马;以您最好的马对他们中等马;以您的中等马对他们最差的马。”果然田忌一负两胜,得了千金。牛刀小试,显示出孙膑运筹之才。田忌马上向齐威王加以推荐。被齐威王任为军师。

公元前353年,魏国攻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援赵。田忌想直接去援救赵国,孙膑向他建议:魏国的精兵锐卒都在赵国打仗,国内尽是老弱残兵,与其救赵,不如伐魏。魏国必然撤军回救,赵国之围自然可解。田忌依照孙膑的建议率军伐魏。这年十月,邯郸虽已投降,但魏军听到国内求援的消息只好匆匆撤回。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魏军遭到了齐军的猛攻。此时魏军与赵军长期作战已伤亡很大,又加上长途回援疲惫不堪,被齐军打得大败。庞涓第一次领教了老同学的厉害。

公元前342年,魏国派庞涓为将,进攻韩国。战国之际真可谓风烟滚滚。韩国派人到齐国求救。孙膑向齐威王建议:韩、魏两国之兵正在相斗,还未到两败俱伤之时。此时我们出兵相助,无疑等于代韩接受魏军之锋芒。不如等韩、魏两国之兵都精疲力竭之际,再出兵援救,可以得到实惠和名声。齐威王同意,只许给韩国使节一个空头支票。但韩国因为齐国的口头承诺壮了胆,索性与魏国死拼,把希望寄托在齐军的来援上。

两国之军打了几次硬仗。齐国看差不多了,于是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师救韩。这一次齐军故伎重演,直奔魏国都城大梁。

魏将庞涓一听这消息,慌了手脚,急忙放弃了继续攻韩,率师回救。魏国增派太子申为将,与庞涓一起率军十万迎击齐军。

孙膑听到了这个消息,对田忌说:“三晋之兵,素称精悍勇猛而看不起齐国的军队。齐军的名声是胆小怯战。善用兵的人可以利用这一点。兵法说,百里争利上将军也会失利,五十里争利只能有一半军队赶到。齐军入魏境,可以先做十万锅灶做饭;第二天做五万个锅灶;第三天做二万个锅灶。”田忌依计而行。

庞涓每天派人去数齐军之锅灶。过了三天,庞涓看到齐军锅灶一天天少下去,高兴极了:“我就知道齐军进入魏境就害怕了。三天内士卒已经跑了一大半。”庞涓把步兵甩在后面,自己率领精锐部队急速向齐军追去。

孙膑估算庞涓的行军速度,大约天黑时将至马陵(今河南范县)。马陵道路狭窄,两边多险隘便于设伏。孙膑命令士兵把一棵大树的皮砍下来,在树干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同时孙膑命令一万多善于射箭的兵士在路两旁埋伏,看到魏军举火就万箭齐发。

果然庞涓率精锐追兵在天黑时到了大树下面。庞涓命人点火看看树上写的是什么。火把刚点燃,两边箭如雨下,魏军乱成了一窝蜂。庞涓这时已看清了那几个字,知道已到了穷途末路,于是拔剑自杀了。临死前还恨恨不已地说:“遂成竖子之名!”太子申也为齐军所俘。孙膑因为马陵一战,声威大震,世传其兵法。

孙膑与庞涓的斗智实在是一场精彩的表演。古代谍报战中以假情报迷惑敌人者为数不少,但孙膑的假情报战却别出心裁。首先,他摸准了“三晋”军队共有的心理:号称敢战,轻视齐军。其次,他对庞涓也不可谓知之不深。他知道自己的老同学也精通兵法,但骄傲浮躁。精通兵法就决定了庞涓也重视“先知”,也必然会以间谍手段来进行侦察。骄傲浮躁则注定了庞涓不会对得到的情报做进一步的分析。因此孙膑投其所好,在其认为齐军入境必怯的心理基础上制造“减灶”之假象。这种假情报的提供有别于主动上门对敌人散布假情报。孙膑只是制造出了一些客观上能导致敌人错误推论的现象,让敌人自己做出结论。孙膑在这里为我们展示了散布假情报的一种重要艺术。这就是不要急于让敌人接受什么,那样反而会使敌人生疑。而应该自然而然地在行动上做出一些合乎敌人想法的事来,使敌人自己朝有利于我的方向去行动。这种通过客观“示形”于敌,引导敌人做出错误判断的做法,在今天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的假情报战中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孙膑此举不仅仅是诱使敌人指挥失措,也同时有反间谍的意义。《孙子兵法》中说:“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要使我处于“无形”之主动地位,不能消极隐蔽战略、战役意图。最好的办法是寓无形于多形之中,寓真形于假形之中,使敌人摸不着头脑。

从另一方面看,敌人在行动中也总是通过种种假象来迷惑我们。因此对情报的分析,如果仅局限于从现象到现象,往往是要吃大亏的。庞涓就是如此。他在追踪孙膑的过程中,应该说还是注意观察敌人动静的,例如天天派人去数灶。但是首先他根本忽视了自己老同学孙膑“多智”这个特点,而这一点他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其次他在派士兵侦察中只凭“减灶”这一单一的情报就做出了“敌人逃跑大半”的结论,而忽视了对各种情报的综合分析。最后魏军的心理惯性,即认为齐军历来胆小的成见,使魏军全军覆没。

在对情报进行判断分析时,千万要警惕历史上形成的老见解、老观点、老印象在影响着对敌人的判断。从这一战例中也可以看到这些老见解、老观点、老印象也正是敌人要乘机加以利用的。心理上的惯性作用,往往导致受骗上当。

第七节 神秘的算卦人

公元前357年,战国时有名的舌辩之士邹忌到了齐国。他见了齐威王后,以鼓琴来比喻治天下之道,甚得齐威王的欢心。三个月后,他被授以相印。又过了些日子,因为颇有政绩被封于下邳,号成侯。邹忌操国柄后,与田忌不和。

公孙闬知道了这一情况,就给邹忌出主意:“您为什么不向齐王献计由田忌统兵讨伐魏国?如果打胜了,您谋划有功;打败了,田忌就会进退两难。既无法战胜敌人,又无法向国君交代。”邹忌认为此计甚妙,于是就在齐威王面前把这个主意原样端了上去,并获得了批准。

没想到田忌将星高照,又有用兵之道,攻打魏国居然三战皆胜,在国君面前更加风光了。邹忌埋怨公孙闬出了馊主意。公孙闬绞尽脑汁又想出一个坏主意。他让人持黄金十两到集市上去找占卦人算卦,这人对占卦人说:“我乃田忌之手下。田忌三战三胜,名满天下,今欲举大事,想占卜吉凶。”占卦人看着他手中的灿灿黄金,乱说了一通。算卦人放了十两金子,溜得不知去向了。这时公孙闬早布置好的人一拥而上将占卦人抓了起来,送到齐威王面前。在审讯下,占卦人把那个神秘算卦人讲的又说了一遍。齐威王当然能猜出“大事”是什么。这消息刚刚传出,田忌就知道了。他越想越生气,又没有邹忌那么多花花点子,索性率手下人攻打临淄,想把邹忌抓起来出一出恶气。行动失败后,田忌流亡国外。直到齐威王死后,田忌才得以返国,并在对庞涓作战时一显身手。

在这个事件中,公孙闬在离间齐王与田忌的关系上可谓煞费苦心,其办法也相当高明。他不是直接进行某些谣言的制造,直接对田忌进行诽谤攻击,而是采用让人伪装田忌下属,不慎将机密泄露的方式,使齐王深信不疑。这种办法在战国时期不仅用在列国之间的斗争上,而且在国内政治斗争中也经常采用。

当然,公孙闬这条离间计之所以能够成功,也还有其他条件。田忌是齐国很能打仗的大将,在三战三胜之后,有震主之威,这就使齐威王怀疑田忌有了心理上的基础。中国古代社会中,臣子成大功之时,往往是敌人反间较易于进行之时。因为此时也正是大臣与国君间的关系到了十分微妙的地步之时。神经过敏的君主,在满腹疑虑的情况下,很容易上敌手的当。另外,在臣子独当一面,有了较大实力,并有较强才干时,也往往容易为国君所猜忌。敌手也经常利用这一点进行离间。由于上述君主与大臣间的关系,谍报活动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其锋芒所向往往是对方的关键人物。关键人物的去留、荣辱,往往影响整个局面,甚至使形势逆转。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谍报活动中会不断体会到。

由于敌人在离间时仔细地研究了对方的心理(公孙闬就是摸准了齐威王的心理状态),因而这种离间计的辨别与处理十分困难、复杂。真可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